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老师每日分享 2020年12月合辑 (2020.12)

2020-12-31 00:08:21 838 Lisa

自我疏导的法则|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

自我疏导的法则|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 校对:觀)

自我疏导的法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之路,在修行路上,无论何时出发,走了多远,只要我们向前看,总会发现前方有人比我们更努力、更专注、更有正念,比自己更加接近目标。可这并不是我们怀疑自己能力的理由。只能说明,有人比我们行动得更早或者跑得更快,理所当然比我们更加靠前一些,所以不要为此感到不安迟疑,停下脚步,或从未开始。

其实,不管我们在修行的路上遇到了任何障碍、困扰,疾病来袭中跌到过多少次,放弃过多少次,也不管速度有多慢,比起那些还站在起跑线上的后来者,都要领先。修行从来都不会迟,不管你多大岁数,起步了就是好的开始,因为只要你努力过,就已经得到了整个过程。

在用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些调整都是在帮助自己朝向终极目标去。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担忧,担心这个,挂碍那个。只要老老实实面对自己,相信因果,有种善因,自然有善果,不足之处加强它,用得上的力量,就好好去用。这样,慢慢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会愈来愈清楚如何掌握,也会愈来愈清楚自己,止观平衡发展,都会有正知见引导我们,就能很蹅实地一步一步把功夫用上去。

在禅修练习中,当明了深入了,我们开始体验到于此轮回世间各种外相差别底下的统一性——共相。当我们的心变得对内在的体验寂静而开放,看似矛盾的一切就变得可以接受了。试图获得觉悟和只是保持在当下,两条路径通向相同的地方。各自都只是如何修习的一种外在形式,一种呈现方式。

从一个观点来看,我们可以说智慧是发展自禅修中的专注,定止与内观。同样地,我们也可以说智慧是心的自然状态,当我们已放舍我们的习气、贪欲、散乱,障蔽我们的那些东西,智慧自动地出现,因此,每一个人的善慧根也不相同,学无前后,达者为先,任何时候出发禅修,都不会迟。

有时当疾病来袭时,你会发现觉察力特别强,心更加敏锐,你会从你过去的经历,如生活习惯,吃的食物等而感知你为何突然患病,而疾病也是日积月累而形成,而当你的心敏锐的时候,你会看见疾病的来由与成因,透过练习这也是你最好的所缘,观病痛观不适的感受,从中你会真正体验到真正的无常,苦,身体不是我。

 

繁体原文:

自我疏導的法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都有獨一無二的人生之路,在修行路上,無論何時出發,走了多遠,只要我們向前看,总会發現前方有人比我們更努力,更專注,更有正念,比自己更加接近目標。可这并不是我們怀疑自己能力的理由,只能說明,有人比我們行動得更早或者跑得更快,理所當然比我們更加靠前一些,所以不要為此感到不安,遲疑,停下脚步,或從未開始,其實,不管我們在修行的路上遇到了任何障礙,困擾,疾病來襲中跌到过多少次,放棄过多少片,也不管速度有多慢,比起那些还站在起跑綫上的后來者,都要領先,修行從來都不会遲,不管你多大歲數,起步了就是好的開始,因為只要你努力过,就巳经得到了整個过程。在用功的过程中,我們需要不断地做出適當的調整,这些调整都是在幫助自己朝向終極目標去。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担憂,担心这個,罣礙那個,只要老老實實面对自己,相信因果,有種善因,自然有善果,不足之處加强它,用得上的力量,就好好去用。这样,慢慢在調整的过程中,不断增長,会愈來愈清楚如何掌握,也会愈来愈清楚自己,止觀平衡發展,都会有正知見引導我們,就能很蹅實地一步一步把功夫用上去。在禅修練習中,當明了深入了,我們開始体驗到於此輪迴世間各種外相差別底下的统一性,共相。當我們的心变得对內在的体驗寂靜而開放,看似矛盾的一切就变得可以接受了。試圖獲得覺悟和就只是保持在當下,兩條路径通向相同的地方。各自都只是如何修習的一種外在形式,一種呈現方式。從一個觀点來看,我們可以說智慧是發展自禅修中的專注,定止与內觀,觀。同样地,我們也可以說智慧是心的自然狀態,當我們已放捨我們的習氣,貪欲,散乱,障蔽我們的那些東西,智慧自動地出現,因此,每一個人的善慧根也不相同,學無前後,達者為先,任何時候出發禅修,都不会遲。有時當疾病來襲時,你会發現覺察力特別強,心更加敏銳,你会從你过去的經歷,如生活習慣,吃的食物等而感知你為会特然患病,而疾病也是日積月累而形成,而當你的心敏銳的時候,你会看見疾病的來由与成因,透过練習这也是你最好的所緣,觀病痛觀不適的感受,從中你会真正体驗到真正的無常,苦,身體不是我。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舍离与忍耐,互相匹配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争)


第一条
舍离与忍耐,互相匹配
浩浩世间,而认为官能世界最为重要的,这便是隐匿的无明,会导致自我的妄见。
人生每时每刻都需要修行,而修行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能够面对各种不可预知的逆境、困扰、病苦等。只有扛过巨大的考验才可能有强大的心里力量,心量不断扩大最终到达彼岸。


实际上,每一次苦难都是生命真实的显现,也是无常给我们强而有力的启示。顺境与逆境都是平等的,沒有谁一生都是顺畅的,各自都要经受百般考验的,这才是人生。但大多数人在面对苦和困扰时,都会表现出抗拒和恐惧,那是因为不了解一切无常。苦既是人生,也是菩提,如果不明白这点,就会长久让自己的人生陷入痛苦烦恼的幻象中无法自拔。因此,执迷于痛苦受烦恼干扰的人,以幻为真,无法觉悟。苦难和烦恼像麦子结籽一样自然,而苦難难的考验恐怕沒有人愿意遇到和接受。


实质上,考验和修习真正的含义就是,行者通过苦受去体悟生命的本相,有烦恼,才想修行,坦然面对,无常的折磨和体证,才会觉知无常、苦、无我的实相。


对冶愉悅的感官接触,所产生的反应只有一法,舍。

除此之外,还需忍耐,当不悦的感觉产生时,要忍受这种不愉快的感官接触。例如:长久的坐姿使身体非常不适,但是忍耐是个很好的修行方式。沒有人的一生中是沒有病痛,所谓的忍耐,意思是說,不必因这种病痛而烦恼。我们越是能忍耐,心就会变得越强大。


一颗未受过训练的心,每一次见到厌恶或喜欢的事物时,心会跟着厌恶无欢喜的情绪起伏不定。这些起伏的波浪是烦恼,是每一个人都经历的烦乱,并会造成一种不舒适,不安全之感。
忍耐也同時能夠用来对治情绪不定的时候,能夠忍耐便是另一种停止因好坏而产生情绪反应的方法,指的也就是灭除贪爱。


接着是舍除、放下、舍弃。不论我们情绪做任何反应,嗔怒也好,悲伤也好,欲求或排斥,羡慕或骄傲,担忧或恐惧等等,都必须去认知,必须舍弃。
舍除绝不是指压制烦恼习气,因为在还未认知前,我们是不可能舍除它们的。这种放下的作法是心里成熟。最重要的一部分,除非我们开始实践佛陀的教法,否则这些杂染烦恼是无法舍除的。放下是不执着,不拥有我们所想和所感觉的。


假如我们深信每一个念头和每一个感觉,假如我们随心所愿的黏着他们,那么要放下是不可能的。我们怎有可能放下一个全然的我呢?如果确实是我在思考和感觉,我们又如何丢弃得了呢?但是,如果有一天只有念和感觉,客观的正念识破其不圆满性和无用性时,要放下方才可能。当我们能放下欲望,排斥与抗拒时,我们方才开始修行。


佛陀说,修行不在于外,而是全然于内。如果在修行的路上,内心沒有改变,行为沒有改善,口业不停的作是作非,这一切的修行都是徒劳无用的。这需要徹入自身,因为所有的欲望都在我内的内心里,而不在平时生活上的衣着、食物或清醒之中。


舍除、放下是净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同样适用于禅修当中。如果不舍弃散漫的念头,我们将无法坐禅。当我们说,我坐得很差时,就表示无法放下念头。妄念持续不断的来来去去。放下生活中不善的念头与情绪,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禅修,我们在禅修中所学的一切,也有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捨离与忍耐,互相匹配
浩浩世間,而認為官能世界最為重要的,这便是隐匿的無明,会導致自我的妄見。人生每時每刻都需要修行,而修行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面对各种不可預知的逆境,困擾,病苦,只有扛过巨大的考驗才可能有强大的心靈力量,進而扩大而成就,實際上,每一次苦難都是生命真實的显現,也是無常给我們强而有力的啟示,順与逆都是平等的,沒有誰一生是順暢的,各自都有經受百般的考驗,才是人生,但大多數人在面对苦和困擾時,都会表現出抗拒和恐惧,因不了解無常,可以說,苦既是人生,又是最好的修行,如果不明白这点,就会長久讓自己的人生真正陷入痛苦煩惱的幻象中无法自拔,因此,執迷于痛苦受煩惱干擾的人,以幻為真,无法覺悟,苦難和煩惱像麥子結籽一样自然,而苦難的考驗恐怕沒有人願意遇到和接受,實質上,考驗和修習真正的含義就是,行者通过苦受去体悟生命的本相,有煩惱,才想修行,坦然面对,無常的折磨和体証,才会覺知無常,苦,無我的實相。对冶愉悅的感官接觸所生反應只有一法,捨。除此之外,還須忍耐,也就是忍受不愉快的感官接觸,當不悦的感覺產生時,例,長久的坐姿使身體非常不適,不过,忍耐是個很好的修行。沒有人在一生中沒有病痛,所謂的忍耐,意思是說,不必因这種病痛而受苦。我們愈是能忍耐,心就会变得愈精鍊。一顆未受訓練的心,每一次見到所恶或所喜的事物時,起伏不定。这些起伏的波浪是煩惱,是每一個人都經驗的煩乱,並会造成一種不舒適,不安全之感。忍耐也同時能夠用來对治情緒不定的時候,能夠忍耐便是另一種停止反應的方法,指的也就是滅除貪爰。接著是捨除,放下,捨棄。不論我們做任何反應,嗔怒也好,悲傷也好,欲求或排斥,羡慕或驕傲,担憂或恐懼等等,都必須去認知,必須捨棄。捨除絕不是指壓仰,因為在還未認知前,我們是不可能捨除它們的。这種放下的作法是心靈成熟裡,最重要的一部分。除非我們開始實踐佛陀的教法,否則这些雜染煩惱是無法捨除的。放下是不執著,不擁有我們所想和所感覺的。假如我們深信每一個念頭和每一個感覺,假若我們随心所願的黏著它們,那麼要放下是不可能的。我們怎有可能放下一個全然的我呢?如果的確是我在思考和感覺,我們又如何丢棄得了呢?但是,如果有一天,只有念頭和感覺,屆時,客觀的正念視破其不圓滿其不圓滿性和無用性時,要放下方才可能。當我們能放下欲望,排斥与排拒時,我們方才開始修行。佛陀說,修行不在於外,而是全然於內。如果在修行的路上,內心沒有改變,行為沒有改善,口業不停的作是作非,这一切的修行都是徒勞無用的。这須要徹入自身,因為所有的欲望都在我們的內心裡,而不在平時生活上的衣著,食物或清醒之中。捨除,放下是净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同样適用於禅修當中。如果不捨棄散漫的念頭,我們將無法坐禅。當我們說,我坐得很差時,就表示無法放下念頭。妄念持續不断的來來去去。放下生活中不善的念頭与情緒,有助於增强我們的禅修,我們在禅修中所學的一切,也有助於我們的日常生活。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3)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欣)

第一条

        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

        智者只生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只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境,倾心于现在的问题。而一般人都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活在过去或是未来,让生命在回忆过去和等待未来之中不知不觉地流逝。

        修行人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而一般人该吃饭的时候不能好好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能好好睡觉,总是胡思乱想,受烦恼的困扰。

         幸福是一种心态,如果领悟了,就是幸福。幸福就在当下,只有一个个当下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要觉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你是否活得很忙乱,无论做什么,总是既想完成这个,又想顾全那个。是否今天尚未结束,就开始盘算未来?每天心都很散乱?而当下做的事不见成效?是否为了虚无的一刻,而忽视了真实的此时此刻呢?

        生活是一个天秤,很多时候需要平衡,即使人生无常,也要把自己想做的和不得不做的事,放在天秤两端,平衡自己的时间。

        佛说:“心系当下,由此安详”。生活中的事情,无非分为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的两种种。对于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也就无需执着。而尚未发生的,又分为两种情況,一种是当下行动能改变的,一种是无从改变,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悔无法改变的过去,或焦虑于远未到来的未来,而是努力做好当下,这就是修行。

        学习即时修行,学会知而不言,知人不评人、不张扬,因为言多必失。学习自我矫正,每天看自己的行为,学会自我解脱,放下不执着,因为这样才能自我超越。学会静心思考,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清醒,头脑明白清楚。学会专注用心看自己、看事情,因为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初。学会放下,因为只有放下了才能从新开始。学会感恩知足,因为拥有一个感恩知足的心,能帮助我们在逆境中有力量面对。

        寻求新的境遇而不跌入悲观中,有些人想出家学习修行,而修行是心出家,而不是你的身体,其实学习修行并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也不需要特定的形式,以及你是否出家人。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修行也是人生的课程与练习。人生是一条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经验来源于对以前所犯错误的总结。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了言多必失的经历,才学会了知而不言。在一次舍与得的考验中,才知道人生该做怎样的选择。只有不断学习放下,不断进步,才能够超越昨天的自我。

        修行之路在脚下一直延伸到生生世世的轮回,为了脱离轮回,为了得到解脱。我们唯有以生命不息,修行不止的意志,如海绵吸水那样吸取世间的正面能量,获得珍贵的果实。用心专注与正念,方可在修习中进步,坚持才能抵达目标。

        修行并不是为了清除掉我,而是为了清除邪见,以正见清除我存在的邪见。正见,即正确的看见,让我们观察身的真相,洞见心的真相,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若想观察到自己的身与心,别失念,有正念的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

第二条

        当下,自己所面临的处境,并没有好坏之分,问題是自己对自己的处境缺乏见地,无法面对现实中种种不如意。例如:病痛和不适,或逆境逆缘,要知道越躲避越痛苦,只有接受和面对,才有摆脫痛苦。不舒适和逆境,才是你修行所在,外境无好坏之分,顺逆可以互相转换。

        人生就像一口大锅,当你走到锅底时,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最难过和最难受的时候,也许就是一个转折点。所以改变一下思维方式,道路就在前方,面对逆境和逆缘、不如意先需要勇气和毅力、忍耐力。病苦和不适带来的考验,通过智慧和力量面对,再寻求突破。每一次身体的痛受,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没有办法逃避,死神迟早到来,痛受令你看到无常、苦、无我。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

智者只生活在此時此刻,只專注於現在的時刻和眼前的情境,傾心于現在的問題,而一般人都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活在從前,或是未來,讓生命在回憶过去和等待未來之中不知不覺地流逝時間,修行人是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而一般人該吃飯的時候不能好好吃飯,該睡覺的時候,不能好好睡覺,总是胡思乱想,受煩惱的困擾,幸福是一种心態要領悟了,就是幸福,幸福就在當下,只有一個個當下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要覺,好好觀察一下自己,你是否活得很忙乱,不論,做怎麼,总是既想完成这個,又想顧全那個?是否今天尚未结束,就開始盘算未来?每天心都很散乱?而當下做的事不見成效?是否為了虚无的一刻,而忽視了真實的此時此刻?,生活是一個天秤,很多時候需要平衡,即使人生無常,也要把自己想做的和不得不做的事,放在天秤兩端,平衡自巳的時間,人生,佛說,心系當下,由此安詳,生活中的事情,無非分為已經發生的和尚未發生的兩种,对于巳經發生的,无法改變,也就无須執著,而尚未發生的,又分為兩种情況,一种是當下行動能改變的,一种是无從改變,自巳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追悔无法改變的过去,或焦慮于遠未到来的未來,而是努力做好當下,就是修行。學習即時修行,學会知而不言,知人不評人,不張揚,因為言多必失,學習自我抖正,每天看自巳的行為,學会自我解脱,放下不執,因為这样才能自我超越,學会静心思考,因為这样才能讓自己清醒,明白清楚,學会專注用心看自巳,看事情,因為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初,學会放下,因為只有放下了才能從新開始,學会感恩,知足,因為拥有一個感恩知足的心,能幫助我們在逆境中有力量面对,尋求新的境遇而不跌入悲觀中,有些人想出家學習修行,而修行是心出家,而不是你的身体,其實學習並不需要特定的埸所,也不需要特定的形式,以及你是否出家人,我們的人生還有很多路要行,而修行也是人生的課程与練習。人生是一條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路,我們現在所拥有的經驗来源于对以前所犯錯誤的总結。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了言多必失的經历,才學会了知而不言,在一次捨与得的考驗中,才知道人生該做怎樣的選擇,只有不断學習放下,不断進步,才能够超越作天的自我。修行之路在腳下一直延伸到生生世世的輪迥,為了脱离輪迴,為了得到解脱,我們唯有以生命不息,修行不止的意志,如海綿吸水那样吸取世間的正面能量,珍貴的果實,用心專注与正念,方可在修習中進步,堅持才能抵達目標。修行并不是為了清除掉我,而是為了清除邪見,以正見清除我存在的邪回。正見,即正确的看見。讓我們觀察身的真相,洞見'心的真相,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若想觀察到自巳的身与心,别失念,活在此時此刻的當下,有正念。

第二条

當下,自己所面臨的處境,并没有好壞之分,問題是自己对自巳的处境缺乏見地,无法面对現實中种种不如意,例病痛和不適,或逆境逆缘,要知道,越躲避,越痛苦,只有接受和面对,才有擺脫痛苦,不舒適和逆境,才是你修行所在,外境无好壞之分,順逆可以互相轉換,人生就像一口大鍋,当你走到鍋底時,无論朝那個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最難过和最難受的時候,也許就是一個轉折点,所以改變一下思維方式,道就在前,面對逆境和逆缘,不如意,先需要勇氣和毅力,忍耐力,病苦和不適带來的考驗,然後通过智慧和力量,面对,再尋求特破,每一次身體的痛受,都是一次新的体驗,冇法逃避,死神遲早到來,痛受令你看到,無常,苦,無我。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凡生起的亦必灭去|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4)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欣)

第一条

        凡生起的亦必灭去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段金石良言是佛陀教导的缘起法,说明一切事物依赖因缘条件生起,也依赖因缘条件灭去。佛陀进一步阐明,老与死是无常的,依赖条件而存在,依赖因缘生起、灭去,具有衰败、坏灭、止息的本质。有许多人听闻正法之后,在观修一切/因缘所生法无常后,便获得了第一阶段的证悟。初果,像尊者侨陈如体証无常后的证悟偈,“凡生起的亦必灭去”,具有生起本质的,亦必具灭去的本质。

        一般凡夫未见到一切事物的缘起本质,常会落入极端的见解,边见。一种边见是一切事物恒常存在的“常见”;另一种边见则是不存在的“断见”。但是当行者以智慧洞见,一切事物依赖因缘而存在时,断见就消失了,同样地,当行者以智慧洞见,一切事物依赖因缘而灭去时,常见也消失了。

        生起灭去是无常的本质,在内观禅修里,这种了解称为生灭智,或生灭随观智。自己在开始内观禅修时,就将注意力专注在呼吸,受,想,行,识的生起灭去上,自己也专注于触及作意的生灭上,这两个心所随着感官与相应对象会合而生起,看见无常,让智者们兴起迫切感而加速修行。已经亲见无常的人,不再被世间的盛衰起伏而动摇。我们完全不需要做什么来让任何事物无常。无常一直存在,行者要做的只是觉知无常。佛陀指的是已觉悟的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也就是心具备觉知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禅修体验,呈现的所缘,知道它。训练让心跟自己一起,禅修的时候及时知道,心跑了,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或觉知呼吸的时候,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及时知道心在四处游荡,把心拉回专注上,持续觉知你的呼吸。我们的心都是这样的,跑来跑去,但重点是,你的心知道,只是知道,不加入任何东西,心就会自动安住,而非刻意让其安住。

        心一旦能够觉知自己,就会意识到在过往的生命中,醒来的只是身体,心从未醒来。心一直在沉睡,做梦,以及散乱。我们迷失在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里,从心迷失去想,回忆,演译和造作,弄虚作假骗自己的心。心时好时坏,时苦时乐,持续的处于迷失中,如果你的心总是在外面,往外送,你也要注意知道。

        禅定是引导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心不离开观呼吸,要用专注力把心安住于鼻的触感上,觉知到每一下,观感受也是一样,观进痛受里。藉着念住于强烈的这种巨大的精进,让心达于专注,然后坚毅,不动的坐着,完全地体验着身体上的苦受,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苦受,这是宣隆内观禅最大的特点。面对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散乱,以意志力来拼搏。这是一种密集而强力的内观禅法。

第二条

        身体是无常的变化,老化和衰退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习禅的最终目标是知苦,见苦,不执着,你透过身体的不适和不舒适的感受里,有怎么样的体验啊?自己要知,心很容易有依赖和习性,当心无力的时候,难度过和有困扰,但心有力的时候,便能度过。因为不适也是无常的,不会永远存在,都是暂时的,因此,当你身体有病苦的时候,也是修行的所在。心要度过,佛陀说,平静心中作,不向身外求。

        佛陀的教导并不是要让我们无缘无故就去信仰。修行的每个阶段,都是有理有据的。当我们清楚了来龙去脉,不是盲修,有求或拜。修行并非难事,大家别以为是难不可及的事,事实上并不难,修行是极为简单而平常的事。观察你自己的行为,觉知你的心口意业,修行仅仅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自己,即身与心,名与色而已,学习为了什么?为了有一天洞见真相,无常,苦,无我。

第三条

        禅修无关宗教,是人人的必修课,透过禅修,才能理解人生的奥秘,达到苦的止息,圆满。

        人心本来是圆满的,现在却变成支离破碎,痛苦烦恼,彼此斗争,生生世世轮回不息。人们的本心像虚空,无边无际,对一切事物不迎不拒,任他白云苍狗,高山大海,动植物矿物来去自如,不批判,不分别。还像一面大圆镜,具有觉知的能力,物来不黏,物去无痕,观照而不执着。还像太阳,送出温暖和光明给万物,却不求回报,我们本来是圆满无瑕的。

        当你开始修习佛法,了解法义,法令你得益非浅,但如果你没有实践,亲自体验修证,只是看书藉,往往令门外汉不知所云,读了等于没读,因为你从未开始学习,我们怎样把自己撑起来?

