觉知与知道的区别,而什么又叫中道?|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1.12)

2020-11-12 10:28:18 1166 Lisa老师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  校对:奕)

第一条

觉知与知道的区别。

觉知即以正念的心知道当下的起心动念。认知的心是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识蕴,因为六根六尘的接触而产生。即使心没有觉知力,六识也能认知到对应的所缘。动物都有认知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解自己的身心当下正在看、在听。普通不修习四念处的人同样也是如此。

相对于识蕴,觉知有着不同的功能。行者可以观察识蕴,也可以观察觉知心。例如:普通人的心,所有开车的人都能知道有车子经过,连动物都知道。那是因为开车的人是通过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动物也可以,心就会知道现在有车经过了。这是由于眼根看,耳根听,心便有了车开过了的想法生起而已。

然而,禅修者的觉知,是行者知道自己六根门里发生的事情,即:往内观察到身心五蕴生起灭去的现象,这才是禅修的觉知,也就是正念。普通人只知道外面的现象,因为没有修习,心没有经过训练。只知道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心有想法生起。

为何要禅修?我们的修行是逆着溪水逆流而行。而我们要去那里呢?到这溪的源头,那是修行的因边。果边是我们能够放下并且完全地自在的一边。

涅槃是微妙精细的,并且需要许多的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达的。如果我们能够透过欲望的力量到达那里,在这世间的每一个人,现在应该已经到达彼岸。

第二条

何为中道?是不过度,不执着。在平时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个时候练心,情至深,但是理永远是在中道上的,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过分表露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觉察不到心了。

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中呢?情并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和规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这个界限。

修行为何要在中道?

一切唯心造,心在觉知、正念、正定、智慧的培养上,自然的、分毫都不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动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就是太阳,太阳不会总停留一处。但无论停留在哪里,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处。天空即使布满云雾,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是有阳光的地方。不能仅因为云能遮住日光,就要求天上不要有云彩。

情是顺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觉”在起作用,但是不能过于执着,执着“情就会产生欲,有欲望就会过多的贪恋情,心就没有在觉知上了。烦恼会使心累甚至半死不活,就是因为过分执着,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观和止也要平衡的发展,才能中道。懒惰不精进或过分精进的修习,也不进步的。

方法是拿来用,用错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要死执着方法不放。当你到达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就如树为了长大需要许多水,但也有树不需要太多的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的每一天都有禅修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观呼吸也是你培养观,而后得定的互相连结,缺一不可。

第三条

人生就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波浪线。不是在这条波浪线上定下一个点,而是不断向下一个点前进。因为下一个波浪是什么样的,怎样发展的是不知道的,到哪就是哪。要把它当成水,流到哪就是哪里,这是因缘法则。不是执着在一个点上。因为只要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么能执着某一个点呢。

在禅修时和人生是一样的,当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经变化,无常。如果有一个概念,你已经加了一个点去执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已经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己限制就错了。

观呼吸在触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为呼吸是自然的,身体也是自然的,变化的上一秒呼吸和下一秒呼吸,在触感上已经不同。观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动,只是觉知。如果执着一丁点,就障碍了自己的修习了。

善恶是习气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当你全然不知所措时,就放下。只要持续告诫你的心,不确定、不一定,一切心理现象绝对是不确定的,別忘了这点。若心不安,那是不确定的,若心平静,同样是不确定的,別执着它,对于一切心的状态应该怎么做呢,放下它。

第四条

宣隆禅修的时候要认真并知道重点,观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专注在鼻的触感上并知道,力度是自己调整与轻重没有关系的,身体不适也是自己调整的。你要在坐禅的时候,持续的坚持下去,身体不适和舒适没有任何关系。只和自己的心有关系,愿意花时候禅修是培养专注和觉察力,定和智慧的持久战。身体不适也要去看不适。

打坐没有任何想法,只有坚持才最重要。例:身体不适,但你每天刷牙。如果你哪天起床,身体不适。但你也不会因身体不适而不刷牙。禅修也是一样,把它培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重要。

