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法要点滴2 | 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19.02.23

2022-05-11 19:03:16 823 Lisa老师

男声朗读:虎

女声朗读:AI 微软晓晓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为什么修习者要一直坐,直到感受消失?宣隆禅法的精髓,就是要去和这个感受博斗,以克服它们,当然可以藉着简单地移动我们的身体任何部分就让不适的感受消失,但是,以这种方式我们就不是在努力克服我们的感受了,是在试着逃避不适的感受了,这样做,修习者还是要面对新的感受.行者必须知道,我们是无法逃避任何感受的,老病死来时,谁人逃得了,我们无法逃避本质上的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勇敢面对苦受,透过内观来克服它,以达到苦的止息而解脱。因此,内观是提起念住。念住是指怎么?念住是一种警觉的觉知,即明觉,并且自然专注严密地保持在这个明觉上,而没有任何概念性的观念,没有任何其它念头,包括妄想,要知。

正确的心态

修习者必须带着正见以及正确的态度来禅修,正见是明白身心当下所有的现象都是自然法;正确的心态是接受一切发生在身心上的现象,无论是愉快或不安散乱的经验,都抱持着从这些经验中学习和了解的态度。

一个刚开始坐禅的初阶者,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培养心的善巧,来帮助行者更了解心。

要经常检视内心有没有带着贪心禅修。禅修的时候一定不要带有想得到什么的态度,倘若有欲贪去禅修,路一定错、有麻烦如果心没有期望,只是单纯地去练习,观智自然增长,智慧自然成熟并被开发出来

因此,要经常检视自己的内心,在观照的时候,心在一种状态,有怎样的呈现,因为所有行者在本性上,有很多贪和有爱,在坐禅时都会推动,在身口意,因所有的贪嗔痴已经是我们的习性,禅修的时候,常常驾驭我们,如果欲望去培育专注力的时候,贪心便会更强,我们就在错误的修行道路上,要知。

禅修的时候,不要带贪嗔痴去修,禅修是专心培育自己的心,让善心增长,让不好的习气得以转变,这就是禅修,也是培育波罗蜜。好的心培育它,强化它,将禅修培养成一种善向的习惯,波罗蜜是善心的元素。不好的心,有时会很强很苦,表现为不好的习惯,形成习染和习气。习染或习气生起时,观察它,让它发生,因为你还不了解它,去看它为什么会这样,看它的起因是什么通过观察,你才会真正知道。

         禅修中没有错误,只有学习,如果能够知道自己错了,那就是一堂很好的课有疾病的行者,要注意了,令色身呈现各种现象的因缘条件有很多,可能是业,环境和气候,食物,当然心情也会影响色身,所以生病的时候,心有时影响身体而使疾病康复,但许多时候也未必如此,因为如果其他的因缘条件改不了,色身的疾病还是会持续的,因此,法是自然生,自然灭,坐禅是不加任何东西,只是知。

 

如何观察心?

心无形无色,不是实质的东西,也没有特定部位或具体的地方,我们没有办法以某部位来集中专注心,所以行者只能透过知道心的活动或其运作来觉知心修习者可以知道心在做么?当下发生了什么事?它的感受是怎样?心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认知,心可以知道,心能看,能听,眼识是心,耳识也是心,还有,见,闻,嗅,触都是心。声音不是心,意识到声音的才是心,听是心,如果你觉知到你在听,便是觉知到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心,六识是心,每一刻都在运作

观察心其实很简单,只是知,不加入任何元素,如果过度专注的话,就很难观察到心,相对而言,身体的觉受比较容易观察到,因为有具体的地方,部位。你有心吗?要知,一秒钟之内有数以亿万计的心识在生灭,觉知越强,看到的过程和细节越丰富,有人吃菜,有人算帐,工作或做其他的事,他们在同时运作着,而心的运作也是一样的,透过持续练习,觉知能够更加警觉地观察到身心的现象,甚至更细微的现象,行者不难了解,认知,感受是心,心可以知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能觉察到心里快乐,不快乐,悲伤,紧张,干扰等这些心理现象,就是已经在知道心了

 

什么是正见?