        许多人以为,将佛法化成某种世俗抚慰技术,就可以做为佛法的入世关怀,这是个错误观念。

        真正的佛法,是透过澈念了悟而产生心法,佛法本身没有文字,仪式或影像,只有慈悲喜舍心。

        真正的佛法是让慈悲得以实现的种种心法,而非长篇大论,亦非神秘的仪式。

        自我一直都是个难题,佛法的慈悲不在于是否生慈悲心,而是自我这个难题。我们的自我是个伪币,它错误地被视为,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错,实则是从他人转反来的自身。其复杂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在厌恶的争吵,不断纠缠,烦恼痛苦。

        但修学佛法,以保持尊敬的心做为观照的工夫,佛法的尊贵在于它比任何人类知识或思想,更清晰,更清楚明白地显示慈悲的必要,为何要慈悲?人们的自我遗忘,使得人与生态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是因缘与因果法则,也与万物的互相缔结,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无自性,犹如滴水入水,庞大的水分子彼此关联着时空,能量,键结与分裂。

        人的傲慢自我,制造烦恼痛苦,密切相连,人们的自私是因为感觉到被掠夺的自我,我们的自利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匮乏,自卑,自尊心受伤,他人的不给予。

        真正的佛法是,当你感到贫乏时,你反而应当努力义助他人,而获得自我丰盈。

        这道理很简单,奥妙在于,在万物缔结的世界里,缔结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来保护贫乏者。反之,穷凶者则做成极恶,重点在于,步入修习,心安住,觉照与正念。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凡生起的亦必灭去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这段金石良言是佛陀教導的緣起法,說明,一切事物依賴因緣條件生起,也依賴因緣條件灭去,佛陀進一步闡明,老与死是無常的,依賴條件而存在,依賴因缘生起,灭去,具有衰敗,壞灭,止息的本質,有許多人聽聞正法之後,在觀修一切/因缘所生法無常後,便獲得了第一階段的證悟,初果,像尊者僑陳如体証無常後,的證悟偈,凡生起的亦必灭去,具有生起本質的,亦必具灭去的本質,一般凡夫未見到一切事物的缘起本質,常会落入極端的見解,边見,一种边見是一切事物恆常存在,常見,另一种边見則是不存在的断見,但是當行者以智慧洞見,一切事物依賴因缘而存在時,断見就消失了,同样地,當行者以智慧洞見,一切事物依賴因缘而灭去時,常見也消失了,生起灭去是無常的本質,在內觀禅修里,这种了解稱為生灭智,或生灭随觀智,自己在開始內觀禅修時,就將注意力專注在呼吸,受。想,行,識的生起灭去上,自己也專注於觸及作意的生灭上,这兩個心所随著感官與相應对象会合而生起,看見無常,讓智者們興起廹切感而加速修行,已經親見無常的人,不再被世間的盛衰起伏而動摇,我們完全不需要做怎麼來讓任何事物無常,無常一直存在,行者要做的只是覺知無常。佛陀指的是巳覺悟的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也就是心具備覺知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禅修体驗,呈現的所緣,知道它。訓練讓心跟自己一起,禅修的時候及時知道,心跑了,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或覺知呼吸的時候,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及時知道心在四處游荡,把心拉回專注上,持續覺知你的呼吸,我們的心都是这样的,跑來跑去,但重點是,你的心知道,只是知道,不加入任何東西,心就会自動安住,而非刻意讓其安住。心一旦能夠覺知自巳,就会意識到在过往的生命中,醒来的只是身體,心從未醒来。心一直在沉睡,做夢,以及散乱。我們迷失在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裡,從心迷失去想,回憶,演譯和造作,弄虚作假騙自巳的心。心時好時壞,時苦時樂,持續的处於迷失中,如果你的心总是在外面,往外送,你也要注意知道,禅定是引導心和单一所缘在一起,心不离開觀呼吸,要用專注力把心安住於鼻的觸感上,覺知到每一下,觀感受也是一样,觀進痛受里,藉著念住於强烈的这種巨大的精進,讓心達於專注,然後堅毅,不動的坐著,完全地体驗著身體上的苦受,深入於內觀的修習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苦受,这是宣隆內觀禅最大的特点。面对身體的疼痛和內'心的散乱,以意志力來拼搏。这是一種密集而强力的內觀禅法。

第二条

身体是無常的变化,老化和衰退是必須經过的过程,習禅的最终目標是知苦,見苦,不執著,你透过身体的不適和不舒適的感受里,有怎麼样的体驗啊?自己要知,心很容易有依賴和習性,當心冇力的時候,有難过度和困擾,但心有力的時候,便能过度,因為不適也是無常的,不会永遠存在,都是暫時的,因此,當你身体有病苦的時候,也是修行的所在,心要过度,佛陀說,平靜心中作,不向身外求。佛陀的教導并不是要讓我們無緣無故就去信仰,修行的每個階段,都是有理有据的。當我們清楚了来尤去脉,不是盲修,有求或拜。修行並非難事,大家別以為是難不可及的事,事實上並不難,修行是极為簡單而平常的事。觀察你自巳的行為,覺知你的心口意業,修行仅仅只是一個學習的过程,學習自巳,即身与心,名与色而巳,學習為了什麼?為了有一天洞見真相,無常,苦,無我。

第三条

禅修不関宗教,是人人的必修課,透过禅修,才能理解人生的奧祕,達到苦的止息,圓滿,人們心本來是圓滿的,現在郤变成支离破碎,痛苦煩惱,彼此鬥爭,生生世世輪迴不息,人們的本心像虚空,無边無際,对一切事物不迎不拒,任他白雲蒼狗,高山大海,動植物矿物來去自如,不批判,不分別,还像一面大圓鏡,具有覺知的能力,物來不黏,物去無痕,觀照而不執著,还像太陽,送出温暖和光明給萬物,郤不求回報,我們本來是圓滿冇瑕的,當你開始修習佛法,了解法義,法令你得益非淺,但如果你冇實踐,親自体驗修証,只是看書藉,往往令門外漢不知所云,讀了等於冇讀,因為你從未開始學習,我們怎樣把自巳撐起來?許多人以為,將佛法化成某种世俗撫慰技術,就可以做為佛法的入世関懷,这是個錯誤觀念,真正的佛法,是透过澈念了悟而產生心法,佛法本身没有文字,儀式或影像,只有慈悲喜捨心,真正的佛法是讓慈悲得以實現的種種心法,而非長篇大論,亦非神秘的儀式,自我一直都是個難題,佛法的慈悲不在於是否生慈悲心,而是自我这個難題,我們的自我是個偽幣,它錯誤地被視為,我的,我是,我能,我对你錯,實則是從他人轉反來的自身,其複雜的程度超过我們的想像,在厭惡的争吵,不断纠纏,煩惱痛苦,但修學佛法,以保持尊敬的心做為觀照的工夫,佛法的尊貴在於它比任何人類知識'或思想,更清晰,更清楚明白地顯示慈悲的必要,為何要慈悲?人們的自我遺忘,使得人与生態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是因缘与因果法則,也与萬物的互相締結,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無自性,猶如滴水入水,龐大的水分子彼此関聯著時空,能量,鍵結与分裂,人的傲慢自我,制做煩惱痛苦,密切相連,人們的自私是因為感覺到被掠奪的自我,我們的自利是因為感受到自己的匱乏,自卑,自尊心'受傷,他人的不給予,真正的佛法是,當你感到貧乏時,你反而應當努力義助他人,而獲得自我豐盈,这道理很簡單,奧妙在於,在萬物締結的世界里,締結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來保護貧乏者,反之,窮凶者則做成極恶,重點在於,步入修習,心安住,覺照与正念。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禅修中不要想到达目标|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5)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第一条

禅修中不要想要到达目标

修行不要想要,有所求,想要解脱或者觉悟的这种贪欲,将会成为障碍你解脱的贪欲。

只要努力过就好,也不要想知道自己的结果,但是如果心中仍旧存有想要成就什么的贪欲,你永远得不到平静,从这个贪欲来的力量,会造成怀疑与不安。无论你修习地多么久或者多么努力,智慧不会自贪欲生起。

因此,单纯地只是知,放下,舍离。念住地观照心和身,但不要想要去成就什么,一切生起的法都是自然的,都不需要去执取。检视你自己的身和心,睡眠和吃饭,睡多少吃多少要符合身体所需。

我们修行的核心就只要觉知你自己,你不需要做些什么特别的,只是观照,检视你自巳,观照心,然后你会了知对你自巳的修行而言,自然的平衡是什么。

人类的心具有的自然的心性,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外在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可能呈现差异,贪欲和嗔恚的心,是每个凡夫都有的,苦和苦的止息对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

如果你想要真正地了知佛陀说些什么,观照你自己的心,仔细观照去明了种种受怎么来和去,念头如何地来和去,不要执着任何事物,只管念住于所知见的一切,这是通向佛陀真理实相的方法。

保持自然。

在你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下就是修行的一个机会。这全是法。当你做着日常琐事,试着去保持念住,不要觉得只有当盘起双腿不动坐着时才是修行。

你有足够的时间呼吸吗?在无论你做怎么的自然状态中,保持念住,念住是行住坐卧都应该有的正念,这就是你的禅修。

真正意义上的禅修,不是为了生活变得更好,而是接受它可能变得更糟。因为它是无常的。

 

第二条

最有益的修为是安住,这安住指的是让意识尽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频率,让意识如见云烟的过去,禅修就可以做到。当然首先要静心,无须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与万物疏离,而是体会到与万物一起流动,像看湖的心情,城春木草深的感慨都可以体会安住之一二。

有时黄昏夕阳闲坐,神态之安定,或专心工作之后,或坐禅行禅之后,可说是最佳的安住训练,人能安住是因为随时觉照。

未透过训练的人,觉得观照很难,尤其是观心。其实,是心猿意马,散乱不堪而无法看见,但人们随时都可以觉照,走路轻缓慢,睡觉轻缓躺,吃饭静心,说话声小,工作专心都属于觉照。反之吃饭粗糙,做事粗心大意,遇事急躁,脾气急冲动,都会使觉照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正念并非根据某些正确信念来行使的,正念是一种心态,是自己跟自己最真实的部分相处的态度,诚实的对待自己。例当我们因为某事某人而心烦意乱时,会出现乱念,整个看事情的心情乱了套,此时的正念是把自己重新摆正,如去行禅,做呼吸放松一下身体,暂时放下乱念,令心静下来,重新看事情,这过程就是正念。

仔细体会身体的感觉,吃饭,走路做事,能慢条斯理地进食,知道食物的滋味,觉知到就是正念。做事专心注意力集中也一样,所以正念不是指正确的念头,而是察觉己身,自我导正。

如何为正殊难界定,但倾听身体的声音或愿有良知,都可以产生正念,正念的精神领域是专注,当我们静下来觉察身体,我们首先会越过知识的障碍,把知识性的影像,观念排除,直观自身在触,触到在所缘上,就会产生专注。

因此,无论坐禅,行禅,做事,阅读,都会有同样的专注,这个层次的正念属于善的正念。

当行者有很深的禅定境界时,喜悦如何自然涌现,喜极而泣,阵阵清凉感,内心荡漾狂喜涟漪,轻飘飘的喜悦,身体激动,感恩的喜悦,自由自在感,以及宁静的狂喜。如果行者曾经有的体验和领悟,自然会有一些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话和心声,那才是正念之道。

 

第三条

行者是否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为未来做计划相矛盾?过去和未来在当下一刻汇合,过去是记忆,而未来则是念头和想象。任何对过去的评估,任何对未来的决定,都是只有在当下才能发生的头脑活动,我们没有其它选择,我们只拥有当下一刻。

问题是,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记忆只是记忆,念头只是念头时,我们就会迷失其中,当我们失去对当下的觉知时,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它自己的无聊阴影,我们越能深植于当下,我们的心智就会越条理分明,行者就越容易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以及为未来做出明智的规划。

佛陀教导说,一切众生都生来具有躲避痛苦和体验快乐的本能愿望。

问题是由于缺乏智慧,活在当下的人极少数,发梦的人最多,心总在过去与未来,对当下原全看不见,在行为上不断地创做痛苦产生的因缘。忽略快乐产生的条件,不知足而没在当下如是看见,其实自己才是最糟糕的敌人。

所有不自在不快乐的因都是自己在制作,真正的快乐来自知足,在当下如是知道,这也是为什么习禅要在当下觉知,来培养了。只有觉知的正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人们习惯了只看别人,只修别人的心,喜欢修理别人,抱怨他人对自己不好,但从来没在当下看见过自己的心,放在那,没在觉知,当下不知道自己在做怎么?做错了也不知道,为自己制作烦恼痛苦是自己。

佛陀将佛教修行的目标涅槃称为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易逝和不可靠的,来自净化了的心智中的快乐,才是长久的避难所。

因此,极乐不是有个他方世界让你去移民,而是心灵上快乐的最高境界——涅槃,苦的止息。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禅修中不要想要達到那裡

修行不要想要,有所求,想要解脱或者覺悟的这種貪欲,將会成為障礙你解脱的貪欲。只要努力过就好,也不要想知道自巳的結果,但是如果心中仍舊存有想要成就什麼的貪欲,你永遠得不到平静,從这個貪欲來的力量,会造成懷疑与不安。無論你修習地多麽久或者多麽努力,智慧不会自貪欲生起。因此,單純地只是知,放下,捨离。念住地觀照心和身,但不要想要去成就什麼,一切生起的法都是自然的,都不需要去執取。檢視你自已的身和心,睡眠和吃飯,睡多少吃多少要符合身體所需。我們修行的核心就只要覺知你自巳,你不需要做些什麼特別的,只是觀照,檢視你自巳,觀照心,然後你会了知对你自巳的修行而言,自然的平衡是什麼。人類的心具有的自然的心性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外在的風俗習慣和語言可能呈現差異,貪欲和嗔恚的心,是每個凡夫都有的,苦和苦的止息对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如果你想要真正地了知佛陀說些什麼,觀照你自巳的心,仔細觀照去明瞭種種受怎麼來和去,念頭如何地來和去,不要執著任何事物,只管念住於所知見的一切,这個通向佛陀真理實相的方法。保持自然。在你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當下就是修行的一個机会。这全是法。當你做著日常瑣事,試著去保持念住,不要覺得只有當盤起雙腿不動坐著時才是修行。你有足夠的時間呼吸嗎?在無論你做怎麼的自然狀態中,保持念住,念住是行住坐卧都應該有的正念,这就是你的禅修。真正意義上的禅修,不是為了生活变得更好,而是接受它可能变得更糟。因為它是無常的。

第二条

最有益的修為是安住,这安住指的是讓意識儘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頻率,讓意識如見雲煙的过去,禅修就可以做到,當然首先要静心,無須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与萬物疏离,而是体会到与萬物一起流動,像看湖的心情,城春木草深的感概都可以体会安住之一二,有時黃昏夕陽閒坐,神態之安定,或專心工作之後,或坐禅行禅之後,可說是最佳的安住訓練,人能安住是因為隨時覺照,未透过訓練的人,覺得觀照很難,尤其是觀心,,其實,是心猿意馬,散乱不堪而無法看見,但人們隨時都可以覺照,走路輕緩慢,睡覺輕緩躺,吃反静心,說話声细,工作專心都属於覺照,反之吃反粗糙,做事粗心大意,遇事急躁,脾氣急衝動,都会使覺照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正念並非根據某些正确信念來行使的,正念是一種心態,是自己跟自已最真實的部分相處的態度,诚實的对待自已,例當我們因為某事某人而心煩意乱時,会出現亂念,整個看事情的心情乱了套,此時的正念是把自已重新擺正,如去行禅,做呼吸放鬆一下身体,暫時放下乱念,令心静下來,重新看事情,这过程就是正念,仔細体会身體的感覺,吃反,走路做事,能慢條斯理地進食,知道食物的滋味,覺知到就是正念,做事專心注意力集中也一样,所以正念不是指正确的念頭,而是察覺已身,自我導正,如何為正殊難界定,但傾聽身體的声音或願有良知,都可以產生正念,正念的精神領域是專注,當我們静下來覺察身体,我們首先会越過知識的障礙,把知識性的影像,觀念排除,直觀自身在觸,觸到在所緣上,就会產生專注,因此,無論坐禅,行禅,做事,閱讀,都会有同样的專注,这個層次的正念属於善的正念,當行者有很深的禅定境界時,喜悅如何自然湧現,喜極而泣,陣陣清涼感,內心蕩漾狂喜涟漪,輕飄飄的喜悅,身体激動,感恩的喜悅,自由自在感,以及寧靜的狂喜,如果行者陳經有的体驗和領悟,自然会有一些自已說給自已聽的話和心声,那才是正念之道。

第三条

行者是否從过去的经驗中學習和為未來做計劃相矛盾?过去和未來在當下一刻汇合,过去是記憶,而未來則是念頭和想像,任何对过去的評估,任何对未來的决定,都是只有在當下才能發生的頭腦活動,我們没有其它選擇,我們只拥有當下一刻,問題是,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記憶只是記憶,念頭只是念頭時,我們就会迷失其中,當我們失去对當下的覺知時,我們的生活就变成了它自巳的無聊阴影,我們越能深植于當下,我們的心智就会越条理'分明,行者就越容為從过去的經驗中學習,以及為未來做出明智的規劃,佛陀教導說,一切衆生都生來具有躲避痛苦和体驗快樂的本能願望,問題是由于缺乏智慧,活在當下的人極少数,發夢的人最多,心總在过去与未來,对當下原全看不見,在行為上不断地創做痛苦產生的因缘。和忽略快樂產生的條件,不知足而冇在當下如是看見,其實自已才是最糟糕的敌人,所有不自在不快樂的因都是自已在制作,真正的快樂來自知足,有在當下如是知道,这也是為什麼習禅要在當下覺知,來培養了,只有覺知的正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人們習慣了只看别人,只修別人的心,喜歡修理别人,抱怨他人对自已不好,但從來冇在當下看見过自巳的心,放在那,冇在覺知,當下不知道自已在做怎麼?做錯了也不知道,為自巳制做煩惱痛苦是自已,佛陀將佛教修行的目標涅槃稱為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易逝和不可靠的,來自净化了的心智中的快樂,才是長久的避难所,因此,極樂不是有個他方世界讓你去移民,而是心靈上快樂的最高境界,涅槃,苦的止息。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内观禅修的重要与方法|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6)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欣|)

第一条

        内观禅修的重要与方法

        都是带我们在不生不灭的寂静上安心,不去攀取心念所接触的缘,把心念的每一个缘都放下,我们的心就能不受干扰。

        禅修是练习保持清明和警觉,让我们自己从一切发生与心的过程的相续流的制约反应中解脱出来。佛教的禅修方法有很多种,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坚持下去,内观禅修法导向对三件事的清楚了知:无常,苦,和无我。

        在智慧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心的素质,是修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素质就是念住,注意力或自我观照。明了我们生命的状态,生活的态度,禅修的心态。我们是谁和我们的心与身如何运作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以这颗心,单纯只平等地注意一切发生的心来观照。

        要描述修行,一个最清楚也最有用的方式就是以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来说。这些是心的自然素质,佛陀形容其为一个正确心灵修习的组成要素,这些要素于心中完全地发展与平衡了,心即体证解脱。无有任何是值得紧抓不舍的。时时观照自己的身和心,将修行与生活结合。

        宣隆禅修法的特色,藉着念住于强烈呼吸的这种巨大的精进,让心达于专注,先观而后有定,坚毅不动的坐着,完全地体验着身体的苦受,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强烈的苦受,是宣隆禅法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地目标导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将全部的精进努力都指向专注与观的发展,以意志力来拼搏,一种密集而强力的内观禅法,通向涅槃与解脱。

        愈深入法,就愈明了,修行没有需要到处去,没有一法不是原来就是到处都有的,没有一法不是我离开这里之前就存在当处的,法在心中。不是你到处去学而集得的,也不是学很多禅法而有用的。专精于一种,选择了适合的,用一生去坚持。法就在那,就像草叶的弯身和云朵的掠过显示了风的存在。在我们心灵修持的旅程中,必须把重点放在实际的效用上。要小心不要被卷入到不同的手指而错过了见月。

第二条

        五盖,是禅修最大的障碍,当然这五大障碍会纠缠我们迈向道,而不能到达最终解脱,直到破了自我概念,证得阿罗汉为止,在此之前,我们的心水都是有所污染的。

        贪就像彩色颜料染污的水,加入嗔成分的水像沸腾冒泡的水,加入昏沉成分的水像是水澡与黏液复盖的水,加入掉举,燥动不安成分的水就像是受到狂风扰动吹皱的水,加入疑成份的水就像是混著泥巴的水,没有这些成分,众生心水净,静,自在喜悦,影现中而得菩提,迈向道向果,贪欲会让行者成为负债的人,嗔恨会让我们成为病人,昏沉怠惰会成为囚牢,掉举担忧会成为奴隶,而疑惑会成为迷途上的羔羊。

        当你禅修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已的珍贵资源一点一滴被耗尽,而且要发掘原本自已最伟大的宝藏,行者必须专注,专心致志,启动内在喜乐系统,开采源源不绝的喜乐能源,在禅修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离开五位损友,五盖,直到获得照见真实的智见,彻底斩断恶源五盖,才能见道迈向果。

        而禅定又称为禅那,而定可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世间定是三界内的善心聚集一境,包含真正禅定的近行定与心完全专一,无有散乱的安止定,属于止禅禅那,另外出世间定是证果后的圣者之禅定,由刹那定引发,所以又称为内观禅那。

        定的特点就是不散乱,功用就是消除散乱,而乐是定的近因,因此,当禅修者初阶时,都是负债累累,渐渐的日子有功,在禅修中会得遇喜乐的禅那,有了愉悦的定力,心才会有力量,才能鼓励行者在这辛苦的路上向前,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行者脱离欲界之限,进入色界禅那,初禅,那时会产生离生喜乐,就好比得到了金币,在禅修路上的成果,欣喜若狂可想而知,这种喜乐令你的心改变,并且持久,没有副作用,而且还会修复身心,消除疲劳,这也是西方科学家测试有禅定者的脑波快乐指数,非常关心的领域。

        因此,一个初阶者要坚持下去,一点一滴的积累,不要停下脚步,日子有功。观照你自己心里的这个烦恼,不放逸也永不放弃,就只念住于你自己正在做,观照你自己,这是修行之道。

第三条

        戒律或道德戒规对我们的修行而言是不可少的,但是你必须不要要盲目地执取条文,只是念口黄,重要的是在于动机,了知你自己的心,自律有戒,如果恰当地运用,它能支助修行,戒律不是要像个负担一样背负著它。对于进一步的定与慧而言,戒律或道德规范就是它们的垫脚石了。