当坐禅完毕,要作回向,不需要做过长的回向。告诉你自己,如果我必得再生,愿我能长逢佛陀的教示。在未来生活中,愿我能够掌握整个的心。回向是一种心的素质,心的力量,愿力也是助缘,一句两句已足够。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覺知和知道的分别,覺知即正念的心和知道,識知的心是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識蕴,因為六根六麈的接觸而產生,即使心沒有覺知力,六識也能認知到对應的所緣,動物都有認知的能力,但牠們並不瞭解自己的身心當下正在看,在聽,普通不修習四念住的人同樣也是如此,相对於識蕴,覺知有著不同的功能,行者可以觀察識蕴,也可以觀察覺知心,例普通人的心,所有開車的人都能知道有車子經过,連動物都知道,因開車的人通过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動物也可以,心就会知道現在有車經过了,这是由於眼根看,耳根聽心有了,有車開过了的想法生起而已,然而,禅修者的覺知,是行者知道自己六根門里發生的事情,即往內觀察到身心五蕴生起灭去的現象,这才是禅修的覺知,也就是正念,普通人只知道外面的現象,但不知道眼睛有在看,耳朵有在聽,心有想法生起,因為冇修習,心冇透过训練,為何要禅修?我們的修行是逆溪,逆流而行。而我們要去那裡呢?到这溪的源頭,那是修行的因边。果边是我們能够放下並且会完全地自在的一边。涅槃是微妙精細的,並且須要許多的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達的什麼,如果我們能够透过欲望的力量到達那兒,在这世間的每一個人,現在該已到達那兒了。

第二条

中道,是不过度,不執著,在平時生活里,面对,人事物,境,行者就要在这個時候練心,情至深,但理有個中和處,过分了就是私心,情的表露,过分的多,不够的少,但稍有过分,就覺察不到心了,為何要坐禅或行住坐卧都在禅?情並非要你控制才算可以,道和理本身自有界限,規律,所有生起的,灭去的都是法,因和缘,不可超越过了分,修行為何要在中道啊,一切唯心做,心有在覺知上,正念,正定,智慧的培養,自然的,分毫都不能增减,自然走在中道上,人都是有情動物,情都是人生固有的,情好比浮云,'心的知是太陽,太陽不会总停留一處,但无論何處,只要有一綫光明,就全是陽光所在處,天空即使布滿云霧,只要天空中还能有彩虹,便為陽光不灭處,不能仅因為云能遮日光,就要求天不產生云,情是順其自然地流露,心也是覺知在起作用,但是不能執和过了分,執著情就会產生欲,有欲望貪染过了分,心就冇在覺知上了,煩惱令心累和半死不活就是執而过了分,死盯牛角尖,就不是中庸之道,因此,觀.和止也要平衡的發展,才能中道,不够和过了分的修習,也不進步的,方法是拿來用,用錯了也入不了道,但也不死執著方法不放,當你到達了目的地,法自然而至,过了彼岸,船也要放下。禅修也是如此,在禅定解脱中,就如树為了長大需要許多水,但也有树不需要太多水。有些人本来就有定力,而有些人定力是不足的。因此你的每一天都有練習是非常重要的。觀呼吸也是你培養觀而後得定的互相連结,决一不可。

第三条

人生就是一條不断变化的波浪線,不是在这条波浪線上定下一個点,而向那個点前進,因為下一個波浪是怎麼來,怎樣發展是不知道的,到那就是那,要把它當成水,流到那就是那里,这是因缘法則,不是執著在一個点上,因為是修行,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能執呢?在禅修時和人生是一样的,當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經变易,無常,如果有一個概念、你已經加了一個点,已經執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個固定的格式,已經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已限制就錯了,觀呼吸在觸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為呼吸是自然的,身體也是自然的,变易的上一秒的呼吸和下一秒的呼吸,在觸感上已經不同,在觀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動,只是覺知,如果執一丁点,就障礙了自已的修習了,善惡是習氣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當你全然不知所措時,就放下。只要持續教導你的心,不確定,不一定,一切心理現象绝对是不確定的,別忘了这点。若心不安,那是不確定的,若心平静同样是不確定的,別執著它,对它你会怎样做?放下它。

第四条

修習的時候要認真和知道重點,觀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專注在鼻的觸感上知道,力度是自已調跟輕重冇関係的,身體不適也是自巳調,你要在坐禅的時候,持續的堅持下去,身體不適和舒適冇任何関係,只跟自巳的心有関係,願意花時候修習

是培養專注和覺察力,定和智慧的持久戰。身體不適也要看不適,打坐冇任何想法,只有堅持才最重要。例子,身體不適,但你每天擦牙嗎,如果你那天起床,身體不適,但你也不会因不適而不擦牙啊。練習也是一样,培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當坐禅完畢,要作廻向,沒有須要去做任何長的迴向或拉長的迴向,告訴你自巳,如果,我必得再生,願我能長逢佛陀的教示。在未來生活中,願我能够統治整個的心。迴向是一種心的素質,心的力量,願力也是助缘,一句兩句巳足够。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Copyright © sunlunfan.com 2019-2025.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SunLunFan
PV:9106K / UV:60078  Online user 0 gues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