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施是均等的|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1.1.18)

2021-01-17 22:21:44 892 Lisa

简体版(编辑:奕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得与施是均等的

我们的生命,要好好经营,否则,身心都会百病丛生。若是喜欢做某件事,请不要心有所求。到底要多努力,在坐禅的时候才能够入定?要禅修到哪个时候才能够证得解脱?谁能说得清楚?如果你当真喜欢禅修,就会享受到禅修所带来的愉悦,而愉悦的喜乐也将鼓舞你持续精进,所以不要有什么奢求。

人一般都贪图多施予少,这绝不是禅修的正确态度,拿世俗感情关系来说吧,如果你想施少多得,你终将一无所有。事实上得与施是均等的,你付出的少,所得必然不多,若你全心、用心付出,就必然有可观的回馈

于禅修练习中,你必须深入观察自己的心,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否愿意试试看?不管你有何计划,做出某些牺牲或是放弃生命,有些事物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掌握要领,就会对佛法望洋兴叹,无从选择。这就像进入杂货铺一样,茫然不知买些什么才好。我们仅能依照常识判断,认为合适的,就这个拿一点,那个拿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拿污染的东西,却不肯做明智的辨别。

精神生活变成一种仪式,变成一种诵经、做功德的事,变成一种克服恐惧的避风塘,这些都已经跟真正的佛法沾不上关系了。真正的佛法已经够多了,多得像林中的树叶,但必须学习和实践的却只有一手掌那么少,因此,学习佛法,请直接学习,只有身与心,如果你用心专注,每天练习培养正念,得与施会是均等的,反之,放逸、懒散、不认真或半途而废,少施一定不能多得。

每一个人都有精神疾病,因此必须从精神的方面去治疗。佛法就是对治的药,就是一手掌的树叶,必须加以了解,自己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加以领悟、使用和体验、印证,才能克服精神的疾病:贪、嗔、痴、慢、疑。佛陀是精神的医师,佛陀灭苦的方法才得以留传下来。但现在的人们竞把这些添加物——求和拜或民间信仰称为佛法,由于人们的漫不经心,使佛法这个名词变得虚无缥缈,包含了许多外来的东西。

第二条

原则上,人性是充满灵性的,自己的本性充满美妙特质,如:慈爱、悲悯、觉知、祥和,我们本具这些菩提种子,而且希冀能够茁壮成长。人性也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贪图感官的享乐,一方面又不向禅修靠拢,就此作罢,以后不坐禅了,这绝不是禅修的正确态度。因此,一切还未开悟的人,就会不断经验到这种自我生起的感觉,虽然“自我”并不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自己,但只要看、听、嗅、触、想时,“自我”就会显现出来。每当“我”和“我所有”的感觉产生时,我们就可以视之为发病了。

自私的感觉强烈生起,因为它是一种激情的自我主义,会把人导向错误的方向,会使人只想到自己而不考虑别人,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自私的,完全被贪、嗔、痴所控制,疾病以自私的方式表现出来,既伤害到自己,又伤害到别人。

第三条

禅那的心是纯净和明洁的,纯净的心是禅那最可贵的收获之一。首先,心中没有任何五盖和烦恼,其次,它可以带来清明。当某种东西是纯净的,它也是清明的。例:窗户脏了,那么我们很难看到窗外的景色,而擦干净后,便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我们需要明净的心来禅修,以获得内观智慧,这个当然需要时间,清除五盖和持续下去非常重要,纯净的心来自勤奋和持续的修行,也源于自我了解,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得与施是均等的

我們的生命,也要好好經營,否則,身心都会百病從生,若是喜歡做某件事,請不要心有所求,到底要多努力?在坐禅的時候才能夠入定?要禅修到那個時候才能夠證得解脱?誰能說得清楚?如果你當真喜歡禅修,就会享受禅修所帶來的愉悅,而愉悦的喜樂也將豉舞你持續精進,所以不要有怎麼奢求,人一般都貪圖少施多得,这绝不是禅修的正确態度,例在世俗感情関係來說吧,如果你想施少多得,你最終將一無所有,事實上得与施是均等的,你給和做得少,所得必然不多,若你全心用心付出,就必然有可觀的回饋,於禅修練習中,你必須深入觀察自己的心,為什麼要这样做?你是否願意試試看?不管你有何計畫,做出某些犧牲或是放棄生命某些事物是無可避免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掌握要領,就会对佛法望洋興嘆,無從選擇,这就像進入雜貨舖一样,茫然不知買些什麼才好。我們僅能依照常識判斷,認為合適的,就这個拿一点,那個拿一点。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会拿污染的東西,郤不肯做明智的辨別。精神生活变成一種儀式,变成一種以誦經做功德的事,变成一種克服恐懼的避風塘。这些都巳经跟真正的佛法沾不上関係了。真正的佛法巳经夠多了,多得像林中的树葉,但必須學習和實踐的郤只有一手掌那麼少,因此,學習佛法,請直接學習,只有身与心,如果你有用心專注,有每天的練習和培養正念,得与施会是均等的,反之,放逸,懶散,不認真或半途而廢,少施一定不能多得。每一個人都有精神疾病,因此必須從精神的方面去治療。佛法就是对治的藥,就是一手掌的树葉,必須加以了解,自巳在學習佛法的过程中,加以領悟,使用和体驗,印証,才能克服精神的疾病,貪嗔痴慢疑,佛陀是精神的医師,佛陀灭苦的方法得以留傳下来,但現在的人們竞把这些添加物求和拜或民間信仰稱為佛法,由於人們的漫不經心,使佛法这個名詞变得虚無縹緲,包含了許多外來的東西。

第二条

原則上,人性是充滿靈性的,自己的本性充滿美妙特質,如慈愛,悲憫,覺知,祥和,我們本具这些菩提种子,而且希冀能夠茁壯成長,人性也是錯綜複雜的,一方面貪圖感官的享樂,一方面又不向禅修靠攏,就此作罷,以後不坐禅了,这绝不是禅修的正确態度。因此,一切還未開悟的人,就会不断经驗到这種自我生起的感覺,虽然自我'並不從頭到尾都在表現自巳,但只要人看,聽,嗅,觸,想時,自我'就会顯現出來。每當我和我所有的感覺產生時,我們就可以視之為發病了,自私的感覺強烈生起,因為它是一種激情的自我主義,会把人導向錯誤的方向,会使人只想到自巳而不考慮別人,一切所作所為都是自私的,完全被貪嗔痴所控制,疾病以自私的方式表現出来,既傷害到自巳,又傷害到別人。

第三条

禅那的心是純净和明潔的,純净的心是禅那最可貴的收獲之一,首先,心中沒有任何五蓋和煩惱,其次,它可以带來清明,當某种東西是純净的,它也是清明的,例窗户髒了,那麼我們很難看到窗外的景色,而擦乾淨後,便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我們需要明净的心來禅修,以獲得內觀智慧,这個當然需要時間,清除五蓋和持續下去的重要性了,纯净的心來自勤奮和持續的修行,也源於自我了解,与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Copyright © sunlunfan.com 2019-2025.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SunLunFan
PV:9106K / UV:60084  Online user 0 gues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