        我们奉行了佛陀的完整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净化内心,自净其意。那就是,在一切举止之中关照着你的心和身,行住坐卧了知你自己。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內觀禅修的重要与方法

都是带我們在不生不灭的寂靜上安心,不去攀取心念所接觸的緣,把心念的每一個缘都放下,我們的心就能不受干擾。禅修是練習保持清明和警覺,讓我們自己從一切發生与心的过程的相續流的制约反應中解脱出來。佛教的禅修方法有很多種,選擇一種適合自已的,堅持下去,内觀禅修法導向对三件事的清楚了知,無常,苦,和無有一個常住的我。在智慧的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心的素質,是修習的関鍵所在,这個素質就是念住,注意力或自我觀照。明瞭我們生命的狀態,生活的態度,禅修的心態。我們是誰和我們的心与身如何運作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以这顆心,單純只平等地注意一切發生的心來觀照。要描述修行,一個最清楚也最有用的方式就是以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來說。这些是心的自然素質,佛陀形容其為一個正確心靈修習的組成要素,这些要素於心中完全地發展与平衡了,心即体證解脱。無有任何是值得緊抓不捨的。時時觀照自己的身和心,將修行与生活結合。宣隆禅'修法的特色,藉著念住於強烈呼吸的这種巨大的精進,讓心達於專注,先觀而後有定,堅毅不動的坐著,完全地体驗著身體的苦受,深入於內觀的修習之中。利用感受,特別是強烈的苦受,是宣隆禅法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種非常强烈地目標導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將全部的精進努力都指向專注与觀的發展,以意志力来拼搏,一種密集而强力的內觀禅法,通向涅槃与解脱。愈深入法,就愈明瞭,修行沒有需要到處去,沒有一法不是原來就是到處都有的,沒有一法不是我离開这裡之前就存在當處的,法在心中。不是你到處去學而集得的,也不是學很多禅法而有用的。專精於一種,選擇了適合的,用一生去堅持。法就在那,就像草葉的彎身和雲朵的掠過顯示了風的存在。在我們心靈修持的旅程中,必須把重点放在實際的效用上。要小心不要被捲入到不同的手指而錯过了見月。

第二条

五蓋,是禅修最大的障礙,當然这五大障礙会糾纏我們邁向道,而不能到達最终解脱,直到破了自我概念,證得阿罗漢為止,在此之前,我們的心水都是有所污染的,貪就像彩色顏料染汙的水,加入嗔成分的水像沸騰冒泡的水,加入昏沉成分的水像是水澡与黏液覆蓋的水,加入掉舉,燥動不安成分的水就像是受到狂風擾動吹皺的水,加入疑成份的水就像是混著泥巴的水,沒有这些成分,眾生心水净,静,自在喜悅,影現中而得菩提,邁向道向果,貪欲会讓行者成為負債的人,嗔恨会讓我們成為病人,昏沉怠惰会成為囚牢,掉舉担憂会成為奴隸,而疑惑会成為迷途上的羔羊,當你禅修的時候,為了不讓自已的珍貴資源一点一滴被耗盡,而且要發掘原本自已最偉大的宝藏,行者必須專注,專心致志,啟動內在喜樂系統,開採源源不绝的喜樂能源,在禅修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離開五位損友,五蓋,直到獲得照見真實的智見,徹底斬断惡源五蓋,才能見道邁向果,而禅定又稱為禅那,而定可分成世間定与出世間定,世間定是三界內的善心聚集一境,包含真正禅定的近行定与心完全專一,無有散乱的安止定,屬於止禅禅那,另外出世間定是證果後的聖者之禅定,由刹那定引發,所以又稱為內觀禅那,定的特点就是不散乱,功用就是消除散乱,而樂是定的近因,因此,當禅修者初階時,都是''負債累累,渐漸的日子有功,在禅修中会得遇喜樂的禅那,有了愉悅的定力,心才会有力量,才能鼓勵行者在这辛苦的路上向前,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行者脱離欲界之限,進入色界禅那,初禅,那時会產生離生喜樂,就好比得到了金幣,在禅修路上的成果,欣喜若狂可想而知,这種喜樂令你的心改變,並且持久,沒有副作用,而且還会修復身心,消除疲勞,这也是西方科學家測試有禅定者的腦波快樂指数,非常関心的領域,因此,一個初階者要堅持下去,一点一滴的積累,不要停下腳步,日子有功。觀照你自己心裡的这個煩惱,不放逸也永不放棄,就只念住於你自己正在做,觀照你自己,这是修行之道。

第三条

戒律或道德戒规对我們的修行而言是不可少的,但是你必須不要盲目地執取條文,只是唸口黃,重要的是在於動机,了知你自己的心,自律有戒,如果恰當地運用,它能支助修行,戒'律不是要像個負担一样背負著它。对於進一步的定与慧而言,戒律或道德規範就是它們的墊腳石了。我們奉行了佛陀的完整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净化內心,自净其意。那就是,在一切舉止之中觀照著你的心和身,行住坐卧了知你自己。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7)

Lisa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第一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世俗人的生活有些人活得很纠结,为情感,为生活,为工作我们也都知道,放下即解脱,不知如何放下

其实,即使做不到真正的放下,起码能暂时放一放,转移一下注意力,跳出纠结的围墙,让心轻松地放飞一会儿,也许你再转回头看,先前的纠结也就释然了人最怕是执迷不悟,透过练习,假以时日,没有么是放不下的

如果自很痛苦,放不下一些人一些事,很固执很痛苦,如果是这样,请你拿一杯水,然后在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手被烫了,马上松开了手这个世界上没有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

凡夫常会简单地认为,人生应该追求没有痛苦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苦从何来,又如何跳离苦?凡夫从来不愿意直面人生本来是残酷的真相,有身体就有苦,老死是苦,如果面对,意味必须放弃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所以并不愿意觉醒,只想紧抓自已的信念不放,不愿意放弃自已的妄想,正是这造就了人生生世世的轮转和不幸

当痛苦和各种困境来到面前时,如果行者选择将其挡在门外,其实也就是把我们的人生拒之门外如果我们直接面对,向洞察我们的愤怒恐惧和困惑,那么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都会帮助我们觉醒,你才会学习禅修,知道

苦受是至道的法则,当你面对痛受时,才会真正品尝法的滋味,如果行者逃避痛和不适的感受,觉醒永远离你很远,放下不执,才是你的法。让心固定或专注在任何指定的所缘上

观呼吸,或者注意身或心的移动上,称为在专注定上念住。

观照身、受、心或法以及它们的生起与即刻灭去,称为过程禅修的念住。

了知一切有为法本质实相的智慧,知见五蕴的生灭,其生灭是令人厌恶的,称为通往一切生灭止息的道路。直到和除非有了了知五蕴生灭的智慧,直到所知见到一切都是无常苦和无我的,否则禅修永远不等同于真正的内观毗婆舍那。

法是一种领悟,这领悟超出有条件的,混杂的,有限的,世俗科学的领域范围,世俗的知识当然也能用在有益之处,然而它的进展会做成宗教道德的恶化解决之道就是发展出超世俗的智慧,不执它,当你的心不执时,你将会看到,它将一直维持原状

当各种想法及感觉对心造成干扰,念头就从而发生,各种无明也因此出现,修习者学去看透这个过程,就是心脱离正在被带到耽溺或贪嗔等极端而产生更多念头及更多无明的过程,如果你能时时观照你的心好坏都是由你心中产生

修行是一辈子的时间去行持,不忘失这个过程领悟真正的课题,是信念,稳定而不动摇,来自于自身的知,人总有需要克服的缺点,若能清楚地观照自身的一切,从修行中得到肯定的信念,就能不再有任何疑惑,若无法观照内在,你将永远不能明白真实的体验

在你禅修的时候,不要有任何幻想或期待,把你读过的书,各式各样的主见,偏执,都打包起来丢掉,所有身心五蕴呈现的,只是知,没有其他了,怕你加一丁点,都是错,法只是生起灭去,生灭已,如是

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去治疗我们的疼痛,他教导我们去理解、领悟它们。疾病对于你的禅修的确是一种障碍,但是如果你有智慧使疾病当成你的老师,你将了解到这身体是疾病的窝巢,而你不应该黏它当成你的,因为它也是无常的,有生有灭的,之后你便能根除对身体担心的执着。

因为其中完全没有什么是你的,你单纯地只是观进不适的感受里,只是知,而身体只供你用来造善业,并尽你所能地全部还清你所负的旧恶业,转化你的妄念,净化你的恶念,当你专注看痛和苦时,你必须到达精细,用心专注地,到达你一睁开眼看事物便立刻见到苦升起的程度,种么因,得么果。

 

繁体原文:

第一

痛了自然就会放下

世俗人的生活有'些人活得很纠结,為情感,為生活,為工作,我們也都知道,放下即解脱,不知如何放下,其實,即使做不到真正的放下,起碼能暫時放一放,轉移一下注意力,跳出纠结的圍牆,讓心輕鬆地放飛一会兒,也許你再轉回頭看,先前的纠結也就釋然了,人最怕是執迷不悟,透过練習,假以時日,沒有怎麼是放不下的,如果自巳很痛苦,放不下一些人,一些事,很固執很痛苦,如果是这样,請你拿一杯水,然後在里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手被燙了,馬上松開了手,这個世界上没有怎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凡夫常会簡單地認為,人生應該追求沒有痛苦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苦從何來,又如何跳离苦?凡夫從來不願意直面人生本來是殘酷的真相,有身體就有苦,老病死是苦,因為如果面对,意味著必須放弃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所以并不願意覺醒,只想緊抓自已的信念不放,不願意放棄自已的妄想,正是这造就了人生生世世的輪轉和不幸,當痛苦和各种困境来到面前時,如果行者選擇將其挡在門外,其實也就是把我們的人生拒之門外,如果我們直接面对,向內洞察我們的憤怒,恐懼和困惑,那麼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会幫助我們覺醒,你才会學習禅修,知道,苦受是至道的法則,當你面对痛受時,才会真正品嘗法的滋味,如果行者逃避痛和不適的感受,覺醒永遠离你很遠,放下不執著,才是你的法。讓心固定或專注在任何指定的所缘上,觀呼吸,或者注意身或心的移動上,稱為在專注定上念住。觀照身,受心或法以及它們的生起与即刻灭去,稱為过程禅修的念住。了知一切有為法本質實相的智慧,知見五蕴的生灭,其生灭是令人厭恶的,稱為通往一切生灭止息的道路。直到和除非有了了知五蕴生灭的智慧,直到所知見到一切都是無常,苦和無我的,否則禅修永遠不等同於真正的內觀毗婆舍那

二条

法是一種領悟,这領悟超出有條件的,混雜的,有限的,世俗科學的領域範圍,世俗的知識當然也能用在有益之處,然而它的進展郤会做成宗教道德的恶化,解决之道就是發展出超世俗的智慧,不執著它,當你的心不執著時,你將会看到,它將一直维持原狀,當各種想法及感覺对心造成干擾,念頭就從而發生,各種無明也因此出現,修習者學著去看透这個过程,就是心脫離正在被帶到耽溺或貪嗔等極端中,從而產生更多念頭及更多無明的过程,好壞都是由你心中產生,如果你能時時觀照你的心,修行是一輩子的時間去行持,不忘失这個过程,領悟真正的課題,是信念,穩定而不動摇,來自於自身的知,人总有需要克服的缺点,若能清楚地觀照自身的一切,從修行中得到肯定的信念,就能不再有任何疑惑,若無法觀照內在,你將永遠不能明白真實的体驗,法,在你禅修的時候,不要有任何幻想或期待,把你讀过的書,各式各样的主見,偏執,都打包起来丢掉,所有身心五蕴呈現的,只是知,冇其他了,那怕你加一丁点,都是錯,法只是生起灭去,生灭灭已,如是

三条

佛陀並沒有教我們去治療我們的疼痛,他教導我們去理解,領悟它們。疾病对於你的禅修的確是一種障礙,但是如果你有智慧的去使疾病當成你的老師,你將了解到这身體是疾病的窩巢,而你不應該黏著它當成你的,因為它也是無常的,有生有灭的,之後你便能根除对身體担心的執著,因為其中完全沒有什麼是你的,你單純地只是觀進不適的感受里,只是知,而身體只供你用來造善業,並盡你所能地全部還清你所負的舊惡業,轉化你的妄念,净化你的惡念,當你專注看著痛和苦時,你必須到達精細,用心專注地,到達你一睜開眼看事物便立刻見到苦升起的程度,種怎麼因,得怎麼果

注: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物欲横流 更需一法治愈“五毒”|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08)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萱 | 校对:欣)

第一条

        发展宣隆禅修法

        在这个时代,会引发我们贪欲和嗔恨的事物对象的种类越来越多,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满足感官的机会更多,欲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与日剧增的压力,造成身心压力的累积,导致紧张、焦虑和精神官能症等疾病。而生活压力与精神受压是专注修行中的肉中剌。致使,我们没有足够的空余时间来长时间和持续性的念住修习。那么导致我们注意力更不集中,心更加散乱不安,心力更加扩散。能用来修正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甚至微乎其微。更糟糕的是,出生现代的我们距离佛陀时代已然遥远,直观的能力是迟钝的。

        因此,考量到像满足感官渴求的商品越来越多,欲望不断增加,心的杂染、散乱持续而无明。我们沒有时间修习以及迟钝的直观力,障碍着我们心。而能有个念住的禅修方法的需求便显得那么的迫切。

        孙伦师尊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个能夠快速克服昏沉与感官贪欲的技巧。而此法增加了禅修者被干扰的门槛高度,让妄念与散乱须得先跨越这道门槛才会干扰到禅修者的注意力。对于直观力迟钝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确信的和快速的方法来完全,圆满地建立四念处。这不是书本里看得到的内容所形成的方法,而是经历了和我爱、我执、无明奋战之后所锤炼出来的方法。

        孙伦师尊是一个几乎不识字的人,也因此幸运地不被思想的框架所戕害。由于精进、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他于一九二O年证得解脱,成就阿罗汉。如今,即使不具备像孙伦师尊那样巨大的勇气和坚毅的都市人,也可以学到这个方法。

        简略的说,选定一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不改变禅修姿态的方式,而这禅修姿态方式应是被用来精进用功的,而非用来松懈的。一个适合的盘腿而坐的姿态,首先背部自然挺直,其次双臂应该要紧靠身体,右掌放左掌上,双手紧握些,这是为了当禅修者和稍后可能生起的苦受奋战,双手紧握当发挥他的力量时,能更容易些。不要松散地坐着,选定一个坐稳的姿态,让身体提供一各稳固的下盘,下盘的周边往內收且勿动,禅修者保持警觉的状态。选择一个安静、不被干扰的禅修时段和地点以保证完成整个禅修过程。自修或共修都可以,不应该有什么仪式,只念愿文即可。时间可以是一个或二个小时,初学做个应该从一天一次一個钟头左右的时间禅坐,持续的加时,会带来更有利益的成果,不要让自己空过时光。

        一个禅修的时段,不应少于一个或二个小時,如果密集禅修的人,他们甚至是整天或彻夜的禅坐,这当然要看行者的练习与进度,时间自由的选择。师尊明言,腿紧绷抽筋了不要动,如果痒不要抓,如果疲累不要停,必须保持姿势直到禅修结束。

第二条

        如果这颗心要“想”,让他去“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但你黏着他们,你就是错的。

        能夠放下杂染烦恼的智慧是一种观智,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当它的基础,要使内观洞察力生起,你自己必须努力和有勇气,而不是在观望而停步不前,別人的体验不是你的,你也不用听,回到自己当下身心,呈现的所缘上,观察身、观察心才是你每天应该做的事,也是修行。

        当内观生起时,别试着去记住他们,如果他们是真正的内观,他们将与你同在,如果你试着去记住他们,他们将改变成标签和概念而挡住新的内观生起,而成为你禅修的障碍。任何生起的都会灭去由它过,因为所有生起的都会灭去,仅此而已。

第三条

        无常不稳定是变化的 ,生灭的性质,是一切层次的存在共有的现象,换句话说,一切生起灭去变化不居,由于这个特性,使得世人无法满足安住,而成为苦的原因。

第四条

        无我,一切现象中并没有任何一法是“我”的真理,这意味着在物质与心理组合的个人,五蕴中即色、受、想、行、意识中沒有单独或组合的实体,心中也沒有一个自我。因此,人们经验中认为有个永恒的自我,只不过是由无明和虚妄所投射出来的产物,刹那生灭而不稳定,并且为苦所束缚。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發展宣隆禅修法

在这個時代,会引發貪欲和嗔恚的事物对象影響著我們的感官,力量愈來愈大,種類愈來愈多。滿足感官的机会更多,'欲求也愈来愈大,愈來愈快的生活步調和与日俱增的壓力,造成身心的壓力積累,導致緊張焦慮和精神官能症,疾病。而生活壓力与精神受壓是專注的肉中剌。同時人們沒有足夠的空暇来進行長時間和持續性的念住修習。結果,注意力更不集中,心更加散乱不安心力更加扩散,能用來修正这種情形的時間也愈來愈少,甚至微乎其微,更糟糕的是,出生現代的人們距離佛陀時代巳然遥遠,直觀的能力是遲鈍的而非敏銳。因此,考量到像滿足感官的渴求与商品愈来愈多,欲望不断增加,心的雜染散乱持續而無明。沒有時間,以及禅修者遲鈍的直觀力,障礙著心,而能有個念住方法便顯得迫切需要了。孫倫師尊的念住禅修法,提供一個能夠快速克服昏沉与感官貪欲的技巧。它增加了門檻高度,讓妄念与散乱須得先跨越这道門檻才会干擾到禅修者的注意力。对於直觀力遲鈍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個令人驚異地確信的和快速的方法,來完全,圓滿地建立四念處。这不是書本裡看得到的內容所形成的方法,而是歷經和自我爱,我執,無明奮戰之後所錘鍊出來的方法,孫倫師尊是個幾乎不識'字的人,也因此幸運地,不被思想的框架所戕害。由於精進,勇氣和堅忍的毅力,他於一九二O年證得解脱,成就阿罗漢,如今,即使不具備像孫倫師尊那样巨大的勇氣和堅毅的都市人,也可以學到这個方法,簡略的說,選定一個能夠維持一段時間不改變禅修姿態,而这姿態應是被用來精進用功,而非用来鬆懈的,一個適合的姿態盤腿而坐,背直,雙臂應該要緊靠著身體,右掌放左掌上,緊握些,这是為了當禅修者和稍後可能生起的苦受戰,緊握拳頭以發揮他的力量時,能更容易些,不要鬆散地坐著,選定一個坐穩的姿態,讓身體提供一個穩固的下盤,下盤的周边往內收,不要動,禅修者保持警覺的狀態。選擇禅修時段不被干擾,能坐到結束的地點的安静處。自修或共修都可以,不應有什麼儀式,只念願文即可。時間是一,二個小時,不被犧牲去做它事,初學者應該從一天一次一個鐘頭左右的時間禅坐,持續的加時,会带來更有利益的成果,一個禅修的時段,不應少於一,二個小時,如果密集禅修的人,甚至是整天或徹夜的禅坐,这當然要看行者的練習与進度,時間自由的選擇。師尊明言,緊繃抽筋了,不要動,如果癢不要抓,如果疲累,不要停,必須保持姿勢直到禅修結束。

第二条

如果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的,能夠放下雜染煩惱的智慧是一种觀智,如果要放下,它需要定當它的基礎,要使内觀洞察力生起,你自巳必須努力和有勇氣,而不是在觀望而停步不前,別人的体驗不是你的,你也不用聽,回到自巳當下身'心,呈現的所缘上,觀察身,觀察心,才是你每天應該做的事,也是修行,當內觀生起時,别試著去記它們,如果它們是真正的內觀,它們將与你同在,如果你試著去記住它們,它們將改變成標籤和概念而擋住新的內觀生起,而成為你禅修的障礙,任何生起的,都会灭去,由它过,因為所有生起的,都会灭去,僅此而已

第三条

無常,不穩定,变化,生灭的性質,是一切層次的存在共有的現象,換句話說,一切生起灭去,变化不居,由於这個特性,使得世人无法滿足安住,而成為苦的原因

第四条

無我,一切現象中並沒有任何一法是,我,的真理,这意味着在物質与心理組合的個人,五蕴中,即色,受,想,行,意識中沒有单独或組合的實体,心,中也沒有一個自我,因此,人們經驗到永恒的自我,只不过是由無明和虚妄所投射出來的產物,刹那生灭而不穩定,并且為苦所束縛,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知足是动力|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09)

Lisa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  校对:奕 | 朗读:朱师兄)

 

第一

知足是动力

佛陀教导的美德要在觉醒之路的大背景里来理解,每当佛陀讲到知足,他总是会同时提到勤奋,坚忍和精进这样积极的品质,佛陀非常小心地澄清知足和懒惰完全没有关,知足,在它的佛教意义中,必须要被放在佛陀高度重视人类努力的前提下来理解,佛陀彻底批评推销宿命论的哲学,并把轻率的人比作行尸走肉,知足并不削弱努力,但保证了努力的最佳基础,未觉醒的生命通常会感觉自己错过了怎么,觉得他们尚未拥有的东西可以比已经拥有的东西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即使欲望被实现,心智感到满足,但还是会发现匮乏的感觉依然没有因此而改变,心的欲望永不休止。

学习如何欣赏我们已经拥有的美善品德,会让我们放下渴望、挫败和嫉妒,行者为自己定下现实的目标,然后勤奋地创造实现目标的因缘就在当下,坐禅也是人生的目标和体验,只要坚持努力下去,也是知足的表现。知足令行者,自在、安稳,快乐幸福也是知足的结果,每一天每一个当下,知足是动力,心要向知足方向发展,欲望自然减少,禅修的功夫自然进步。

我们可以用智慧去照见很多事物,但是在照见的过程中,心本身要有很稳的力量,不然会被妄念转去,如果心的力量不够,会发觉很多时候我们原来是要观看妄念的,可是看到最后,那个看也变成妄念,跟妄念一起转了。就如我们站在十字路口观看人潮一样,会跟人潮走。我们的心是非常散乱的,很容易受人影响,因为我们的心很容易失去觉照。

佛陀教导我们修行,要有觉照的功夫,平时在生活上也要有观照的能力,不要以为打坐时或用虚妄的假想当以为真就能净化身心、厌离世间了。其实若没有用方法实践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妄念,怎样处理自己的问题呢?我们是没有办法清理它的。