觉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时,如果能明白这想法、念头是一种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见。正见是智慧的一种。佛陀的教导是要修习者如实观照,有觉知,有正见,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变,而不必刻意地去改变它不善念的生起或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其实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现的果,也就是业力的显现,而当下怎么去面对这些果,对于这些果作出的反应,就是当下所造新的业。能如实观察此刻的业果,就是在种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觉知,就是正念,因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个当下,抱怨是没有用的,修习者庆幸当下有觉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觉知就像警钟响起一样,每次有烦恼生起时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觉知和正念就会越来越强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现,能体无我,法自然而至,见法。

如果你有智慧,你不会着于心的定境中,这和想要能坐很久是一样的,很多初阶的修习者,都是这样想的,希望自己能坐两小时以上,对于训练而言这是好的,但真正来讲,修行和任何姿势是分开的两回事,直接观照到心才是重点,这是智慧。当行者经检验和明了了心,那么行者就有智慧去了知定的局限,或者书本的局限,如果你已修行和明了了不执取,你才真正有智慧了知不去抓执任何一切。包括别人的修行,也是与你无的。了知你的身与心,在坐,在吃,在睡了知它的限度,自然地平衡,只能用智慧。

修行不是试着要去达到什么,而只是对如实呈现保持念住,行者的整个禅修,就是直接地观照心,持续着,要很多耐心和忍耐。渐渐你才会明白,急是无用的,法是自然的生起,自然的灭去,刻意和做作都是假

 

 

繁体原文:

為什麼修習者要一直坐,直到感受消失?,宣隆禅法的精髓,就是要去和这個感受博鬥,以克服它們,當然可以藉著簡單地移動我們的身體任何部分就讓不適的感受消失,但是,以这種方式我們就不是在努力克服我們的感受了,是在试著逃避不適的感受了,这样做,修習者還是要面对新的感受,行者必須知道,我們是無法逃避任何感受的,老病死來時,誰人逃得了,我們無法逃避本質上的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勇敢面對苦受,透过內觀來克服它,以達到苦的止息而解脱,因此,內觀是提起念住,念住是指怎麼?念住是一种警覺的覺知,即明覺,並且自然專注嚴密地保持在这個明覺上,而沒有任何概念性的觀念,沒有任何其它念頭,包括妄想,要知

 

正确的心態,修習者必須帶著正見以及正确的態度來禅修,正見是明白身心當下所有的現象都是自然法,正确的心態是接受一切發生在身心上的現象,無論是愉快或不安散乱的经驗,都抱持著從这些經驗中學習和了解的態度,一個剛開始坐禅的初階者,需要大量的練習,修習來培養心的善巧,來幫助行者更了解心,要經常檢視內心有沒有带著貪心禅修,禅修的時候一定不要帶有想得到什麼的態度,倘若有慾貪去禅修,路一定錯和有麻煩,如果心沒有期望,只是單纯地去練習,觀智自然增長,智慧自然成熟,会開發出來,因此,要经常檢視自己的內心,在觀照的時候,心在那一种狀態,有怎麼呈現,因為所有行者在本性上,就有很多貪和有爱,在坐禅時都会推動,在身口意,因所有的貪嗔痴已經是我們的習性,禅修的時候,常常駕馭我們,如果甲慾望去培育專注力的時候,貪心便会更强,路会錯誤的修下去了,要知

 

禅修的時候,不要帶貪嗔痴去修,禅修是專心培育自己的心,讓善心增長,讓不好的習氣得以轉变,这就是禅修,也是培育波罗密,好的心培育它,强化它,將禅修培養成一种善向的習慣,波罗密是善心的元素,不好的心,有時会很强很苦,表現為不好的習慣,形成習染和習氣,習染或習氣生起時,觀察它,讓它發生,因為你還不了解它,去看它為什麼会这样?,看它的起因是什麼?通過觀察,你才会真正知道,禅修中沒有錯誤,只有學習,如果能夠知道自己錯了,那就是一堂很好的課,有疾病的行者,要注意了,令色身呈現各種現象的因缘條件有很多,可能是業,環境和氣候,食物,當然心情也会影響色身,所以生病的時候,心有時影響身體而使疾病康復,但许多時候也未必如此,因為如果其他的因緣條件改不了,色身的疾病還是会持續的,因此,坐禅是,法是自然生,自然灭,不加任何東西,只是知

 

如何觀察心,'心無形無色,不是實質的東西,也沒有特定部位或具體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以某部位來集中專注心,所以行者只能透过知道心的活動或其運作來覺知心,修習者可以知道心在做怎麼,當下發生了什麼事,它的感受是怎麼样,心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認知,心可以知道,心能看,能聽,眼識是心,耳識也是心,還有,見,聞,嗅,觸都是心,聲音不是心,意識到声音的才是心,聽是心,如果你覺知到你在聽,便是覺知到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心,六識是心,每一刻都在運作,觀察心其實很簡單,只是知,不加入任何元素,如果过度專注的話,就很難觀察到心,相对而言,身體的覺受比較容易觀察到,因為有具體的地方,部位,你有心嗎?,要知,一秒鐘之內有数以億萬計的心識在生灭,覺知越强,看到的过程和细節越豐富,有人吃反,煑菜,有人算帳,工作或做其他的事,他們在同時運作著,而心的運作也是一样的,透过持續練習,覺知能夠更加警覺地觀察到身心的現象,甚至更细微的現象,行者不難了解,認知,感受是心,心可以知道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果能覺察到心里快樂,不快樂,悲傷,緊張,干擾等这些心理現象,就是已經在知道心了,