只有在打坐时,我们还有一丁点正念,其余的时间,我们的念头都是和恶念邪念交杂在一起。妄念里包含了正念、恶念与邪念,正念告诉我们要向上、向道、向善,而恶念与邪念则要我们跟它走,来回上下拉锯,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不稳定,飘来飘去游荡,我们的妄念就交杂着这些念头。因此,我们的训练是加强心的力量,专注的定力,提起觉察的力量,清楚地照见自己的念头。其实人的念头都很复杂的,只是看怎样处理它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若不能净化自己,却希望去净化别人,处理控制他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知道水可以用来洗净东西,但是如果这个水已经脏了,还能用来洗东西吗?它可能可以洗一些东西,不过洗净的效果就比较差了,修行也是一样,先净化自己的心才最重要。

当禅修者持续的练习,渴爱,慢,邪见会减少,当禅修者深入观禅,反复无数次地观察名、色的无常性,证得观智的时候,戏论就会减少,因此,如果修习者在710天努力的话,会有更佳的心灵质量增长。

至于邪见,即使造作种种善行,这些善行仍然是以无明为根,邪见有骗人的性质,而被欺骗的人常表现固执,焦虑,不安,不确定,并拒绝放弃所信的,执着我,是我的,我对你错,我是我能,执身体是我,身见在种种影响、误导、迷惑人类的诸多理论见解中身见或说我见,是最具影响力,且影响范围最广的。

现在佛陀已告知我们,所谓人、我、众生、男人、女人等都仅是世俗惯用的概念而已,从究竟的意义而言,它们只是不断生灭的名、色、现象,若要从我见解脱,必须修习,要使内观洞察力生起,你必须利用自己的策略,你不能用他人的策略并期盼得到别人的经验与相同的成果。

 

 

繁体原文:

 

第一

知足是動力

佛陀教導的美德要在覺醒之路的大背景里來理解,每當佛陀講到知足,他总是会同時提到勤奮,堅忍和精進这样积极的品質,佛陀非常小心地澄清知足和懶惰完全冇関,知足,在它的佛教意義中,必須要被放在佛陀高度重視人類努力的前提下來理解,佛陀彻底批評推銷宿命論的硩學,並把輕率的人比作行屍走肉,知足並不削弱努力,但保証了努力的最佳基础,未覺醒的生命通常会感覺自己錯过了怎麼,覺得他們尚未拥有的東西可以比巳经拥有的東西,給他們带來更多的快樂,即使慾望被實現,心智感到滿足,但还是会發現匱乏的感覺依然沒有因此而改變,心的慾望永不休止,學習如何欣賞我們巳經拥有的美善品德,会讓我們放下渴望,挫敗和嫉妒,行者為自己定下現實的目標,然後勤奮地創造實現目標的因缘,就在當下,坐禅也是人生的目標和体驗,只要堅持努力下去,也是知足的表現,知足令行者,自在,安穩,快樂幸福也是知足的結果,每一天每一個當下,如果知足是動力,心要向知足方向發展,慾望自然减少,禅修的功夫自然進步。我們可以用智慧去照見很多事物,但是在照見的过程中,心本身要有很穩的力量,不然会被妄念轉去,如果心的力量不够,会發覺很多時候,我們原來是要觀看妄念的,可是看到最後,那個看也变成妄念,跟妄念一起轉了。就如我們站在十字路口觀看人潮一样,会跟了人潮走,我們的心是非常散乱的,很容易受人影響,因為我們的心很容易失去覺照。佛陀教導我們修行,要有覺照的功夫,平時在生活上也要有觀照的能力,不要以為打坐時或用虚妄的假想當以為真,就能净化身心,厭离世間了。其實若沒有用方法實踐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妄念,怎樣處理自己的問題呢?我們是冇辨法清理它的。只有在打坐時,我們還有一丁点正念,其餘的時間,我們的念頭都是和恶念邪念交雜在一起。妄念里包含了正念,恶念与邪念,正念告訴我們要向上向道,向善,而恶念与邪念則要我們跟它走,来回上落拉鋸,我們的心就是这样不稳定,飘来飘去遊蕩,我們的妄念就交雜著这'些念頭,因此,我們的訓練是加強心的力量,專注的定力,提起覺察的力量,清楚地照見自己的念頭。其實人的念頭都很複雜的,只是看怎樣處理它而巳。因此,我們可以体会到,若不能净化自己,郤希望去净化別人,處理控制他人,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知道水可以用来洗净東西,但是如果这個水已經髒了,還能用来洗東西嗎?它可能可以洗一些東西,不过洗淨的效果就比較差了,修行也是一样,先净化自己的心才最重要。

二条

當禅修者持續的練習,渴爱,慢,邪見会减少,當禅修者深入觀禅,反覆無数次地觀察名,色的無常性,證得觀智的時候,戲論就会減少,因此,如果修習者在七至10天努力的話,会有更佳的心靈質量增長,至於,邪見,即使造作種種善行,这些善行仍然是以無明為根,邪見有騙人的性質,而被欺騙的人常表現固執,焦慮,不安,不確定,並拒絕放棄所信的,執著我,是我的,我对你錯,我是我能,執身体是我,身見,在種種影響,誤導,迷惑人類的諸多理論見解中,身見或說我見,是最具影响力,且影响於範圍最广的,現在佛陀巳告知我們,所謂人,我,眾生,男人,女人等都僅是世俗慣用的概念施設而已,從究竟的意義而言,它們只是不断生灭的名,色,現象,若要從我見解脱,必須修習,要使內觀洞察力生起,你必須利用自己的策略,你不能用他人的策略並期昐得到別人的经驗与相同的成果。

 

 

注: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四念处和四个禅那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0)

简体版

编辑:奕

校对:觀

朗读(男声):朱师兄

朗读(女声):AI

男声版:

女声版:

第一条

学习放下,当下的,直接的。

佛陀教导了通向灭苦的道路,但强调只有通过面对苦和全面理解苦的本质,才能获得免于苦的自由。在第一圣谛中佛陀说,苦是未开悟之人生活的普遍特质,原因是人们对事物本来如是的无知所带来的贪求欲望,佛陀说过他所有的教诲,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归结为两点:苦和苦的止息。痛苦,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苦也可以被译为一种长期的匮乏感,或是有缺陷和不圆满的体验,因此,才要学习放下。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己是如何通过不断地执取身、感受、情绪、认知、想法和情感作为“我”和“我的”来制造痛苦的。禅修的练习,是令行者学习放下,学习如何抛弃习性和污染,放下是不可能通过意志的力量而做到的,心要透过训练,住于四念处的修习,受过训练的心智足够敏锐到可以认清在我们的直接经验中,没有什么是我和我的概念相对应时,放下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放下意味着一个人从焦虑不安,虚荣心,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惧等,所有这些与身体的不明智的关系中解脱出来。放下是明智的努力表现,放下期待和要求,欲望自然减少,从这一刻开始,学习放下。黏着和抓取就像蚊子,不管你如何去驱赶它们,它们不断地回来而让你不得安宁。坐禅的每一刻的当下,只呈现五蕴里的真实感受,你必须自己留意心识的刹那动机,你更应做的是看到自己的过错、良善能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条

简单的讲四念处。

身念处:身体的感觉。

受念处:在每个经验中苦、乐或不苦、不乐的感受。

心念处:心和念头。

法念处:心的所有所缘境,如:见、闻、尝到的东西等。

佛陀说,修习觉知要持续且重复,不应间断。这在自己修观中试着做的,即是遵循佛陀的教导,以及最终体验圣道心而向果。

第三条

当行者进入四个禅那,在经论中做了很贴切的譬喻:有一个在沙漠中旅行的人,他没有带水,感到越来越渴,终于他看到远处有水池,他非常兴奋,充满喜悦。

在沙漠中旅行,没有带水并感到越来越渴指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内心追求喜乐、幸福与平静,这些是无法从外境中获得的。看到远方有水池,非常兴奋,充满喜悦,类似在初禅所体验到的感受,知道目标在望,虽然仍在远方,但很快就会到达目标。

后来,那人站在池边,知道这水能除去口渴,感到非常欢喜,这是描述二禅的境界,我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内在满足的边缘。

然后,他走到水池,尽情喝水,感到非常满足,和刚才到处寻找水池的心境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三禅的体验。

如果我们很长的时间没水喝,我们知道此时身心是多么苦恼。这个譬喻道出了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在追求所渴望的东西时,内心总是烦躁不安,一旦找到我们所渴望的东西,那种心境可说是天壤之别,我们感到满足、喜悦,这种喜悦的心境不是佛陀所说的最终目标,但也只差一步,然而,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因为行者可以从中获得继续修行的动力以及获得新的内观智慧。

现在,这位在沙漠中的旅人感到非常平静,之前,为了生存,他不断寻找水源,感到焦虑不安,他的口渴令他到处寻找水。现在,口渴已经解除,他走出水池,在树阴下躺着休息,从困顿中恢复过来,这种轻安和四禅的经验一样,不是睡着,而是完全的寂止,让心休息。

以上的譬喻反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心散乱,烦躁不安,妄想虚妄作伪,迷失方向。有时,我们无法觉察所发生的事,正如我们生存离不开水一样。要使内心满足,也离不开喜悦与平静,我们无法觉察自己,不停地在追求某些东西,心总是跟欲望走,一刻都不能停止下来,心的不安散乱反映了这点。我们到处攀缘,结交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观念,尝试不同的工作,无论我们想做什么,都反映了内心的渴求,我们希望能从外在的物质来满足这些渴求,其实,我们所追求的就在心中,所以要解决内心的渴望,也只能从心地上下工夫,而且快多了,因为这是行者能找到满足与喜悦的唯一所在,禅那。

四禅是进入无形禅那的跳板。我们都有进入无形禅那的能力,事实上,这些定境或可称为平凡无奇,虽然这不是开悟,却是开悟的基础。所有的禅修方法都离不开禅那,并能训练行者的心力。开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极大的心力,因此,行者必须先打好基础,修习禅那需要耐心和坚韧不拔,最重要的是,要有无所求之心。

宣隆禅修法的观呼吸是培养定力和能观的基础,是止观平衡的发展,像一双筷子,缺一不可,要练习很多很多的呼吸,才能够有很强大的刹那定做为基础,在第二部分观痛受时,才有机会看完整个生灭过程而证果。虽然宣隆法不讲定,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因不可说,只是知。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學習放下,當下的,直接的。

佛陀教導了通向灭苦的道路,但强調只有通过面对苦和全面理解苦的本質,才能获 得免于苦的自由,在第一聖諦中佛陀說,苦是未開悟之人生活的普遍特質,原因是人們对事物本來如是的無知所带來的貪求慾望,佛陀說过他所有的教誨,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歸結為兩点,苦和苦的止息,痛苦,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苦也可以被譯為一种長期的匱乏感,或是有缺陷和不圓滿的体驗,因此,才要學習放下,佛陀教導我們觀察自巳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執取身体,感受,情緒,認知,想法和情感作為我和我的,來制造痛苦的,禅修的練習,是令行者學習放下,學習如何抛弃習性和污染,放下是不可能通过意志的力量而做到的,心要透过訓練,住于皿念處的修習,受过训練的心智,足夠敏銳到可以認清在我們的直接經驗中,没有怎麼是我和我的,的概念相應对應時,放下就会自然而然地發生,放下意味着-個人從焦慮,不安,虚榮'心,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恐懼等,所有这些与身體的不明智的关系中解脱出來,放下是明智的努力表現,放下期待和要求,慾望自然减少,從这一刻開始,學習放下。黏著和抓取就像蚊子,不管你如何去驅趕它們,牠們不断地回来而讓你不得安寧。坐禅的每一刻的當下,只呈現五蘊里的真實感受,你必須自己留意,心識的刹那的動机,你更應做的是看到自已的过錯,良善能到了甚麼程度。

第二条

簡單的講,四念處,身念處,身体的感覺,受念處,在每個經驗中,苦,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心念處,心和念頭,法念處,'心的所有所緣境,如見,聞,嚐到的東西等,佛陀說,修習覺知,要持續且重複,不應間断,这在自己修觀中试著做的,即是遵循佛陀的教導,以及最终体驗聖道心而向果。

第三条

當行者進入四個禅那,在經論中做了很貼切的譬喻,有一個在沙漠中旅行的人,他沒有帶水,感到越來越喝,終於他看到遠處有水池,他非常與,充滿喜悅。在沙漠中旅行,沒有带水並感到越來越喝,指我們在禅修的过程中,內心追求喜樂,幸福与平静,这些是無法從外境中獲得的,看到遠方有水池,非常興奮,充滿喜悅,類似在初禅所体驗到的感受,知道目標在望,虽然仍在遠方,但很快就会到達目標,後来,那人站在池边,知道这水能除去口渴,感到非常歡喜,这是描述二禅的境界,我們知道自巳已經到了內在滿足的边緣,然後,他走到水池,盡情喝水,感到非常滿足,和刚才到處尋找水池的心境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三禅的体驗,如果我們很長的時間沒水喝,我們知道此時身心是多麽苦惱,这個譬喻道出了我們的心理和情緒,在追求所渴望的柬西時,內心总是煩躁不安,一旦找到我們所渴望的東西,那種心境可說是天壤之別,我們感到满足,喜悅,这種喜悅的心境不是佛陀所說的最終目標,但也只差一步,然而,这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因為行者可以從中獲得繼續修行的動力,以及獲得新的內觀智慧,現在,这位在沙漠中的旅人感到非常平静,之前,為了生存,他不断尋找水源,感到焦慮不安,他的口喝令他到處尋找水,現在,口喝巳經解除,他走出水池,在树蔭下躺著休息,從困顿中恢復过來,这種輕安和四禅的經驗一样,不是睡著,而是完全的寂止,讓心休息,以上的譬喻反映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心散乱,煩躁不安,妄想虚妄作偽,迷失方向,有時,我們無法覺察所發生的事,正如我們生存离不開水一样,要使內心滿足,也离不開喜悅与平静,我們無法覺察自已,不停的在追求某些柬西,心总是跟慾望走,一刻都不能停止下來,心的不安散乱反映了这点,我們到處攀缘,結交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觀念,嘗試不同的工作,無論我們想做怎麼,都反映了內心'的渴求,我們希望能從外在的物質來滿足这些渴求,其實,我們所追求的就在心中,所以要解决內心的渴望,也只能從心地上下工夫,而且快多了,因為这是行者能找到滿足与喜悅的唯一所在,禅那,四禅是進入無形禅那的跳板。無色界禅那的跳板,我們都有進入無形禅那的能力,事實上,这些定境或可稱為平凡無奇,虽然这不是開悟,郤是開悟的基礎,所有的禅修方法都离不開禅那,並能訓練行者的心力,開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極大的心力,因此,行者必須先打好基礎,修習禅那需要耐心和堅忍不拔,最重要的是,要有無所求之心,宣隆禅修法的觀呼吸是培養定力和能觀的基礎,是止觀平衡的發展,像一雙筷子,决一不可,要練習很多很多的呼吸,才能夠有很强大的刹那定做為基礎,在第二部分觀痛受時,才有机会看完整個生灭过程而証果,需然宣隆法不講定,但不表示它不存在,因不可說,只是知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宣隆禅修法的特点和优势|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1)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朗读(男声):朱师兄

朗读(女声):AI

男声版:

女声版:

 

第一条

宣隆禅修法的特点是心很快平静、专注而念住。

透过四念处的修习,如果持续不断,七觉支就会自动完整地增长,四念处不是研究、思考或听有关的开示或讨论,自己必须根据经验直接觉知四念处,以正念为基础,观呼吸的集中专注,就是培养正念和觉知、觉察。

七种觉悟的因素或圣者的七种特质是:正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在修观的所有阶段和层次中,都能发现七觉支,如果自己以内观智慧禅的开展阶段作为标准,那么,七觉支会变得非常明显,是行者初见诸法生灭的生灭随观智的阶段。自己如何培养,持续坚持很重要了,如实的修行。而宣隆禅修的方法是最清楚、最简单、最直接的路径,特别强调在强大的精进,专注在对感受,特别是苦受的直接了知上,是通向宣隆禅修法的锁匙,藉着念住于强烈呼吸的这种巨大的精进,让心达于专注,然后坚毅,不动的坐着,完全地体验着身体上的苦受,深入于内观的修习之中。利用感受,特别是苦受,是宣隆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目标导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将全部的精进努力都指向专注与观的发展,完全地精进以克服疼痛和散乱心,就是宣隆法。

专注的强烈呼吸和随后的苦受二者的力量,就是适合用来克服通常会让禅修者分心的许多障碍。无论你感觉多么想睡,一段时间只专注在鼻孔感受的强力呼吸,就会让你马上醒过来。这个修行方法的技巧,对于一个焦虑不安、散乱的心能让它安静下来也同样有效,面对强烈呼吸的这种巨大精进,大部分的念头都会被摧灭,就像浮云被风吹散一样,心会安住而净化。清除了想睡和散乱的心,使得行者清明而专注。进一步对于苦受和不断改变的感受保持念住,则强化了心的念住力与觉观力。

修习此法一小段时间,行者就可能体验到平静、专注的心的力量,而当用以转至观照心身名色的过程,便能通向清楚的观,智慧与解脱。因此,行者也要知道方法的重要性。要正确的用到方法令自己进步。如果是有概念性的,不是太慢就是不直接,这也会影响你的进展,而妄念依然故我,反而增多了,如果心的集中专注与觉知力没有法提升反而妄想更多的话,自己对方法修了一段时间,自己也会知道的,这与简单直接的方法有很大的分别,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自己也会分辨出来。

 

第二条

正念,是使所缘境历历在目,既不忘失,也不会让它消失。当正念现前,会注意正在发生的所缘而不忘失,为了让正念的特相与功能,非表面的而不忘失,在练习时清楚出现,自己必须了解和修习的三个层面:

现起,它会培养和带领其他两个,正念最主要的现起是面对,让心直接面对所缘,在禅修时,直接面对所缘,正念才会生起,才能了解它的本质,如果更仔细的看,会发现很多细节,你必须整体的看,细节才会显现。例如:打量某人,先看面貌,做初步判断,如果不仔细观察面貌,注意其他地方,注意力会被其他部位引开,你便无法准确判断,随着修习者一再重复所缘,集中专注,渐渐稳固,没有失误,所缘不会从观察中离失,既不会溜走,也不会消失,更不会失念而遗忘,烦恼无法在强大的正念中生起。

如果能长时间保持正念,由于烦恼消失,禅修者会发现心非常清净,没有烦恼是正念现起的第二层,当正念持续不断时,智慧会生起,就能洞见身心的本质。正确的觉醒,必然是与呼吸成对的。

觉知,意思是一有杂染烦恼生起,便会看到杂染烦恼的生起与呈现过程,自己是知道的,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没有任何的符号标记,什么也没有,甚至自我也没,有什么自我,只不过是在世俗习惯上的知觉罢了,一旦觉醒坚牢了,你必须去超越它。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有它的原因。一旦你有善巧地细心观照它直到你知道它的成因,你将能超越它。

 

第三条

在禅修时,心灵会有四个认知的层面,尤其是在认知标明时,若在认知这个阶段停止,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外境可以没有反应,然而,当我们这样做时,心会说,是我在做决定,是我决定这样做的。现在,你可以去找这个“我”,会发现你只找到决心而已,而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并没有“我”在里面,行者要一再观察,因为在五蕴中隐藏着假象,即“我”的存在。

有人认为决心来自于思考,有些则认为来自于他们的感受,其他人会认为来自观察者或是意志力。行者可以自问,当心没有反应,没有观察者,没有意志力时,这个“我”在那里?当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时,“我”又在那里?在做什么?

要了解究竟实相,必须有专注力和意愿,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层,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现象。如:喜好或厌恶等。如果我们长期喜好与厌恶的事物与习性,或许在禅修的练习里,可以找到超越喜欢与厌恶的解决之道。

在禅修出定后,这种观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于知性游戏,而心为了逃避这些问题,会乐于这种游戏,在入妄想,喜欢与不喜欢、放逸等,心不想观察,放松精进力了。

如果行者只观察肤浅的层面,禅修会令你没有什么益处,相反地,当深入观察而导致开悟时,它的益处非常大,像“汀”一声,突然了悟的经验。行者必须小心谨慎,不要认为有个“我”在修习。恍然大悟的是心,不是我,而要有内观智慧则需要一颗纯净、专注的心。

禅修时,所观察的对象必须和自己的内心有关,是心在观察,谁拥有感官触觉?是谁在反应?当行者观察时,必定与我们的内心感受有关,内心会一再认为是我,当我们如此认为时,就应该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是个错误的观念。

如果我们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继续观察四大,观察身体生起的原因和身体是无常的,观察身体的生起灭去。我们必定会死去,观察身体的特质,指无常、苦、无我。当心的四个层面按照次序生起时,观察是谁在做这些事?为什么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心散乱,总是不安,想放弃的多,不能坚持下去了。是谁在这样想?

禅修是用方法,我们会慢慢了解佛陀所教导的法,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坚持努力下去,将永远无法应用这些修行指导。佛陀说,如果我们能走完整条解脱道,就可以彻底解脱苦,在修行的过程中,行者会对佛陀所说的法越来越有信心,也会依照他的指导向前迈进,持续的解脱之旅,坚持。

第四条

禅修者的心灵平静是一种能量场,正面而有正念,令一些没有禅修的朋友也想学习坐禅,也是善行和法的布施。因此,发上群的报数和鼓励,能令同修持续下去修习。同修也需要护法,令佛法得以传承下去。精进、布施、自律有戒、智慧是你修行的资粮,缺一不可。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宣隆禅修法的特点是心很快平静,專注而念住。

透过四念處的修習,如果持續不断,七覺支就会自動完整地增長,四念處不是研究,思考,或聽有関的開示,或討論,自己必須根據經驗直接覺知四念處,以正念為基礎,觀呼吸的集中專注,就是培養正念和覺知,覺察,七种覺悟的因素或聖者的七种特質是,正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在修觀的所有階段和層次中,都能發現七覺支,如果自己以內觀智慧禅的開展階段作為標準,那麼,七覺支会变得非常明顯,是行者初見诸法生灭的,生灭随觀智的階段,自己如何培養,持續堅持很重要了,如實的修行,而宣隆禅修的方法是最清楚,最簡單,最直接的路径,特别强調在强大的精進,專注在对感受,特別是苦受的直接了知上,是通向宣隆禅修法的鎖匙,藉著念住於强烈呼吸的这種巨大的精進,讓心達於專注,然後堅毅,不動的坐著,完全地体驗著身體上的苦受,深入於內觀的修習之中。利用感受,特別是苦受,是宣隆最大的特点,这是一種非常强烈地目標導向的修法,在每次禅坐中將全部的精進努力都指向專注与觀的發展,完全地精進以克服疼痛和散乱心,就是宣隆法。專注了的強烈呼吸和随後的苦受二者的力量,就是適合用來克服通常会讓禅修者分心的許多障礙。無論你感覺多麽想睡,一段時間只專注在鼻孔的感受的强力呼吸,就会讓你馬上醒过来,这個修行方法的技巧,对於一個焦慮不安,散乱的心能讓它安静下來,也同样有效,面对强烈呼吸的这種巨大精進,大部分的念頭都會被摧灭,就像浮雲被風吹散一样,心会安住而净化。清除了想睡和散乱的心,使得行者清明而專注。進一步对於苦受和不断改變的感受保持念住,則强化了心的念住力与覺觀力,修習此法一小段時間,行者就可能体驗到平静,專注的心的力量,而當用以轉至觀照心身名色的过程,便能通向清楚的觀,智慧与解脱。因此,行者也要知道方法的重要性。要正确的用到方法令自巳進步。如果是有概念性的,不是太慢就是不直接,这也会影響你的進展,而妄念依然故我,反而增多了,如果心的集中專注与覺知力,冇法提升反而妄想更多的話,如果自巳对方法修了一段時間,自巳也会知道的,这与簡單直接的方法有'很大的分别,过了一段時間的修習,自巳也会分辨出來。

第二条

正念,是使所緣境歷歴在目,既不忘失,也不会讓它消失,當正念現前,会;注意正在發生的所緣而不忘失,為了讓正念的特相與功能,非表面的而不忘失,在練習時清楚出現,自己必須了解和修習的三個層面,現起,它会培養和带領其他兩個,念最主要的現起是面对,讓心直接面对所缘,在禅修時,直接面对所缘,正念才会生起,才能了解它的本質,如果更仔細的看,会發現很多細節,你必須整体的看,細節才会显現,例如打量某人,先看面貌,做初步判斷,如果不仔細觀察面貌,注意其他地方,注意力会被其他部位引開,你便无法準確判斷,随著修習者一再重愎所緣,集中專注,漸漸稳固,沒有失误,所緣不会從觀察中离失,既不会溜走,也不会消失,更不会失念而遺忘,煩惱無法在强大的正念中生起,如果能長時間保持正念,由於煩惱消失,禅修者会發現心非常清净,沒有煩惱是正念現起的第二層,當正念持續不断時,智慧会生起,就能洞見身心的本質。正確的覺醒,必然是与呼吸成对的,覺知,意思是只是一有雜染煩惱生起,便会看到雜染煩惱的生起与呈现过程,自巳是知道的,沒有过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现在。沒有任何的符号標記,什麼也沒有,甚至自我也沒,有什麼自我,只不过是在世俗習慣上的知覺罷了,一旦覺醒堅牢了,你必須去超越它。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有它的原因。一旦你有善巧地細心觀照它直到你知道它的成因,你將能超越它。

第三条

在禅修時,心靈会有四個認知的層面,尤其是在認知標明時,若在認知这個階段停止,我們会發現我們对外境可以沒有反應,然而,當我們这样做時,心会說,是我在做决定,是我决定这样做的,现在,你可以去找这個我,会發現你只找到决心而已,而这是一種心理现象,並沒有我在裡面,行者要一再觀察,因為在五蕴中隐藏著假象,即我的存在,有人認為决心來自於思考,有些則認為來自於他們的感受,其他人会認為來自觀察者或是意志力,行者可以自問,當心沒有反應,沒有觀察者,沒有意志力時,这個我在那里?當这些我的,指感受,意志力等不存在時,我又在那裡?在做怎麼?要了解究竟實相,必須有專注力和意願,才能了解生命的最深層,而不是只探究表面的现象,如喜好或厭恶等,如果我們長期喜好与厭惡的事物与習性,或許在禅修的練習里,可以找到超越喜歡与厭惡的解決之道,在禅修的出定後,这種觀察很有用,如果不禅修,可能会流於知性遊戲,而心為了逃避这些問題,会樂於这種遊戲,在入妄想,喜歡与不喜歡,放逸等,心不想觀察,放鬆精進力了,如果行者只觀察膚淺的層面,禅修会令你沒有什麼益處,相反的當深入觀察而導致開悟時,它的益處非常大,像汀一声,特然了悟的經驗,行者必須小心謹慎,不要認為有個我在修習,恍然大悟的是心,不是我,而要有內觀智慧則需要一顆纯净,專注的心,禅修時,所觀察的对象必須和自己的內心有関,是心在觀察,誰拥有感官觸覺?是誰在反應?當行者觀察時,必定与我們的內心感受有関,內心会一再認為是我,當我們如此認為時,就應該進一步觀察,会發現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是個錯誤的觀念,如果我們真的想知道真相,就要、繼續觀察四大,觀察身體生起的原因和身體是無常的,觀察身體的生起灭去,我們必定会死去,觀察身體的特質,指無常,苦,無我,當心的四個層面按照次序生起時,觀察者,是誰在做这些事?,為什麼所做的常常与所希望的相反?心散乱,总是不安?想放棄的多,不能堅持下去了,是谁在这样想?禅修是用方法,我們会慢慢了解佛陀所教導的法,如果我們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不堅持努力下去,將永遠無法應用这些修行指導,佛陀說,如果我們能走完整條解脱道,就可以徹底解脱苦,在修行的过程中,行者会对佛陀所說的法会越來越有信心,也会依照他的指導向前邁進,持續的解脫之旅,堅持

第四条

禅修者的心靈平静是一種能量場,正面而有正念,令一些冇禅修的朋友也想學習坐禅,也是善行和法的布施,因此,發上羣的報数和鼓勵,能令同修持續下去修習,同修也需要護法,令佛法得以傳承下去。精進,布施,自律有戒,智慧是你修行的資糧,缺一不可。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用正念来转化怨憎会苦|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2)

简体版(编辑:觀):

朗读(男声):朱师兄

朗读(女声):AI

男声版:

女声版:

 

第一条

用正念来转化怨憎会苦

为什么一些行为会变成习气?为什么我们的我执会那么深?就是这样郁结起来的。怨憎会苦为什么会出现?也是这样郁结起来的。每次看到对方就多一层怨恨,再看一次,又多一层怨恨,身边最亲的人这样互相怨恨,愈看心越恨,长期下来,就把习气坚固起来了,愈坚固俞解不开。

如果在烦恼凝结的过程当中可以注意到这个问题,需要正念净化的心去把问题剖开,心结就不在了,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互动的关系,在因果的互动关系厎下,彼此的角度会不一样,自我认为自己是对的,也许别人认为是非,彼此是处于相对的关系。当你提起正念的时候,会正面的看到因果关系,了解这种互动的关系,你怎么样对人,别人也会是你的因果关系。如果自己的因正面,问题也会减少。把心量放大一些,看远一点,如果自己的观念调得好,会有较深的了解,尤其是用无常、无我的观念来看的话,许多事情就能放下。

虽然我们的智慧不能马上处理问题,但可以去化解它,疏通心灵的怨恨,反之让烦恼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你会忘失你的正念而失念了。修行,就是要我们看到这些,因此,看到因也是自己种下,果一定回到己身,看开,看淡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我们先从自己做起,先把自己的心调好调正,慢慢地就能够将一些固执的习气化解,把正面的心提起来,你的心才会感觉有正念,心比较有力量。这个正念运作了之后,会感觉整个身心,心胸就不一样了,便是修行上一个提升。

当智慧不断提升时,就可以将问题看得更清楚,如果能更进一步,正念越强大,最后会发现一切真的是无我,舍和放下更加容易,看到无常,事情也只是生灭事件,既然过去了,就会懂得放下,如果我们现在的当下还有苦恼,怨憎会,是因为自己把它带着,我们贯穿过去与未来,一直带着它,当然就很苦了。

 

第二条

禅修者也许会因为环境或旧疾复发,受干扰而感到沮丧。此时,心需要振奋和清净,好让心再度敏锐和明亮,从新建立信心,老师和同修的鼓励和指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要远离心散乱和不专心的人,既不平静,又不宁静的人,无法培养定力,身心不安的人。因此,从未禅修过的人,遇到坐禅的行者,或参加禅修营都会感觉内心的不安和干扰也会静下来,能保持平衡的觉知。

有时随着禅修的深入,你似乎无需精进,仍能对所缘境的生灭保持正念,此时,不要去干扰,给心自然的发展,不要加速或想自已进步,会扰乱心的平衡,觉知因此会变得迟钝。另一方面,有禅相出现,或非常顺利没有疼痛感,你可能因此放松,使禅修退步,当不费力的精进境界出现时,要自然的只是知,要跟得上动力和意向。

培养你的正念,有正念才不会失念,如果你时常失念,你面对事情的时候就会负面,不要只相信,实践你的修行,自己去知见,不需要怎么特殊的,如果你检验了定和慧如何地生起,你自己就了知实相。修行就自动地开展了,一切事物,它们自然会来会去。

 

第三条

许多禅修者有推理的习惯,对所听到的会先仔细思考才接受,并对自己明辫的特质感到自豪。当他们禅修时,总是以理智的方式来探讨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以理智的了解来验证禅修,如果执着这种方式,这种禅修者会永远心生疑惑,疑在轮转,永远无法前进。另一种,开始试图诠释禅修,这种禅修者小题大作,每件小事,他都根据阅读过的禅修文献来诠释,一连串思考和念头生起,再次妨碍禅修,这是聪明过了头。

禅修是自然的,只是知,上一秒已经过去,下一秒不知道,只有当下的知,妄想不能令你开悟,修行不是想出来的,是你不知道的。法,无法在佛法截然不同的形式或方法技巧中被找到,而只是存在于隐含其下的体验之中,那样的行者就是真正地准备好要禅修了,不要想太多,想会带你走错方向。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用正念来轉化怨憎会苦

為什麼一些行為会变成習氣?為什麼我們的我執会那麼深?就是这样鬱結起來的。怨憎会苦為什麼会出現?也是这样鬱結起來的。每次看到对方就多一層怨恨,再看一次,又多一層怨恨,身边最親的人这样互相怨恨,愈看心俞恨,長期下来,就把習氣堅固起來了,愈堅固俞解不開,如果在煩惱凝結的过程當中可以注意到这個問題,需要正念净化的心去把問題剖開,心結就不在了,会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互動的関係,在因果的互動関係厎下,彼此的角度会不一样,自我認為自己是对的,也許别人認為是非,彼此是處於相对的関係。當你堤起正念的時候,会正面的看到因果関係,了解这種互動的関係,你怎麼樣对人,别人也会是你的因果関係,如果自巳的因正面,問題也会减少,可能只是少問題,把問題放广一些,看遠一点,如果自己的觀念調得好,有較深的了解,尤其是用無常,無我的觀念來看的話,許多事情就能放下,虽然我們的智慧不能馬上處理問題,但可以去化解它,疏通心靈的怨恨,反之讓煩惱繼續發展下去的話,你会忘失你的正念而失念了。修行,就是要我們看到这些,因此,看到因也是自巳種下,果一定回到巳身,看開,看淡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我們先從自巳做起,先把自巳的心調好調正,慢慢地就能夠將一些固執的習氣化解,把正面的心提起来,你的心才会感覺有正念,心比較有力量。这個正念運作了之後,会感覺整個身心,心胸就不一样了,便是修行上一個提升。當智慧不断提升時,就可以將問題看得更清楚,如果能更進一步,正念俞強大,最後会發現一切真的是無我,捨和放下更加容易,看到無常,事情也只是生灭事件,既然过去了,就'会懂得放下,如果我們现在的當下還有苦惱,怨憎会,是因為自巳把它帶著,我們貫穿过去与未來,一直带著它,當然就很苦了。

 

第二条

禅修者也許会因為環境或舊疾復發,受干擾而感到沮喪,此時,心需要振奮和清净,好讓心再度敏銳和明亮,從新建立信'心,老師和同修的鼓勵和指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要遠離心散乱和不專心的人,既不平静,又不寧靜的人,無法培養定力,身心不安的人。因此,從未禅修过的人,遇到坐禅的行者,或入禅營都会感覺'內心的不安和干擾也会静下來,保持平衡的覺知,有時随著禅修的深入,你似乎冇需精進,仍能对所缘境的生灭保持正念,此時,不要去干擾,给心自然的發展,不要加速或想自已進步,会擾亂心的平衡,覺知因此会变得遲鈍,另一方面,有禅相出現,或非常順意冇疼痛感,你可能因此放鬆,使禅修退步,當不費力的精進境界出現時,要自然的只是知,要跟得上動力和意向。培養你的正念,有正念才不会失念,如果你時常失念,你面对事情的時候就会負面,不要只相信,實踐你的修行,自己去知見,不需要怎麼特殊的,如果你檢驗了定和慧如何地生起,你自巳就了知實相。修行就自動地開展了,一切事物,它們自然会來会去。

 

第三条

許多禅修者有推理的習慣,对所聽到的会先仔細思考才接受,並对自己明辫的特質感到自豪,當他們禅修時,總是以理智的方式來探討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以理智的了解來驗証禅修,如果執著这种方式,这种禅修者会永遠心生疑惑,疑在輪轉,永遠冇法前進,另一种,開始詮釋,这种禅修者小題大作,每件小事,他都根據閱讀过的禅修文獻來詮釋,一連串思考和念頭生起,再次妨礙禅修,这是聰明过了頭,禅修是自然的,只是知,上一秒已經过去,下一秒不知道,只有當下的知,妄想不能令你開悟,修行不是想出來的,是你不知道的。法,無法在佛法截然不同的形式或方法技巧中被找到,而只是存在於隱含其下的体驗之中,那样的行者就是真正地準備好要禅修了,不要想太多,想会帶你走錯方向。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发展你的潜能与观察力|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3)

简体版(编辑: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第一条

发展你的潜能与观察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在解脱道上,我们都具有开悟的潜能。对佛法的修行更有信心,坚持是力量,更喜欢禅修,能获得更高的内观智慧,得以观察究竟实相。发展灵性的基础,建造人生规律的轨道,有戒定慧的修持。

禅修的重点在于,你必须知道什么观念是对的,该做的,什么是错的,不该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辨是非,所以行者先以佛陀所留下来的法作依归标准,也只有当我们所言所思所行,都是正确的,没有做亏心的事,不与别人结寃结仇争执,我们就会活得光明磊落,自由自在,无所畏惧,而也不会惹事生非,引来不必要的干扰,内心光明清净,便可更好的修行。

佛陀教导被称为法,如果行者的心中没有法的精神,很容易犯戒,也找不到解脱的方向,当行者开始练习一段日子,会发现内心的挣扎会比较少,心也会开始安稳有定力,冲动也会减少,不容易出口伤人,对自巳的心念也会觉察到,会有一些领悟和善德品性。

一些有益的,能激励人心的是佛法,谈论法时,应该正确的表达,并掌握重点,法令我们解脱苦,但要实际行动,而不是纸上谈兵只讲不做,每一次的坐禅,都是行者自巳的体验,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每一个当下的积累,都是你的人生点滴,坚持到最后,才见真章。

 

第二条

凡事要有往好处看的习惯,做自己心里相信是正确的事就可以了,不论做与不做都无法避免别人对你的批评,修行也是一样,根要扎得稳,不要别人三言两语就改变。何况坐禅原本坚持就很困难,我们的心会编造很多的想法,想法会朝许多方向蔓延扩展,对声、色、香、味、碰触及念头,心理也同样地在编剧,因此,在禅坐里,不要入想,所以要终止苦,自我中心和邪见,我们必须洞察内心。

 

第三条

当心感到痛苦时,一般的反应是,我不喜欢或我一定要把它去除。当你禅修在这个阶段,能够觉知心的四个方面,观察它们的因果关系,感官接触,感受,认知和反应,这对行者的禅修非常有帮助。无论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知道心的四个层面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教导我们,要知道心的四个层面,对所了知的经验要有知、见,由此行者可以得知,身与心中根本没有我,我只是一种想法,一种观念,它深深的烙印在心里,我们周遭的人全都如此认为,然而这个我不只是一种观念,它也能够引起贪与嗔,我们知道贪与嗔非常容易生起,我们与贪嗔共住,熟知它们,而贪与嗔无法引起快乐喜悦,打坐时都是入贪嗔痴的多。

修行时,行者不但要观察身体的四大,也要从四个层面来观察心,观察心念如何生起和消失,行者可以观察每一次的感官接触,一种味道,香味,也可以观察感触如何引起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等,大部分的人都能觉察到第一步和最后一步,感官接触和随后生起的心理反应,这个看起来不错,我要这个,或是,这个不好,我不要,心理反应是如此的快,在禅修时心总是上上落落,来来回回,有时好想要,有时想放弃,以至于自己完全忽略了认知,想蕴和反应,行蕴两个步骤。

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一旦观察到有心理反应,马上要回想它是感官接触所引起的,再去观察心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感官接触所引起的,然后再去观察心如何诠释,也就是心的标明作用,如疼痛、不适、不安无聊等,观察着这些感官的反应,心的四个层面中即感官接触、感受、认知与反应,去找出是谁在感觉、感受、认知与反应,心会告诉我们,是我在做这些事,然而这种假设的我,只是一种观念而巳,哪来的我在做这些事?行者会发现,这四个层面自然而然,根本没有人在做这些事,而我们可以透过禅修练习,观察它是如何发生的,达于自己内在的法。

 

第四条

觉知,善与恶,以及随之而来的判断,仅仅是心的活动。有时这些活动显示成念,另一些时候是智慧,可是真正的心完全不会显示活动或任何状态,它只是知道。

所有从心生起的活动,例,觉知善与恶、与苦、誉与毁,全都是心流露出来的意识状态,既然代表著心的活动和状态,这类意识的本质不断生起灭去,始终不稳定,不确定和无常。因此,心只是知,在坐禅不加不减任何东西,思维概念,如实的,才是本质。实质精髓不在字里行间,而是在于体验之中。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發展你的潛能与觀察力

在修行的过程中,在解脱道上,我們都具有開悟的潜能,对佛法的修行更有信心,堅持是力量,更喜歡禅修,能獲得更高的內觀智慧,得以觀察究竟實相,發展靈性的基礎,建造人生規律的軌道,有戒定慧的修持,禅修的重点在於,你必須知道怎麼觀念是对的,該做的,什麼是錯的,不該做的,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明辨是非,所以行者先以佛陀所留下來的法作依歸標準,也只有當我們所言所思所行,都是正确的,沒有做虧心的事,不与別人結寃結仇争執,我們就会活得光明磊落,自由自在,無所畏懼,而也不会惹事生非,引來不必要的干擾,內心光明清净,便可更好的修行,佛陀教導被稱為法,如果行者的心中沒有法的精神,很容易犯戒,也找不到解脱的方向,當行者由開始練習至一段日子,会發現內心的掙扎会比較少,心也会開始安穩有定力,衝動也会减少,不容易出口傷人,对自巳的心念也会覺察到,会有一些領悟和善德品性,一些有益的,能激勵人心的是佛法,談論法時,應該正确的表達,並掌握重点,法令我們解脱苦,但要實際,要行動,而不是纸上談兵,有講冇做,每一次的坐禅,都是行者自巳的体驗,經驗是一点一滴積累的,每一個當下的積累,都是你的人生点滴,堅持到最後,才見真章。

 

第二条

凡事要有往好處看的習慣,做自巳心里相信是正确的事就可以了,不論做与不做都冇法避免别人加与你的批評,修行也是一样,根要紮得稳,不要別人三言兩語就改變,何況是坐禅,堅持很困難,我們的心会编造很多的想法,想法会朝許多方向蔓延扩展,对声,色,香,味,碰觸及念頭,心理也同样地在编劇,因此,在禅坐里,不要入想,所以要終止苦,自我中心和邪見,我們必須洞察内心。

 

第三条

當心感到痛苦時,一般的反應是,我不喜歡或我一定要把它去除,當你禅修在这個階段,能夠覺知心的四個方面,觀察它們的因果関係,感官接觸,感受,認知和反應,这对行者的禅修非常有幫助,無論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知道心的四個層面是非常重要的,佛陀教我們,要知道心的四個層面,对所了知的經驗要有知,見,由此行者可以得知,身与心中根本沒有我,我只是一種想法,一種觀念,它深深的烙印在心裡,我們周遭的人全都如此認為,然而这個我不只是一種觀念,它也能夠引起貪与嗔,我們知道貪与嗔非常容易生起,我們与貪嗔共住,熟知它們,而貪与嗔無法引起快樂喜悅,打坐時都是入貪嗔痴的多,修行時,行者不但要觀察身體的四大,也要從皿個層面來觀察心,觀察心念如何生起和消失,行者可以觀察每一次的感官接觸,一種味道,香味,也可以觀察感觸如何引起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等,大部分的人都能覺察到第一步和最後一步,感官接觸和隨後生起的心理反應,这個看起来不錯,我要这個,或是,这個不好,我不要,心理反應是如此的快,在禅修時心总是上上落落,來來回回,有時好想要,有時想放棄,以致於自巳完全忽略了認知,想蘊,和反應,行蕴兩個步驟,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一旦觀察到有心理反應,馬上要回想它是感官接觸所引起的,再去觀察心的感受,这種感受是感官接觸所引起的,然後再去觀察心如何詮釋,也就是心的標明作用,如疼痛,不適,不安無聊等,觀察著这些感官的反應,心的四個層面中即感官接觸,感受,認知与反應,去找出是誰在感覺,感受,認知与反應,心会告訴我們,是我在做这些事,然而这種假設的我,只是一種觀念而巳,那來的我在做这些事?行者会發現,这四個層面自然而然,根本没有人在做這些事,而我們可以透过禅修練習,觀察它是如何發生的,達於自巳內在的法。

 

第四条

覺知,善与惡,以及随之而來的判斷,仅仅是心的活動,有時这些活動显示成念,另一些時候是智慧,可是真正的心完全不会显示活動或任何狀態,它只是知道,所有從心生起的活動,例,覺知善与恶,与苦,譽与毁,全都是心流露出來的意識狀態,既然代表著心的活動和狀態,这類意識的本質不断生起灭去,始終不稳定,不确定和無常,因此,心只是知,在坐禅不加不减任何東西,思維概念,如實的,才是本質。實質精髓不在字里行間,而是在於体驗之中。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禅定是否为证悟的必要呢?|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4)

简体版(编辑: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禅定是否为证悟的必要呢?