 

什麼是正見,覺知到有不好的想法生起時,如果能明白想法,念頭是一種法是所缘,不是我,这就是正見,正見是智慧的一種,佛陀的教導是要修習者如實觀照,有覺知,有正見,不好的想法自然会改變,而不必要刻意地去改變它,不善念的生起或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其實是以前所作的因,在此刻呈現的果,也就是業力的显現,而當下怎麼去面对这些果,对於这些果作出的反應,就是當下所造新的業,能如實觀察此刻的業果,就是在種善因,即使有很多不善的想法生起,但如果心都能一一覺知,就是正念,因為有正念才能知道这些不好的想法正在生起,在这個當下,抱怨是沒有用的,修習者慶幸當下有覺知的心,而不是抱怨?覺知就像警鐘响起一样,每次有煩惱生起時都能知道它,都能抓到它,那覺知和正念就会越來越强,無常,苦,無我三法印智也会自然呈現,能体証無我,法自然而至,見法

 

當身心放鬆的時候,一些比較微细的所緣会自動地变得明顯,因此在禅修時,身心都必須放鬆,即把當下生起煩惱放下,不入妄想而制做雜念令心不安和散乱,有時候心很專注在所缘上,其實是想把其他東西遮蔽掉,例不想去注意思惟,只是鑽到所緣里边去,很多行者來來回回,而不進步,原因也在此,而智慧的特質是心總是会抽離,客觀地去觀察,去分辨,而貪執的特性則会參与到所缘裡,跳進去,去黏著,去執取,修習者觀察的時候,往往会有貪和嗔在其中,因為五蓋未断,五蓋是貪嗔痴慢疑,貪和嗔的特性都是要進一步去抓住所缘,貪和嗔才会持續扩大,增强,如果是把煩惱放鬆的話,貪和嗔是不会增加的和跳進執取里了,行者都應該有这種经驗,因此,如果覺得自己總是原地踏步和來來回回,就要注意了

 

如果你有智慧,你不会黏著於心的定境中,这和想要能坐很久是一样的,很多初階的修習者,都是这样想的,希望自己能坐兩小時以上,对於訓練而言这是好的,但真正來講,修行和任何姿勢是分開的兩回事,直接觀照到心才是重点,这是智慧,當行者巳經檢驗和明瞭了心,那麼行者就有智慧去了知定的局限,或者書本的局限,如果你已修行和明瞭了不執取,你才真正有智慧了知不去抓執任何一切,包括别人的修行,也是与你無関的,了知你的身与心,在坐,在吃,在睡了知那個限度,自然的平衡,要用智慧,修行不是试著要去達到什麼,而只是对如實呈現保持念住,行者的整個禅修,就是直接地觀照心,持續,很多耐心和忍耐,漸漸你才会明白,急是無用的,法是自然的生起,自然的灭去,刻意和做作都是假的,知

 

放鬆的意思,是把煩惱放鬆,而不是把那持續带有智慧的精進力放鬆,真正的完全放鬆是智慧的工作,放鬆煩惱,即能夠放下的能力,不带著煩惱去覺知,因為煩惱令心累和花費極多的精力,禅修者不能太鬆或太緊的兩個極端,只有自己知道,調到適合的平衡点,这個过程沒有人可以幫到你,只有靠自己去嘗試,當然堅持,毅力,忍耐力是必須的條件,因此,对放鬆的字眼,有正确的態度才最重要,

 