禅定会不会引起贪着,反而使禅修止步不前?有些教导内观的老师认为禅定会引发执着,所以只教纯观,其实这种争论一直就有,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见解,有认为必要,有认为不必。佛陀有提到俱解脱圣者与慧解脱圣者,俱解脱是心慧都解脱了,圆满具足四禅八定者,之后在修持内观而证得解脱,而且具有神通力。而慧解脱是直接透过纯观而成就,或只证到四禅,禅那是解脱必要的成份。

换言之,现世间眼中只有微尘的人极少数,因现在是五浊恶世,有慧根定力的人不多,而欲望很强烈的人占了太多数,世间法太多,离解脱道不是那回事。因此,修习者若不能掌握禅那,就不能证得灭尽定,并与佛陀一致。大家可以放心,修习禅定只会让人更倾向解脱,其中的那超出欲望的大乐是行者伟大的动力,而定的目的是要开发智慧,所以同时也要观察禅悦的无常性,每天习禅,培养定力和智慧,令行者有禅定基础,那就更容易洞见生灭。如果要成就三果以上,必须修持完满的禅定,从经典引证来看,禅定是必要的这点,似乎有较多的经藏支持,或者是当初集结经典的五佰位大阿罗汉都是俱解脱者,所流传的自然是最完整的方法。

因此,定中是专心一致,不可能生起观察分析的思维,所以常说的止观双运,是先入安止定,安稳宁静心绪,后出定,利用定之余力,一说此时为刹那定,以禅定中现象为目标,进行观察分析,也就是修慧,若是心绪开始受到微细五盖影响,则必须保持觉知,或者再入定。所谓双运,就是透过止定与观慧两种作为不断的交互作用,直到最后融为一体,当然近代也有纯观的大师,例阿姜念,是透过刹那定,进行纯观,依然也获得相当成就——三果圣者。经典里也有说透过佛陀点化的人,瞬间证得初果,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个人成就的方式不一样,有人眼中只有微尘,慧根很强,他喜欢直观,不爱修太深的定。而大部分人一定要先定下来,才能修观,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宁静心境,才有办法产生洞察力,也就是观。

禅修的重点不是要否定禅定,因为最完善的解脱道是有禅定在其中,在观察分析时,行者要关注正确的问题,并且清楚自我观的实相,也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分析时才不会误解,走错方向加东西。一位修禅的行者将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当行者证悟后都不会有问题。换句话说,一位初阶者,眼睛都是载上墨镜,怎么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彻底知道和看清,就把眼镜拿开放下,才能够看清楚。

 

第二条

对于一个初阶者来说,有些会有一丁点的定力,有些比较差的心非常散乱,有些只想知道结果,无论你是哪一种人,放逸的、懒散的、不专注的,刚开始我们都是一样的有一颗散乱不安的心,而能够持续修习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有所改变的,除非盲修没用对方法的例外。而观呼吸是非常重要的,你有否持续的进步,观呼吸是关键,定观是一起的,首先在呼吸的所缘上觉知鼻的触,觉知每一下,藉由绵绵不断的呼吸,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续增长,让心变得静下来,妄念减少。

你的呼吸做得越多,刹那定越持续,心静下来了,专注的定力是智慧或毗婆舍那生起的因,你是必须建立少许适量,够用就好的心的止与一境性,然后利用这个来观照你自己,不需要怎么特别的,安止定并不是必需的,如果在你的修行中有达到安止定,这也很好,就是不要对它产生抓取,产生禅相而入了桃花源出不来。有些人会卡在黏着于安止定,游于其中可以是大大的喜乐或以为自己证了果。你必须知道适当的界限。如果你有智慧,那么你会知道安止定的用处与局限,智慧是你自己要去观照与培养的。

 

第三条

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依照佛法修心,心是根本,一颗稳定的心,意味着稳定的财富。心不安稳,开了缺口,就无法把持令人心不安稳而放纵,这时福德资粮也随着不稳定而流失。就像原好无缺的水瓮可以盛水,一旦有缺口,水就会流失一样,因此心的安稳很重要了。

佛陀说,没有河流比得上爱欲之流,大小河流,大海汪洋,不管多么深广,总会有涯岸,有岛和沙洲。然而爱欲是没有尽头的,没有岛没有岸,它没有节制,不会适可而止,日夜奔流,淹没心中的堤岸,倘若我们没有道德作为防洪堤阻止它,世间将会被贪欲和嫉恨之流淹没,还有愚痴的行为,而令自己迷失。

因此,培养心的稳定需要禅定做为堤岸,也是福德的资粮,令心意良善,改变而有力量。高尚的品德为世间所需,令心稳定,善行在理性方面保证我们行为有分寸,也是人心最好的滋养,如果你每天都有积累你的福德资粮,人生自然幸福与自在。善待他人也是一种幸福,能帮助别人的人,心会安稳和喜悦。如果你最多百分之十的时间看别人,而百分之九十看你自己的话,这修行算是妥当的。如果你花时间是为了找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师,你是找不到的。佛陀教导我们注视在法,在真理,实相上,而不是注视在别人身上,往内寻找你自己的法,战胜你自己的恐惧、欲望,它是你最好的老师。

 

 

 

 

繁体原文:

第一条

禅定是否為證悟的必要呢?

会不会引起貪著,反而止步不前,有些教導內觀的老師其實認為禅定会引發執著,所以只教纯觀,其實这種爭論其来有自,也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見解,有認為必要,有認為不必,因為佛陀有提到俱解脱聖者与慧解脱聖者,俱解脱是心慧都解脫了,圓滿具足四禅八定者,之後在修持內觀而證得解脱,而且具有神通力,而慧解脫是直接透过純觀而成就,或只證到四禅,禅那是解脱必要的成份,換言之,現世間眼中只有微塵的人極少数,因現在是五濁恶世,有慧根定力的人不多,而欲望很強烈的人佔了太多數,世間法太多,離解脱道不是那回事,因此,修習者若不能掌握禅那,就不能證得灭盡定,並且与佛陀一致,要大家放心,修習禅定只会讓人更傾向解脱,其中的那超出欲望的大樂是行者偉大的動力,而定的目的是要開發智慧,所以同時也要觀察禅悦的無常性,每天習禅,培養定力和智慧,令行者有禅定基礎,那就更容易洞見生灭,如果要成就三果以上,必須修持完滿的禅定,從經典引證來看,禅定是必要的这点,似乎有較多的經藏支持,或者是當初集結經典的五佰位大阿罗漢都是俱解脱者,所流傳的自然是最完整的方法,因此,定中是專心一致,不可能生起觀察分析的思維,所以常說的止觀雙運,是先入安止定,安穩寧靜心緒,後出定,利用定之餘力,一說此時為刹那定,以禅定中现象為目標,進行觀察分析,也就是修慧,若是心緒開始受到微細五蓋影響,則必須保持覺知,或者再入定,所謂雙運,就是透过止定与觀慧兩種作為不断的交互作用,直到最後融為一体,當然近代也有純觀的大師,例阿姜念,是透过刹那定,進行纯觀,依然也獲得相當成就,三果聖者,而经典里有說透过佛陀点化的人,瞬間証得初果,这样的理據告知我們,每個人成就的方式不一样,有人眼中只有微塵,慧根很強,他喜歡直觀,不爱修太深的定,而大部分人一定要先定下來,才能修觀,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都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寧靜心境,才有辦法產生洞察力,也就是觀,而禅修的重点是不要去否定禅定,因為最完善的解脱道是有禅定在其中,在觀察分析時,行者要関注正確的問題,並且清楚自我觀的實相,也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在分析時才不会误解,走錯方向加東西,一位修禅的行者將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當行者證悟後都不会有問題,換句話說,一位初階者,眼睛都是載上墨鏡,怎麼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徹底知道和看清,就把眼鏡拿開放下,才能夠看清楚。

 

第二条

对於一個初階者來說,有些会有一丁点的定力,有些比較差的心非常散乱,有些只想知道結果,無論你是那一種人,包括,放逸的,懶散的,不專注的,剛開始我們都是一样的有一顆散乱不安的心,而能夠持續修習一段時間之後,都会有所改變的,除非盲修冇用到方法的例外。而觀呼吸是非常重要的,你有否持續的進步,觀呼吸是関鍵,定觀是一起的,首先在呼吸的所缘上覺知鼻的觸,覺知每一下,藉由綿綿不断的呼吸,刹那刹那的定力会持續增長,讓心变得静下来,妄念减少,你的呼吸做得越多,刹那定越持續,心静下来了,專注的定力是智慧或毗婆舍那生起的因,你是必須建立少許適量,夠用就好的心的止与一境性,然後利用这個來觀照你自巳,不需要怎麼特別的,安止定並不是必需的,如果在你的修行中有達到安止定,这也很好,就是不要对它產生抓取,產生禅相而入了桃花園出不来。有些人会卡在黏著於安止定,遊於其中可以是大大的喜樂或以為自巳証了果。你必須知道適當的界限。如果你有智慧,那麼你会知道安止定的用處与局限,智慧是你自巳要去觀照与培養的。

 

第三条

為什麼佛陀教導我們依照佛法修心,心是根本,一顆稳定的心,意味著稳定的財富,心不安穩,開了缺口,就无法把持令人心不安稳而放縱,这時福德資糧也隨著不穩定而流失,就像原好无缺的水瓮可以盛水,一旦有缺口,水就会流失一样,因此心的安稳很重要了,佛陀說,沒有河流比得上爱欲之流,大小河流,大海汪洋,不管多麽深广,总会有涯岸,有岛和沙洲,然而爱欲郤冇盡頭,没有岛沒有岸,它沒有節制,不会適可而止,日夜奔流,淹沒心中的堤岸,倘若我們沒有道德作為防洪堤阻止它,世間將会被貪欲和嫉恨之流淹沒,還有愚痴的行為,而令自巳迷失,因此,培養心的稳定需要禅定作為堤岸,也是福德的資糧,令心意良善,改變而有力量,高尚的品德為世間所需,令心穩定,善行在理性方面保証我們行為有分寸,也是人心最好的滋養,如果你每天都有積累你的福德資糧,人生自然幸福与自在,善待他人也是一種幸福,能幫助别人的人,心会安稳和喜悅,如果你最多百分之十的時間看別人,而百分之九十看你自己的話,这修行算是妥當的。如果你花時間是為了找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師,你也不会發現平静的。佛陀教導我們注視在法,在真理,實相上,而不是注视在別人身上,往內尋找你自己的法,戰勝你自己的恐懼,欲望,它是你最好的老師。

 


注: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训练心的方法 / 内观禅是引领超越轮回的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5)

Lisa老师每日分享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一种训练心的方法,那就是业处。

“业”是指行为,“处”是指基础。在佛陀的教法里,这是使心祥和及宁静的方法,行者用它来训练心,并以这种受过训练的心来审视心。身体是肉眼能看见,心是非物质的,是精神上,肉眼不能看见,只能被内在的眼“心眼”见到。

当身与心都经常处在混乱的状态中,心是什么?心就是那个能够去感觉或意识的。感觉接受以及经验一切法尘的,就称作“心”。当说话时,心自认到我正在说什么?声音透过耳朵,人们知道在说些什么,那个经验到这些的,就叫心。

心并没有任何实体、形状,它只是在经验心理活动,如此而已。如果行者能教导这颗心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的烦恼出现,心将平静自在。心是心,法尘是法尘,心也不是法尘,为了能让行者清楚了解自己的心和在自身心中的法尘,它会突然闯进来,当心和对象互相接触时,会升起感觉,这其中有好与不好,有冷有热,各式各样的感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处理这些感觉的话,心就会被扰乱。

禅修是开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为智慧升起的基础。观呼吸是生理的基础,称作安那般那沙地,在禅修里,观呼吸当作行者心理的对象,修习者以呼吸作为禅修的对象,只因它最简单,而且自古以来它就是禅修的核心,行者将_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论强弱长短,都让呼吸自然,在触感上知道进出就可以了。

等到正念和自我觉醒从心中生起时,便会觉察到呼吸,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需想东想西而跟念头跑,唯一要做的,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专注。

当持续的练习,正念会培养,身心会习惯于这种工作,疲劳将消失,身、心会轻安,而呼吸会变得更加细密自然,正念和自觉将保护住心,而且有力量、有定力,行者如是练习,日子有功,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直到它成为一,为止,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不从呼吸上分离开来,心将不再散乱而安住自在,如此保持不断地专注在呼吸上,这就叫做静心。

当宁静升起时,心会停止,它会与单一的对象:呼吸,一起停止,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使心宁静,而智慧就能够生起。所有形态的善与恶都呈现在你内心里,你早已知道哪一条路是好的,哪一条路是不好的,因此,一切所需做的只是训练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立刻停下来观察你自己,你在正确的路上吗?无论什么是错的,别抓住它,放下它。过去,未来,无论什么,放下它,只留下现在。一切时中当下保持心开放和自在。

第二条

同样的,这颗心若是经常地被防治、控制,训练,将会有难以计量的利益,佛陀自己说过,有一颗被管束的心,将会带来真正的平静与平等心,因此,内观禅的修习,行者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同样地经过训练的心带来的福泽,令行者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佛陀和他卓越的圣弟子们一开始练习时都与我们一样,有一颗未经训练的心,但其后却看到佛陀圣者是如何地变成我们尊敬的对象,他们的体证和方法且留传后世,从他们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

从佛法中得到的利益,是用方法令心透过训练而得到解脱,经过训练的心会比未经过训练的心有较好的自制能力,来帮助行者保持心的平衡,生活上更容易与人相处,工作更容易,并发展和培养理性去指挥我们的行动,当行者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时,心会变得更平静和有智慧。你希望这身体继续活着,你不希望它死,然而它却会死,你不希望它改变,但它却经常地改变。这是真的,不光只是外在的事物,你内里的事物也一样。

第三条

内观禅是引领超越轮回的

在禅定中,行者是训练自己超越“我执”的凡夫情欲,无论我们的禅定工夫有多好,如果它没有法超越欲望就还是个问题,能觉察自己禅定中的问题,就是用正确的禅修方法和态度,如果没有觉察心,就算一个小的念头,例:我想我得到了,这节禅修感觉真好,也可能包含一个巨大的自我。

这些念头本身不是问题,让禅修有问题的是行者对“我执”的珍爱,以及无法矫正“我执”的倾向,都是在修自己喜欢的感受,不适的就拒绝和逃避,或觉得身体很累,打完坐妄念更加多,更加烦恼而心静不下来,但问题是,“我执”没有法帮上一点忙,禅修是迈向解脱道,正与“我执”的相反方向,“我执”制造障碍,会摧毁行者的成就,禅修不会进步,进入死胡同,变成一潭死水,情绪和欲望会高涨,行者的心充满了凡夫的欲望。

禅修是入无我,无我单纯表示放下抓牢、固定、恐惧以及勾招世界的倾向,只有未曾深刻省思轮回之苦的心,才会相信我执的凡夫情欲可以带来快乐,无我的心是智慧,知道了解痛苦的原因,一颗无我的心,能够体验生命的极致。当这颗心从杂染烦恼中熄灭之时,它仍然存在,但当新的可燃物来击时,它并没有着火,没有执取,连自身都没有。那就是所谓的解脱,苦的止息。而老、病、死是必然的过程,没有人能逃避。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一種訓練,心的方法,那就是業處,

 

業是指行為,處是指基礎,在佛陀的教法里,这是使心祥和及寧靜的方法,行者用它來訓練心,並以这受过訓練的心,來審視心,身体是肉眼能看見,心是非物質的,是精神上,肉眼不能看見,只能被内在的眼,心眼見到,这身与心都經常處在混亂的狀態中,心是怎麼?/心就是那個能夠去感覺或意識的。那感覺,接受以及經驗一切法塵的,就稱作心,當說話時,心自認到我正在說怎麽?声音透过耳朵,人們知道在說些怎麼,那個經驗到这些的,就叫心,心並沒有任何實体,相狀,它只是在經驗心理活動,如此而已,如果行者能教導这顆心有正見,它就不会有任何的煩惱出現,'心將平静自在,心是心,法塵是法塵,心也不是法塵,為了能讓行者清楚了解自已的心和在自身心中的法塵,它会特然闖進來,當心和对象互相接觸時,会升起感覺,这其中有好与不好,有冷有熱,各式各样的感覺,而如果不用智慧去處理这些感覺的話,心就会被擾乱,禅修是開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為智慧升起的基礎,觀呼吸是生理的基礎,稱作安那般那沙地,在禅修里,觀呼吸當作行者心理的对象,修習者以呼吸做為禅修的对象,只因它最簡單,而且自古以來它就是禅修的核心,行者將_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論强弱長短,都給呼吸自然,在觸感上知道進出就可以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覺醒從心中生起時,便会覺察到呼吸,放輕鬆,什麼都不要去想,不須想東想西而跟念頭跑,"唯一要做的,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專注,當持續的練習,正念会培養,身心会習慣於这種工作,疲勞將消失,身'心会輕安,而呼吸会变得更加細密自然,正念和自覺將保護住心,而且有力量,有定力,行者如是練習,日子有功,直到心变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散乱而安住自在,如此保持不断地專注在呼吸上,这就叫作静心,當寧靜升起時,心会停止,它会与單一的对象,呼吸,一起停止,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使心寧靜,而智慧就能夠生起。所有形態的善与惡都呈現在你內心裡,你早巳知道那一條路是好的,那一條路是不好的,因此,一切所須做的只是訓練你的心去掌握好的路。立刻停下來觀察你自巳,你在正確的路上嗎?無論什麼是錯的,別抓住它,放下它,过去,未來,無論怎麼,放下它,只留下現在。一切時中當下保持心開放和自在。

第二条

同样的,这顆心若是經常地被防治,控制,訓練,將会有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自已說过,有一顆被管束的心,将会帶來真正的平静与平等心,因此,內觀禅的修習,行者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同样地經过訓練的心帶來的福澤,令行者有一個完滿的人生,佛陀和他卓越的聖弟子們。一開始練習時都与我們一样,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但其後郤看到佛陀聖者是如何地变成我們尊敬的对象,而他們的体証和方法且留傳後世,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從佛法中得到的利益,是用方法令心透过訓練而得到解脱,有透过訓練的心会比未经过訓練的心有較好的自制能力,來幫助行者,保持心的平衡,生活上更容易与人相處,工作更容易,並發展和培養理性去指揮我們的行動,當行者追随这顆訓練得宜的心時,'心会变得更平静和有智慧。你希望这身體繼續活著,你不希望它死,然而它郤会死,你不希望它改變,但它郤经常地改變。这是真的,不光只是外在的事物,与你內裡的事物也一样。

第三条

內觀禅是引領超越輪迴的,在禅定中,行者是訓練自巳超越我執的凡夫情慾,無論我們的禅定工夫有多好,如果它冇法超越慾望就还是個問題,能覺察自已禅定中的問題,就是用正確的禅修方法和態度,如果没有覺察心,就算一個小的念頭,例,我想我得到了,这節禅修感覺真好,也可能包含一個巨大的自我,这些念頭本身不是問題,讓禅修有問題的是行者对我執的珍爱,以及無法矯正我執的傾向,都是在修自巳喜歡的感受,不適的就拒絕和逃避,或覺得身体很累,打完坐妄念更加多,更加煩惱而心静不下来,但問題是,我執冇法幫上一点忙,禅修是邁向解脫道,正与我執的相反方向,我執制做障礙,会摧毀行者的成就,禅修会不進步,進入死胡同,变成一潭死水,情緒和慾望会高脹,行者的心充滿了凡夫的慾望,禅修是入無我,無我单纯表示放下抓牢,固定,恐懼以及勾招世界的倾向,只有未曾深刻省思輪迴之苦的心,才会相信我執的凡夫情欲可以帶來快樂,無我的心是智慧,知道了解痛苦的原因,一顆無我的'心,能夠体驗生命的極致,當这顆心從雜染煩惱中熄滅之時,它仍然存在,但當新的可燃物來擊時,它並沒有著火,沒有執取,連自身都沒。那就是所謂的解脱,苦的止息。而老病死是必然的过程,冇人能逃避。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把心中的贼捉干净|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6)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朗读(女声):AI

女声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把心中的贼捉干净

智慧内观禅,是用正念来探究现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内观禅修的对象,因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共通特质:共相。无论我们是专注于呼吸、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受、想、行、识,我们都会发现同样的三个真相:无常、苦、无我。在呼吸进出的同时,这些无常、苦、无我,就是我们体验到的,佛陀教导禅修的完整实践,就始于看见无常真理。

当悉达多太子,即释伽摩尼佛,以最究竟深入的方式洞见无常时,他的心敞开了,也体验了远离贪、嗔、痴、寂灭以及放下。佛陀以圆满的正念,在色、受、想、行、识随着呼吸生起灭去时,洞见了无常,他利用这个基本真理加深洞见,让心从对于无常事物的执取中解脱,并且克服了将他捆绑在痛苦轮回中的烦恼。借由精进修行的禅修,我们也和佛陀一样,能够做到用正念来觉知呼吸的历程。

“想”的生起是由于六尘之一与相应的感官及“识”的接触,自己用正念仔细观察这个历程时会觉知到,“想”的每一个面向都是不断变化的,感官对象本身在改变,我们对于这些对象的注意在改变,而感知它们的“识”也在改变,到头来,自己感知到的只有变化,因此,每一节的禅修,都由观呼吸开始,而每一节禅修的体验都不一样,透过每一节的练习积累的经验,都不会白费。无常、苦、无我,“法”就在那洞察、持续,把心中的贼捉干净。

第二条

从相对的层次,世俗谛来看,一定会有困难,人们视“想”为“我”,如果正在想的不是我,那么是谁在想呢?一定是我,我们的念头不停打转,就永远找不到答案。如果想要解脱,行者必须先放下所有的思想、观念,人们都是陷入世俗谛之中,因此会有很多问题问,而禅修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行,一点一滴的积累,修习禅那需要时间来培养正念、定力与智慧,而断五盖要有禅那的基础。

定与慧是成果,观智是智慧成长的经验与过程,是成果。每天的练习坐禅是种迈向解脱道的因,因正确则自然迈向道和果。很多初阶者会有很多问题,但亲身体验的实践比较重要,也是修行的起始点,迈向行道上能走多远?坚持、毅力、精进缺一不可,也是自己的选择与波罗密的积累,无人能代替你行动。日子有功,只要坚持了,就是每天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禅修是最大的功德,才是真善。佛陀教导我们去理解、领悟它们,无论发生任何的感受,让它过,让它死,但别让心也死了。将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范围之上,世俗之上。超越世俗的牢笼。

第三条

妄想妄念本身便是苦,任何心的活动,希望或欲望都是苦。因为有念头,心就会动,心动就会烦躁,会造作许多多余的事与不善的念头,而产生痛苦。由于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因此苦也无法断除。例如:我们对过去的人或事情不满,希望有所改变,无谓和多余的烦恼便随之生起。

我们应该把过去放下,苦自然会消失。现在,自己正在修行,能利益自己的想法是去想如何解脱,而不是去想过去的事。所有的过去与未来,结果都会产生苦,当你真诚的面对当下的你时,就会发现我们自己经常犯错与多余,笨蛋与愚痴,思虑之事,于我为恶,不思虑之事,于我为善,这并不是要你不思虑像植物人。

佛陀拥有最高的智慧与敏锐的头脑,以极高的智慧去解释人类的处境,人类在禅修以外的时间,有许多念头是多余的。在禅修练习时,只要觉知呼吸、感受,不需要思考。透过禅那,行者学到如何注心一境,排除妄念。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修习,心就会更加有力量,不会过劳,多余也会减少。

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用钱也买不到,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时间,浪费了时间去做多余的事。每天能减少多余的事与多余的妄念,就会变得敏锐而有力量,从这一刻开始,把多余放下,告诉你自己,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仍然有一个“我”。

第四条

禅修于“想”及蕴聚,体验五蕴的最佳方法之一:观呼吸。

当观呼吸时,对五蕴保持正念,正念禅修于五蕴中的“想”,想随观,源自佛陀对五比丘们的教导,就如佛陀在《法句经》中教导的:他的教法,真正的“法”,应该在自身内感知,仅只是高谈阔论,并不真的持有“法”,即使只听闻少许。

如果亲身感知“法”,并且从不疏忽“法”,那么,此人的确持有“法”。当练习观呼吸,集中专注力在鼻的感知上,觉察到“触”,正念觉知到呼吸本身是色蕴,每一个呼吸的进出在鼻孔周边感知到气流的进出,由于长久坐姿造成背部及脚、膝盖的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通而疼痛,所有身体的体验,都是身体是色蕴。

当你集中注意力在呼吸、鼻的感受,正念觉知受蕴:借由感知呼吸的身体感受,以及随之生起的愉悦或不舒适的感觉。

我们正念觉知想蕴,借由注意到呼吸时生起的任何想法,例:情绪、信心、疑惑、慈爱、不耐烦的情绪等。

我们正念觉知行蕴,借由感知到呼吸时,其他四蕴的改变,身体感受的变化,愉悦或不舒适的感觉,对于内在或外在对象的感知,以及念头及情绪的生灭。

我们正念觉知识蕴,由于你是个初阶者,你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仍然很弱,你可能会发现要将心保持在观呼吸或观感受的了知上并不容易,由于这个困难,会想放弃,想逃离你的当下。事实上假以时日,只要你坚持到底,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

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须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到了,你在禅坐里就不会觉得困难。但如果你不坚持下去,就会退出你的禅修,你就不进步,而懈怠的心会退步,放逸、放弃而永远退出禅修,这是一般世间人的习性与恶业。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的人能够坚持下去,因眼中只有微尘的人只占了极少数,而能够坚持的,会持有法而迈向上行道向果,永不退转。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把心中的贼捉乾净

智慧內觀禅,是用正念來探究現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內觀禅修的对象,因為一切事物都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共通特質,共相,無論我們是專注於呼吸,身體的某一部位,或受,想,行,識,我們都会發現同样的三個真相,無常,苦,無我的,在呼吸進出的同時,这些,無常,苦,無我,就是我們体驗到的,,佛陀教導禅修的完整實踐,就始於看見無常真理,當悉達多太子,即釋伽摩尼佛,以最究竟深入的方式洞見無常時,他的心敞開了,也發現了離貪嗔痴,寂灭,以及放下,佛陀以圓滿的正念,在色,受,想,行,識隨著呼吸生起灭去時,洞見了無常,他利用这個基本真理加深洞見,讓心從对於無常事物的執取中解脱,並且克服了將他綑綁在痛苦輪廻中的煩惱,藉由精進修行下面說明的禅修,我們也和佛陀一样,能夠做到,用正念來覺知呼吸的歷程,想的生起是由於六塵之一與相應的感官及識的接觸,自己用正念仔细觀察,这個歷程時会覺知到,想的每一個面向都是不断变化的,感官对象本身在改變,我們对於这些对象的注意在改變,而感知它們的識也在改變,到頭來,自已感知到的只有变化,因此,每一節的禅修,都由觀呼吸開始,而每一節禅修的体驗都不一样,透过每一節的練習,積累的經驗,都不会白費,無常,苦,無我,法就'在那洞察,持續,把心中的賊捉乾淨。

第二条

從相对的層次,世俗諦来看,一定会有困難,人們视想為我,如果正在想的不是我,那麼是誰在想呢?一定是我,我們的念頭不停打轉,就永遠找不到答案,如果想要解脱,行者必須先放下所有的思想,觀念,人們都是陷入世俗諦之中,因此会有很多問題問,而禅修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行,一点一滴的積累,修習禅那需要時間來培養正念,定力与智慧,而断五蓋要有禅那的基礎,定与慧是成果,觀智是智慧成長的经驗与过程,是成果,每天的練習坐禅是種邁向解脱道的因,因正确,自然向道向果,很多初階者会有很多問題,但親身体驗的實踐比較重要,也是修行的起始点,邁向行道上,能走多遠?,堅持,毅力,精進缺一不可,也是自已的選擇与波罗密的積累,無人能代替你行動,但日子有功,只要堅持了,就是每天給自已最好的禮物,禅修是最大的功德,才是真善,佛陀教導我們去理解,領悟它們,無論發生任何的感受,讓它过,讓它死,但別讓心也死了。將心提升到它所知道的範圍之上,世俗之上,超越世俗的牢籠。

第三条

妄想妄念本身便是苦,任何心的活動,希望或慾望都是苦,因為有念頭,心就会動,'心動就会煩躁,会做作許多多餘的事与不善念頭,而產生痛苦,由於慾望永遠無法滿足,因此苦也無法断除,例如,我們对过去的人或事情不滿,希望有所改變,無謂和多餘的煩惱便随之生起,我們應該把过去放下,苦自然会消失,現在,自巳正在修行,能利益自已的想法是去想如何解脱,而不是去想过去的事,所有的过去与未來,結果都会產生苦,當你真誠的面对當下的你時,就会發現我們自巳经常犯錯与多餘,笨旦与愚痴,思慮之事,於我為恶,不思慮事,於我為善,这並不是要你不思慮像植物人,佛陀拥有最高的智慧与敏銳的頭腦,以極高的智慧去解釋人類的處境,人類在禅修以外的時間,有許多念頭是多餘的,在禅修練習時,只要覺知呼吸,感受,不需要思考,透过禅那,行者學到如何注心一境,排除妄念,如果我們每天都这样修習,心就会更加有力量,不会过勞,多餘也会减少,時間是非常的珍貴,因為用錢也買不到,但大部分都忽略了時間,浪費了時間去做多馀的事,每天能减少多餘的事与多餘的妄念,就会变得敏銳而有力量,從这一刻開始,把多餘放下,告訴你自巳,我仍然感到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仍然有一個我。

第四条

禅修於想及蘊聚,体驗五蕴的最佳方法之一,觀呼吸,當觀呼吸時,对五蕴保持正念,正念禅修於五蕴中的想,想随觀,源自佛陀对五比丘們的教導,就如佛陀在法句經中教導的,他的教法,真正的法,應該在自身內感知,僅只是高談闊論,並不真的持有法,即使只聽聞少許,如果親身感知法,並且從不疏忽法,那麼,此人的确持有法,當練習觀呼吸,集中專注力在鼻的感知上,覺察到觸,正念覺知到,呼吸本身是色蕴,每一個呼吸的進出,在鼻孔周邊感知到氣流的進出而由於長久坐姿造成背部及腳膝蓋的痛,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通而疼痛,所有身体的体驗,都是身體是色.蕴,當你集中注意力在呼吸,鼻的感受,正念覺知受蕴,藉由感知呼吸的身體感受,以及隨之生起的愉悦或不舒適感覺,我們正念覺知想蕴,藉由注意到呼吸時生起的任何想法,例情緒,信心,疑惑,慈愛,不耐煩的情緒等,我們正念覺知行蕴,藉由感知到呼吸時,其他四蕴的改變,身體感受的变化,愉悅或不舒適的感覺,对於內在或外在对象的感知,以及念頭及情緒的生灭,我們正念覺知識蕴。由於你是個初階者,你的注意力和專注力仍然很弱,你可能会發現要將心保持在觀呼吸或觀感受的了知上並不容易,由於这個困難,会想放棄,想逃离你的當下,事實上假以時日,只要你堅持到底,了解的人不受苦,不了解的人,就是受苦的人。每一生都有痛苦,只要有五蕴,就必須受苦,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到了,你在禅坐里就不会覺得困難。但如果你不堅持下去,就会退出你的禅修,你就不進步,而冷的心,会退步,放逸,放棄而永遠退出禅修,这是一般世間人的習性与惡業,只有百分之五或更少的人能夠堅持下去,因眼中只有微塵的人只佔了極少數,而能夠堅持的,会持有法而邁向上行道向果,永不退轉。

 


注:简体版使用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在哪里执,就在哪里放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7)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奕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我们的目标在于用全面且不偏不倚的心态,来感知任何生灭,既不贪着愉悦,也不排斥不舒适的体验,这种中性态度是正念的关键。

自己会发现,除非全面而平等地感知,否则,集中注意力不可能专注到任何禅修所缘上。

当我们让愉悦或不舒适的感觉,为想蕴染色或加工,例妄念纷飞,想蕴本身便凌驾识蕴之前,而我们对于呼吸的觉知便被搁置到一旁去了,没在禅坐中了,你只是在坐着而已。

禅修最重要的就是,正念于每一个飞逝而过的想蕴,了知无常。随着禅修的深入,自己能体验到,在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呼吸时,感知身体的感受、感觉、想法以及情绪是无常的,保持正念于平等想。

 

第二条

为何在禅修时培养平等想非常重要?

因为在心中生起的对于五蕴的渴爱,阻碍了我们解脱痛苦的能力。大迦旃延尊者的教导中,想是识之家,而其他蕴聚也一样是识之家,贪爱和其他染污就像锁键一样,将我们捆绑在蕴聚上,因而也捆绑在无常且苦的生生世世轮回上。

佛说:“色是识的家”,因为对于色的渴求而使识套上枷锁的人称为在家团团转的人。受是识的家;想是识的家;行,有意的行为,是识的家,因为对于行的渴求,而使识套上枷锁的人,就生生世世团团转于六度轮回中了。

 

第三条

在哪里执,就在哪里放

在修行的路上,执着是我,是错误的观念。看看自己在哪里执着了,一般都是视身体为我,我们的自我观是如此根深蒂固,所以当心是偏狭的、固执的、不温顺的、傲慢偏见的,主观的而令心根本无法观察实相。因此,行者很难相信,这些错误的自我观,只是支持自我存在的理念而已。

当行者持续的修习,我执会自然减退,观察实相就容易多了,观察实相越清楚,就越容易禅修,因为自己知道自我是禅修的唯一障碍,自我只是一种观念。行者超越了解这点,自我就越不会阻碍我们修行。    佛陀的教法不只是心理辅导之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去思考,继而以全新的方式去体验人生。这是为何佛教能绵延二千五百年而不消失的原因,心理学界不断有新的学说出现,而佛陀的教法是历久弥新,不可能有新的理论产生。

当我们修行时,行者应该试着去了解佛陀的教法。

佛法难闻是真的,所以修习者要有观察和思辨的能力,在练习专注禅修时,我们试着平静与专注,在练习观析禅修时,我们如实的观察不同的现象。因每一节禅修都不相同,专注禅修和洞察禅修应同时练习,止观一齐平衡发展,正定,即止观双运。

从经典中我们知道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行者不可以只选择一部分来修,而忽视其他的,这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修行的方法包括持戒、守护感官之门、知足、正念正知、修习专注禅修与禅观,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宣隆禅法是以呼吸作为止观平衡的发展正定,安全简单正直,在第二部分直接观感受,如果方法正确,坚持下去,行者会进步飞快而迈向道与果。

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粘着它们,你就是错的。

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只要看住它们。看看那是谁正在想好念头或坏念头,好念头和坏念头将会自己消失,因为它们都在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之下。

 

第四条

修行请保持简单,身为佛教徒有那么多可以使用的佛法,但自己想下,真正需要的是多少?

在佛陀时代,佛陀简单的话语,人们也许只听过一部经而已,那已足以让他们见道,并在生活中得到平静。但今日许多人都贪婪地搜集信息,想学习更多,从未开始练习的人在讲佛法,而令他人困惑,我们必须记住,佛陀教法的本质是简单又明了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包括了戒定慧。

禅修是自净其意,行者致力于慈悲与持戒,我们不能光靠想的,而是必须脚踏实地去修习。唯有如此,心才会导致安稳,自在与平静和谐;唯有真的去做才有效,如果行者不发问而是自已去找答案,可能会比较好一点。

修行正确的态度,不要依赖他人,行者应该自己去找真谛,为我们自己的戒定慧负起责任。唯有导致自在安稳的心是住于四念处的修习,才能确认它是符合正法、正道。

当行者正确地修行时,日益增长的智慧与自在安稳的感觉,必定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因为身体的痛苦无可避免。当世间的事情发生时,心只是面对它,并觉知这是轮回的本质,而轮回是痛苦的,你看见苦而不对它作出反应,只是知,顺其自然,静观其变而已。

在经中,大阿罗汉们说:“世间只不过是苦生与苦灭而已”。达于自己内在的法,自己的体验。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我們的目標在於用全面且不偏不倚的心態,來感知任何生灭,既不貪著愉悅,也不排斥不舒適的体驗,这种中性態度是正念的関鍵,自己会發現,除非全面而平等地感知,否則,集中注意力不可能,專注到任何禅修所缘上,當我們讓愉悅或不舒適的感覺,為想蕴染色或加工,例妄念纷飛,想蕴本身便凌駕識蕴之前,而我們对於呼吸的覺知便被擱置到一旁去了,冇在禅坐中了,你只是在坐著而已,禅修最重要的就是,正念於每一個飛逝而过的想蕴,了知無常,随著禅修的深入,自己能体驗到,在集中注意力專注於呼吸時,感知身體感受,感'覺,想法,以及情緒是無常的,保持正念於平等想。

第二条

為何在禅修時培養平等想非常重要

 

因為在心中生起的,对於五蕴的渴愛,阻礙了我們解脱痛苦的能力,大迦旃延尊者的教导中,想是識之家,而其他蕴聚也一样是識之家,貪爱和其他染污就像鎖鍵一样,將我們綑綁在蕴聚上,因而也綑綁在無常且苦的生生世世輪廻上,佛說,色是識的家,因為对於色的渴求而使識套上枷鎖的人稱为在家團團轉的人,受是識的家,想是識的家,行,有意的行為,是識的家,因為对於行的渴求,而使識套上枷鎖的人,就生生世世團團轉於六度輪廻中了。

第三条

在那裡執,就在那裡放

 

在修行的路上,執著是我,是錯誤的觀念,看看自巳在那里執著了,一般都是視身體為我,我們的自我觀是如此根深蒂固,所以當心是偏狹的,固執,不温順,傲慢偏見,主觀而令心根本無法觀察實相,因此,行者很難相信,这些錯誤的自我觀,只是支持自我存在的理念而巳,當行'者持續的修習,我執会自然减退,觀察實相就容易多了,觀察實相越清楚,就越容易禅修,因為自巳知道自我是禅修的唯一障礙,自我只是一種觀念,行者越了解这点,自我就越不会阻礙我們修行,佛陀的教法不只是心理輔導之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去思考,繼而以全新的方式去体驗人生,这是為何佛教能、綿延二千五百年而不消失的原因,心理學界不断有新的學說出現,而佛陀的教法是歷久彌新,不可能有新的理論產生,當我們修行時,行者應該試著去了解佛陀的教法,佛法難聞是真的,所以修習者要有觀察和思辨的能力,在練習專注禅修時,我們試著平静与專注,在練習觀析禅修時,我們如實的觀察不同的現象,因每一節禅修都不相同,專注禅修和洞察禅修應同時練習,止觀一齊平衡發展,正定,即止觀雙運,從經典中我們知道佛陀的教法是完整的,行者不可以只選擇一部分來修,而忽視其他的,这样是無法解脱的,所以修行的方法包括持戒,守護感官之門,知足,正念正知,修習專注禅修与禅觀,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宣隆禅法是以呼吸作為止觀平衡的發展正定,安全簡單正直,在第二部分直接觀感受,如果方法正确,堅持下去,行者会進步飛快而邁向道与果。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的,如果这颗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只要看住它們。看看那是誰正在想好念頭或壞念頭,好念頭和壞念頭將会自巳消失,因為它們都在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下。

第四条

修行請保持簡单,身為佛教徒有那麽多可以使用的佛法,但自巳想下,真正需要的是多少,在佛陀時代,佛陀簡單的話語,人們也許只聽过一部經而巳,那巳足以讓他們見道,並在生活中得到平静,但今日許多人郤貪婪地蒐集資訊,想比學習更多,從未開始練習的人在講佛法,而令他人困惑,我們必須記住,佛陀教法的本質簡單又明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三句話包括了戒定慧,禅修是自净其意,行者致力於慈悲与持戒,我們不能光靠想的,而是必須腳踏實地去修習,唯有如此,心才會導致安稳,自在与平静和諧,唯有真的去做才有效,如果行者不發問而是自已去找答案,可能会比較好一点,修行正確的態度,不要依賴他人,行者應該自已去找真諦,為我們自巳的戒定慧負起責任,唯有導致自在安稳的心,是住於四念處的修習,才能確認它是符合正法,符合正道,當行者正確地修行時,日益增長的智慧与自在安穩的感覺,必定是一種內心的体驗,因為身體的痛苦無可避免,當世間的事情發生時,心只是面对它,並覺知这是輪㢠的本質,而輪迥是痛苦的,你看見苦而不对它作出反應,只是知,順其自然,静觀其变而巳,在經中,大阿罗漢們說,世間只不过是苦生与苦灭而巳。達於自巳內在的法,自巳的体驗。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正法犹如一面镜子|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8)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当你长时间修习,正念更加稳定时,自己会发现,完整的法就在自己的身心里。

如果我们的心只专注于感知外在事物,便看不到我们生生世世随身携带的法,随身的宝藏,都不知法的价值。反之,专注于感知自己的身心时,就会发现宝藏是你随身携带着,发现了内在的智慧宝藏,我们就发现了解脱之道,正法为依。

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当功夫渐渐凝集,可以专注在方法上时,会觉察到妄念。如果这时工夫还不是很稳定,就继续专注在方法上,让妄念自生自灭的过去。当我们的凝集力量愈来愈强时,觉照的工夫会比较敏锐,能观的作用也就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平时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扰,以致做出决定时,往往都是烦恼、习气、躁动的力量作为心理的主流。在做出反应时,通常都是跟了情绪跑,也都是依习性、烦恼而做出反应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制造流转的业,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动的力量与能观的作用。

当修定修到某个阶段,能观的作用会很强,心也会更专注更有力量而能发挥正念的作用,心力强可以改善你的行为意业,令心向善向舍而放下,以正法做为依止。反之,如果没正法作为依止,就会利用力量去进行一些非法恶业相应的事情与行为了。心在凝集时,力量会不断地加强,如果我们生起邪念,那个力量也是很强大的。所以行者如果方向走错的话,是因为他们只是修定而没有智慧引导其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修定要具足正见。

心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慈悲喜舍的路,一条是贪嗔痴的路,行者自己也会知道的,因为心会做出反应也是自己的心。

 

第二条

在观察分析之时,我们要关注正确问题,且清楚自我观的实相,也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在观察分析时才不会有误会。

佛陀希望我们将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在佛陀时代,有些问题佛陀不讨论,因为首先无益修行,再者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端看过人的经验,能否到达目标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佛陀了知实相,换句话说,“戴上墨镜,怎么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彻底知道,就把眼镜拿下吧。第一,自我的存在必须是自我为实体,但从书上或自己去观察,人乃由四大五蕴构成,组合而成的东西不可能是实体;第二,自我的存在必须是,自我是永恒不灭的;第三,自我的存在必须是,自我是可以被完全掌控的。其实仔细去想想,这些条件实在很难成立,自我比较象是假设出来的。这些知识分子或心外求法的修行人,常常持着一些自我存在的理论,想与佛陀辩驳,大体上不外乎是:1、粗我,假设身体是自我,执着色为我;2、意所成我,假设心智是自我,执着受想行为我;3、无形之我,假设意识是自我,执着识为我。

佛教说有轮回,那谁在轮回?佛陀的教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相对层次的真理,又称为世俗谛;一是绝对层次的真理,又称为胜义谛或真谛。

无我是站在真谛层次去看的,而有我这概念是属于相对层次,即使佛陀在说法时,也会用到“我”,如果在现象界不说“我”的话,听法的学生一定会搞不清楚。而轮回的理论也是相对层次的教法,因为众生还认同有“我”这个概念,认为有东西可以去承受和享用,因此,现代人都学世间法的多。要出世间,禅观,体证无常、苦、无我才是佛陀的正法。

 

第三条

要谨守五戒才可以禅修吗?