在修習坐禅的時候,每個人都不一样,有些人很容易覺知到呼吸,一開始就很容易做到,像以前曾經修習过一样,但有些人卻不容易,每個行者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禅修所緣,有時一坐下來,心太乱了,當下在呼吸的時候,力度要增强和放慢,一下一下的觀呼吸,直接專注力看到鼻的觸覺上知道,呼吸和思惟都是一样的,有時,不停的打妄想,不要因為有思惟而生起抗拒,不要打壓身心的自然現象,只是知即可,刚開始修習時,因為不夠量,練習得少,比較難去觀察到觸和思維的心,很容易掉進思維概念的內容里,失去覺知,因此一先以明顯的所缘培養覺知的心,讓心有力量和增强起來,就这样,當覺知到有想法的時候,别繼續打妄想,並回到身體的感受上,再有妄想生起,再知道它,再回到身體的感受,这样反覆地練習,修行和做人一样,做人也不是只做兩三天的人,是一世可能還有幾十年,或者幾年,修行也是一样,做一天的人就修一天,每天都要有覺知,覺察,正念的培養,禅修强調整天覺知自己的身心現象,重点是觀察內在的身心,而不是外在的事物,那些外面事物绝大部分都是慾望和概念,例覺知眼睛在看東西,看到怎麼並不重要,而是聚焦在內的身心現象,每一個呼吸,每一個感受,當下都不相同,也冇一節禅修是相同,初學者因為還未親身領会到,只能先嘗試改變觀念,習慣,習性,去覺知覺察重覆的练,随著覺知的增强,那怕是由五分鐘開始,心自然会看到每一刻的不同变化,進步是自然而至,如果覺得自己不進步也是一种執取,也要放下

 

'雜念妄想,覺知到有雜念思惟時,切記,不要注意或跟随思惟內容,只需要知道心在打妄想,然後/回到覺知身體的感覺上便可以,刚開始的禅修者並不知道思想也只是一個禅修所缘,沒有覺察到的話,会繼續打妄想,當初階者心意識到有妄想時,應回到覺知身體,思想並不是問題,它只是'心的一種功能,也是禅修的所缘,每次覺察到心在打妄想的時候,行者也是在禅修,不要因為妄想而起情緒反應,而是應該明瞭自己當下有覺知,知道自己正在打妄想,有時眼前会出現各種影像,这些影像其實都是心制做出來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的,它們只是概念,類似的思維及夢境,行者知道心中有这些影像出現就可以了,只是知

 

禅修者很容易鬆懈地坐著,閒散和散乱的方式禅修,雜念妄念總是想要闖入,種種意想和意象就站在門口,行者只要念力有一丁点地减弱它就会闖進来影響著你,要跟得上念住,唯一的方法就是經由嚴密的精進來保持警覺,这也是宣隆禅法為什麼呼吸一定要做得到的原因,那就是有一句師尊的箴言,嚴密地專注於觸覺的覺察,即明覺,禅修者有時太爱惜自己的身體,因此,寧可喜歡讓自己的念頭到處跑竄,四處漂蕩,也不願意控制自己安定下來,最後選擇了逃避和放棄,要讓自己安住下來是需要竭盡努力和堅持力,而大多数行者厭煩去做,當要他被告訴要用力呼吸時,很多人要引经據典来證明这是不自然的呼吸,或以後不坐了,禅修者應該首先要确定注意力是集中在禅修的所缘上,如果冇覺知力,就要竭力和用心了,當行者持續的努力下去,產生的精進力幫助了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安住於所缘,而不讓心到處跑了,1心便会發展出更大的專注和精進力而持續的修習下去,正

 

行者不想去觀察痛苦,不願意直接面对痛苦,这心態本身就不具備正見,禅修不是為了逃避痛苦,不是為了排斥和掩蓋真相,而是為了徹底瞭解實相,心中有取捨,有比較,就是已經矢去正見,如果無法面对痛苦,那當我們最终面臨死亡,無法迴避痛苦時,因四大解体,一切都晚了,所以痛受是至道的法則,是宣隆法的明言,切記,在禅修時,痛受來時,勇敢的面对,痛苦讓行者有机会去理解和學習,只要沒有被痛苦征服,行者的心智会培養正見和心力增强,扩大,當心带著正見去觀察痛苦時,会越來越看清和接受實相,無論苦与樂受都是觀察的所緣,可以從中得到充分的了解和實習,如果对此不了解,那麼在心有苦受時,它就会去找樂受,來來回回,輪轉,行者的心就这样一直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如果有智慧,心会立於兩者之間保持平等心和中道,即不会追逐樂受起貪,也不会被苦受所征服而起嗔了

 

觀呼吸重点是一下一下的集中專注在鼻的觸感上知道,力度是自已調跟輕重冇関係的,身體不適也是自巳調,你要在坐禅的時候,持續的堅持下去,身體不適和舒適冇任何関係,只跟自巳的心有関係,願意打坐是培養定力,智力,覺察力,身體不適也要看不適,打坐冇任何想法,只有堅持才最重要,例子,身體不適,但你每天察牙嗎,如果你那天起床,身體不適,但你也不会因不適而不察牙啊

Copyright © sunlunfan.com 2019-2025.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SunLunFan
PV:9099K / UV:60060  Online user 0 gues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