如果行者已经习惯保持心的平稳和放松,一旦不善的念头入侵,你的心就会马上查觉这个剌客,而你也立刻变得浮躁疲惫与不安稳,有些人认为必须先开展出自己的道德操守——戒律。因为戒律必须先于禅修,是禅修的基础。但是,应该怎么做才够?这个真的很难定义,同时从经典探寻答案,得到了一个很合理的解答。答案是,时间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与态度和动机,如果当下的心念是不伤害自己与他人,并发愿守护一切众生,每次禅修时的发愿文和回向以有说明,那么在那一刻,你就可以开始禅修。当你坐下六根收摄时,戒定慧已经建立,假如你心中还存有伤害他人的心,那么即便是学了禅修,也无法达到更深的禅定-安止定,轻松安祥、轻安和深厚的洞察力、观智,因此,慎重发愿是必须的。所以,你必以真诚的心发愿、念忏悔文、回向,更发愿善护一切众生,在禅修前的一刻,念愿文也是有这种意义。

持戒、慈悲心和洞察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齐并进的,三者密不可分。我们都有习惯将事物做切割,然而人生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实际上都互为依存,一位禅修者需要好好体悟这当中的因缘。

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都像锁链一样环环相扣,你的所有行为不管是好是坏,都将影响你禅修的进展。这一个真谛,是生命觉醒的基础,也是一切因缘的基础。禅修是为了开展自己高尚的特质,得到解脱,止息烦恼,这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如果你不诚实,总是法贪,想得到更多,许多修习者都有这些坏习惯,行者一定要记住,莫忘初衷。

念愿文的内容是怎么?谨守你当初修禅时的发愿和理想,然后审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在平时生活上,行为是否有违背你当初修行的意图?要清楚知道。

当能观的作用加强时,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观妄念,把妄念观得清清楚楚。而从妄念的流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己的生活、个性和心,并进一步去调整它。然而我们要依什么来调整它呢?依正法。

正法犹如一面镜子般照着我们,自己的心意是向善向恶,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有了正法作为依据,我们在造恶业或起恶念时才知道这是恶法,心里因而产生不安,忧虑等种种的苦。但是,往往恶法炽盛时,我们会执苦为乐,无明在这时产生了,有些人在造恶业时会很快乐,还是可以做得很快乐。所谓的快乐,是他们的欲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以认为那些恶法是正确的。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虽然内心还是有一丝丝深细的不安,但已经被烦恼覆盖,从表面上得到了一种快乐的觉受,所以会继续做下去,无明就是不知、无知与愚痴,人在不知的时候,做了一些恶事还会很开心。

但当你开始禅修时,这些恶业就会出现障碍你了,疼痛、疾病、不安烦躁、纷飞的杂念、弄虚作假、加东西令身体抖动、摇摆身体等,而这些都是不善的意念,都是无明在作祟。但自己也是知道的,无明本身不一定是恶,但是它很容易与恶法相应,如身心障碍者,无明会很重。当他的恶心所法生起来,会左右他的行为,我们有时也真的愚痴无明,不懂分辨是非,错的当成对的。

在生活中,我们真的会常常这样,在对与错之间,分辨不出来。因此,当你禅修了一段时间,你自己会有分辨的能力,正法会带着你走,但是如果你没有任何改变,你自己也会知道的,方向不正。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正法為依,正法猶如一面鏡子

當你長時間修習,正念更加稳定時,自己会發現,完整的法就在自己的身心裡,如果我們的心只專注於感知外在事物,便看不到我們生生世世隨身攜帶的法,随身的宝藏,郤不知法的價值,反之,專注於感知自己的身心時,就会發現宝藏是你随身攜帶著,發現了內在的智慧宝藏,我們就發現了解脱之道,正法為依。我們在用功的時候,當功夫漸漸凝集,可以專注在方法上時,会覺察到妄念。如果这時工夫還不是很穩定,就繼續專注在方法上,讓妄念自生自灭的过去。當我們的凝集力量愈來愈強時,覺照的工夫会比較敏銳,能觀的作用也就能夠發揮它的作用。平時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妄念的干擾,以致做出决定時,往往都是煩惱,習氣,躁動的力量做為心理的主流,在做出反應時,通常都是跟了情緒跑,也都是依習性,煩惱而做出反應的。因此,我們很容易制做流轉的業,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加强心主動的力量与能觀的作用。當修定修到某個階段,能觀的作用会很强,心也会更專注更有力量而能發揮正念的作用,心力強可以改善你的行為意業,令心向善向捨而放下,而正法做為依止,反之,如果冇正法做為依止,就会利用力量去進行一些非法恶業相應的事情与行為了。心在凝集時,力量会不断地加強,如果我們生起邪念,那個力量也是很強大的。所以行者如果方向走錯的話,是因為他們只是修定而沒有智慧引導其做出正確的决擇,因此,修定一要具足正見,心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慈悲喜捨的路,一條是貪嗔痴的路,行者自巳也会知道的,因為心会作出反應也是自巳的心。

 

第二条

在觀察分析之時,我們要関注正确問題,亚且清楚自我觀的實相,也只有樹立正确的觀念,我們在觀察分析時才不会有誤會,佛陀希望我們將重心放在生命的解脱上,在佛陀時代,有些問題佛陀不討論,因為首先無益修行,再者沒有绝对确立的答案,端看过人的經驗,能否到達目標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佛陀了知實相,換句話說,戴上墨鏡,怎麼看也看不到真正的颜色,要徹底知道,就把眼鏡拿下吧,第一,自我的存在必須是自我為實体,但從書上或自己去觀察,人乃由四大五蕴構成,組合而成的東西不可能是實体,第二,自我的存在必須是,自我是永恆不灭的,第三,自我的存在必須是,自我是可以被完全掌控的,其實仔细去想想,这些條件實在很難成立,自我比較像是假設出来的,这些知識份子或心外求法的修行人,常常持著一些自我存在的理論,想与佛陀辯駁,大体上不外乎是1,粗我,假設身體是自我,執著色為我,2,意所成我,假設心智是自我,執著受想行為我,3,無形之我,假設意識是自我,執著識为我,佛教說有輪迴,那誰在輪?佛陀的教法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相对層次的真理,又稱為世俗諦,一是绝对層次的真理,又稱為勝義諦或真諦,無我是站在真諦層次去看的,而有我这概念是屬於相对層次,即使佛陀在說法時,也会用到,我,如果在現象界不說我的話,聽法的學生一定会搞不清楚,而輪廻的理論也是相对層次的教法,因為眾生還認同有我这個概念,認為有東西可以去承受和享用,因此,現代人都學世間法的多,要出世間,禅觀,体証無常,苦,無我才是佛陀的正法。

 

第三条

要謹守五戒才可以禅修嗎?如果行者已經習慣保持心的平稳和放鬆,一旦不善的念頭入侵,你的心就会馬上查覺这個剌客,而你也立刻变得浮躁疲憊与不安稳,有些人認為必須先開展出自巳的道德操守,戒律,因為戒律必須先於禅修,是禅修的基礎,但是,應該怎麼做才夠?,这個真的很難定義,同時從经典探尋答案,得到了一個很合理的解答,答案是,時間不是問題,関鍵在於自已的發心与態度,和動机,如果當下的心念是,不傷害自己与他人,並發願守護一切眾生,每次禅修時的發願文和廻向以有說明,那麼在那一刻,你就可以開始禅修,當你坐下六根收攝時,戒定慧巳经建立,假如你心中還存有傷害他人的心,那麼即便是學了禅修,也無法達到更深的禅定,安止定,輕鬆安祥,輕安,和深厚的洞察力,觀智,因此,慎重發願是必須的,所以,你必以真诚的心發願,悔文,廻向,更發願善護一切眾生,在禅修前的一刻,唸願文也是有这種意義,持戒,慈悲心和洞察力的培養應該是一齊並進的,三者密不可分,我們都有習慣將事物做切割,然而人生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是個人与他人,他物的関係,實際上都互為依報,一位禅修者,需要好好体悟这固中的因缘,人生的每一個片段都像鎖鍊一样環環相扣,你的所有行為不管是好是壞,都將影響你禅修的進展,这一個真諦,是生命覺醒的基礎,也是一切因缘的基礎,禅修是為了開展自已高尚的特質,得到解脱,止息煩惱,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啊,如果你不诚實,总是法貪,想得到更多,許多修習者都有这些壞習慣,行者一定要記住,莫忘初衷,唸願文的內容是怎麼?謹守你當初修禅時的發願和理想,然後審查自巳的行為是否符合,在平時生活上,行為是否有違背你當初修行的意圖?要清楚知道。當能觀的作用加強時,我們可以利用它來觀妄念,把妄念觀得清清楚楚。而從妄念的流動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巳的生活,個性和心,並進一步去調整它。然而我們要依什麼来調整它呢?依正法。正法猶如一面鏡子般照著我們,自巳的心意是向善向恶,自巳也是知道的。但有了正法做為依據,我們在造恶業或起惡念時才知道这是惡法,心裡因而產生不安,憂慮等種種的苦。但是,往往惡法熾盛時,我們会執苦為樂,無明在这時產生了,有些人在造惡業時会很快樂,還是可以做得很快樂,所謂的快樂,是他們的欲望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所以認為那些惡法是正确的。他們在做这些事情時,虽然內心還是有一絲絲深細的不安,但已經被煩惱覆蓋,從表面上得到了一種快樂的覺受,所以会繼續做下去,無明就是不知,無知与愚痴,人在不知的時候,做了一些惡事還会很開心。但當你開始禅修時,这些惡業就会出現障礙你了,疼痛,疾病,不安煩躁,紛飛的雜念'弄虚作假,加東西令身体抖動,搖擺身體等,而这些都是不善的意念,都是無明在作崇,但自巳也是知道的,無明本身不一定是恶,但是它很容易与惡法相應,如身心障礙者,無明会很重,當他的恶心所法生起來,会左右他的行為,我們有時也真的愚痴無明,不懂分辨是非,錯的當成对的。在生活中,我們真的会常常这样,在对与錯之間,分辦不出来。因此,當你禅修了一段時間,你自巳会有分辨的能力,正法会帶著你走,但是,如果你冇任何改變,你自巳也会知道的,方向不正。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观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总是这种状态|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19)

简体版(编辑:争校对:圆子

女声朗读:AI情感版 

男声朗读:AI情感版 

女声朗读:AI机器版 

女声朗读:AI粤语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观察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总是这种状态。善的重量轻,而恶的重量重。清楚地觉知著你的念头,如果生起不善的念头,你的心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反之,如果念头是善的,心就会受到正面的感化。这是自然法则,种怎么样的因,吃怎么样的果子,是自己要受。

任何一种善与不善的念头,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阻止思绪或念头浮现,因为想法时时刻刻都在生生灭灭。但是,我们能够选择把心导向善念,如果一天下来,行者都以此为目标。当这个行为成为你的习惯,只要不善念头一生起,你的心就会不自在。有重量、心变得不自在,焦躁不安、疲惫心累,行者能够感受这两种心的落差吗?有些人已经惯性地生起不善念头。所以大部分时间,内心都被愤怒和焦虑所奴役。

为什么你总是让自己生气?你知不知道你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你又何苦总令心发疯?因为你的心习惯了这种状态,有一部分人的状态是这样。

对外在的一切,不管怎么看别人都是过失,尤其对自己的伴侣。身边的任何人、身边的任何事物都一无是处。你是否观察过自己的心?为什么你都要看到所有的错?看别人错处的人,是愚痴,你到底在想什么?觉察别人错,就只是为了觉得自己的优势和聪明才智?

一位修习者,如果内心烦乱,就内观吧。先弄清楚你为什心总是这种状态?为什么总要这样做?到底你要证明什么?又从中得到什么?我们一旦付出某些行动,大概都希望得到某些回馈。

所以,我们能从焦虑不安的心得到什么回报?如果你是致力于世间或是出世间的善举,这样你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更无暇理会周遭人事物的过错。那些不行善的人,很自然的从来不干好事,只能做些不良的勾当。这当中,没有所谓的中立者,多数的人,都落入其中一类,“善”与“不善”。因此,每天你有观察自己的心吗?自己考试啊,你的心放在哪?

 

第二条:

当你有了假设的自我概念,势必有个载体去承受。这也就是为何当阿罗汉破了我执之时,就不再受后有,也就是断生死轮回。有了自我概念,透过业力的推动,我们前往投生成不同的生命样态,前世与今生是有关系的,但不等同。其实,即使圣者初果行者,都还有轻微的爱吃美食,看电影的欲望,也会有讨厌的情绪,只是相当轻微,轻微到不会为他招来灾祸。

只有证得阿罗汉才能彻底断尽烦恼,有些人质疑说,不是圣者吗?我想说的是,不要强廹修行者成为你理想的化身,喜欢蛋里挑骨头,反而耽搁自己的修行。就好像一个人从垃圾堆逃出来了,他身上一定还残留一些臭味,但至少他已经逃出来了,剩下的是时间问题,初果行者会一直精进,不会停滞原地。

事实上,断欲是最高的喜悦和最大的幸福,它才是真正的喜悦和幸福,它是无害、不欺、非虚幻的。

凡夫众生的喜悦虚伪不真,让人充满苦。它就像鱼饵一样,我们一吃下去,就会上钩。这称为落入魔掌,迷乱永不停止。这样的掉进生死轮回的陷阱,掉进苦的锁链或漩涡,无法挣得自由。

因此,依缘起而修,当你在禅修的时候,觉知你当下生起的所缘,不被跟随妄念,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就是一种道。而法在道上呈现。

 

第三条:

这条路必须独行。在禅修中,你是踽踽独行,并无同伴。你可能在共修,也可能闭关,但事实上你只是走自己的路,你是孤独的。没有人陪伴,没有人能把他或她的禅定与智慧给你,你也一样无法给别人。修行,必须独行。坐自己的禅坐,行自己的道。

自己比别人好,是不正确的,如果这样想骄傲会生起,对别人尊重才能谦逊。如果自卑觉得任何事都做不好或低人一等,都是消极的想法。放弃比较的想法,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

我们必须学习放下有为法,而不是反对或抗拒有为法。然而我们祈求它们依从我们的欲望,当我们有困难疾病逆境不如意时,身体又疼痛,我们不想身体疼痛。因此我们去找佛经来诵念或念咒语,我们不想让身体受苦,我们想控制它,诵经念咒语成为神秘的仪式,甚至让人更执著。这是因为人们为了抵抗疾病,所以才去诵经念咒语,以便延长生命,除困扰等。事实上,佛陀给我们教导,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身体的实相,以使我们能放下我们的渴望,然而最终我们却以诵经念咒语来增长我们的愚痴。

知道你自己的身体,往内观察心和意念,少欲知足。不要执著教义名相,不要执著情感,它也不属于你的,有些人害怕失去,不愿意布施。觉得会被利用或压廹,但在培养慷慨与布施的过程中,我们只是去除我们的贪婪和执著。这让我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本性,并且变得自由自在令心有平静。慷慨布施令心有法喜,能帮助他人,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悦,法就在当下。

 

 

繁体版:

 

第一条:

觀察自巳的內心,為什麼总是这種狀態。

善的重量輕,而恶的重量重,清楚地覺知著你的念頭,如果生起不善的念頭,你的心就会受到負面影響,反之,如果念頭是善的,心,就会受到正面的感化,这是自然法則,種怎麼樣的因,"吃怎麼樣的果子,是自巳要受,任何一種善与不善的念頭,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阻止思緒或念頭浮現,因為想法時時刻刻都在生生灭灭,但是,我們能夠選擇把心導向善念,如果一天下來,行者都以此為目標,當这個行為成為你的習慣,只要不善念頭一生起,你的'心就会不自在,有重量、心变得不自在,焦躁不安,疲憊'心累,行者能夠感受这兩種心的落差?有些人已經慣性地生起不善念頭,所以大部分時間,內心都被憤怒和焦慮所奴役,為什麼你总是讓自巳生氣?你知不知道你是在跟自巳过不去?為什麼?你又何苦?总令心發瘋?因為你的心習慣了这種狀態,有一部分人的狀態也一样,对外在的一切,不管怎麼看别人都是过失,由其对自巳的伴侶,身过的任何人,身边的環境任何事物都一無是處,你有否觀察过自巳的心?為什麼你都要看到所有的錯?看别人錯處的人,是愚痴,你到底在想怎麼?覺察别人錯,就只是為了覺得自巳優勢和聰明才智?一位修習者,如果內心煩乱,就內觀吧,先弄清楚你為什心总是这種狀態?為什麼总要这样做?到底你要証明怎麼?又從中得到怎麼?我們一旦付出某些行動,大概都希望得到某些回馈,所以,我們能從焦慮不安的心得到怎麼回報?如果你是致力於世間或是出世間的善舉,这样你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一些没有意義的事情,更無暇理会周遭人事物的过錯,那些不行善的人,很自然的從來不幹好事,只能做些不良的勾當,这當中,沒有所謂的中立者,多數的人,都落入其中一類,善与不善,因此,每天你有觀察自已的心嗎?自已考試啊,"你的心放在那?

 

第二条:

當你有了假設的自我概念,勢必有個載体去承受,这也就是為何當阿罗漢破了我執之時,就不再受後有,也就是断生死輪廻,有了自我概念,透过業力的推動,我們前往投生成不同的生命样態,前世与今生是有関係的,但不等同,其實,即使聖者初果行者,都還有輕微的爱吃美食,看电影的慾望,也会有討厭的情緒,只是相當輕微,輕微到不会為他招來災,禍,只有證得阿罗漢才能徹底断盡煩惱,有些人質疑說,不是聖者嗎?,我想說的是,不要强廹修行者成為你理想的化身,喜歡蛋里挑骨頭,反而耽擱自己的修行,就好像一個人從垃圾堆逃出来了,他身上一定還殘留一些臭味,但至少他已經逃出來了,剩下的是時間問題,初果行者一会一直精進,不会停滞原地。事實上,断欲是最高的喜悅和最大的幸福。它才是真正的喜悅和幸福,它是無害,不欺,非虚幻的。凡夫衆生的喜悅虚偽不真,讓人充滿苦,它就像铒一样,我們一吃下去,就会上鉤。这稱為落入魔掌,迷乱永不停止。这样的掉進生死輪迴的陷阱,掉進苦的鎖鍊或漩渦,無法掙得自由。因此,依缘起而修,當你在禅修的時侯,覺知你當下生起的所緣,不随想,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就是一種道,而法在道上呈現。

 

第三条:

这條路必須獨行,在禅修中,你是踽踽獨行,並無同伴,你可能在共修,也可能閉関,?但事實上你只是走自己的路,你是孤独的,沒有人陪伴,沒有人能把他或她的禅定與智慧給你,你也一样無法給別人,修行,必須獨行,坐自巳的禅坐,行自己的道,自已比別人好是不正确的,如果这样想驕傲会生起,对別人尊重才能谦遜,如果自卑覺得任何事都做不好或低人一等,都是消極的想法,放棄的值口,就讓一切順期自然吧,我們必須學習放下有為法,而不是反對或抗拒有為法,然而我們祈求它們依從我們的欲望,當我們有困難疾病逆境不順意時,身體又疼痛,我們不想身體疼痛,因此我們去找佛经來誦唸或念咒語,我們不想讓身體受苦,我們想控制它,誦經念咒語成為神秘的儀式,甚至讓人更執著,这是因為人們為了抵抗疾病,所以才去誦經念咒語,以便延長生命,解除困擾等,事實上,佛陀給我們教導,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身体的實相,以使我們能放下我們的渴望,然而最终我們郤以誦經念咒語來增長我們的愚痴,知道你自巳的身体,往內觀察心和意念,少欲知足,不要執著教義名相,不要執著情感,它也不属於你的,有些人害怕失去,不願意布施,覺得会被利用或壓廹,但在培養慷慨与布施的过程中,我們只是去除我們的貪婪和執著,这讓我們表達自已真實的本性,並且变得自由自在令心有平静,慷慨布施令心有法喜,能幫助他人自巳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悅,法就在當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依法,不依烦恼|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0)

简体版(编辑:奕 | 校对:觀)

女声朗读:AI情感版 

男声朗读:AI情感版 

女声朗读:AI机器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依法,不依烦恼。

在生活上,我们常常应该做的事做不到,不应该做的事却做出来了,这是因为我们心力不够。虽然也会懂得分辨善、恶,但还是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尤其在我们学习禅修以后,开始学修行,虽从佛法的理论中了解世间法、非法、善法、恶法种种的知见,但生活还是很容易陷入烦恼那一边,常常依烦恼而做出抉择。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准则: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但有时就是因为心力不够,仍必须选择向错的方向发展。在我们坐禅的时候,心的呈现就是这样力不从心。善与恶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在禅修的时候,妄念、散乱总是不停出现,心无法静下来。

在观看妄念时,如果我们是依佛法作为准则,就可以用佛法来衡量所观的念头。为什么要用正确的方法呢?因为方法正确的话,“法”会渐渐带着你走向正确的方向。但盲修的话,你只是跟了你的想法与妄念走,这个就是分别了,会导致我们造恶业的念头。要用方法将它净化,转化清干净,这需要定力与能观的智慧一齐起作用,这就是“止观”要一齐发展正定,心才会有力量去除杂染、烦恼而依法而住。

善意的心所法,就要令它继续增长,当我们的心力愈来愈强,觉照的作用愈来愈敏锐时,就能够分辨自己的妄念,从而依正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例:有时当你打坐时,身体总是喜欢摇抖、摆动,这是心在造作,它是属于不善的念头。这些不善的法尘如果不清理,它会积累成习惯、习性,从而会障碍你进步。因此,修行就是要凝聚我们的心力,让这种依止于法的作用成为心中一个主动的力量。

如果心不能自主,别说禅修,仅仅调整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们都做不到。所以当我们凝集心力时,能观的作用会不断增强,我们就能够自主了,有了自主的力量,就可以调整生活上很多事情。自主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自主,心力不够,就会向愚痴的方向发展。

然而依止于法,不只是知道善、恶法的分别,还要知道分辨善、恶法的背后是依据什么理论。佛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分辨善、恶,我们可以依法作为依据。我们能够彻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这才是重点。

方法是透过对无常、苦、无我的了解,看清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是虚幻的。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无常、苦、无我的主题,它不是专为老年人而说的东西,也不是在人去世时所唱念的东西,它是行者必须经常提醒鞭策自己以及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题。

任何只要能够把他对无常、苦、无我的了解,应用来监督他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拥有最究竟的抗体。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都不能毒害他,我们获得了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并不用“快乐”这个字眼,因为快乐会误导,安全则恰当了。

如果你有正念,就不会用钱买平安。平安是不需要用钱买的,心有力量,自然平安。平安的意思是自由、安详,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安全、无漏。“漏”的意思就是烦恼,安全无漏就是止息苦,到达涅槃彼岸。如果你希望过着平安的生活,就必须透彻了解无常、苦、无我,如此,你就能够抗拒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尘的迷惑,虽在万千红尘中而不迷失。

迷惑分两种,迷于爱和迷于憎,既有笑声也有眼泪。如果一个人能够看清笑声只是欲望和渴求的另一种形式,而维持平衡的心则比较好,那就称为安全。我们不要变成“触”的奴隶,不要受它们的引诱哭或笑,我们是自由的、无挂碍的、安全的,这就是把无常、苦、无我当作主宰我们日常生活的工具。

我们能够看清“触”是幻影,只要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触”本身也是幻影,苦的疾病就不会爆发了。疾病也是你的法,从病苦中才能够体验无常。这是一个循环的旅程,从禅修的练习,你可以溶入整个身心五蕴内在的法里面。

 

 

繁体原文:

依法,不依煩惱

在生活上,我們常常應該做的事做不到,不應該做的事郤做出來了,这是因為我們心力不够,需然也会懂得分辨善惡,但還是沒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尤其在我們學習禅修以後,開始學修行,虽從佛法的理論中,了解世間法,非法,善法,惡法種種的知見,但生活還是很容易陷入煩惱那一边,常常依煩惱而做出抉擇。每一個人都会有自已的準則,知道那個好,那個不好,那'些應該做,那些不應該做,但有時就是因為心力不够,郤仍必須選擇而向錯的方向發展,在我們坐禅的時候,心的呈現就是这样力不從心。善与惡基本上决定了我們的行為,在禅修的時候,妄念散乱总是出过不停,心無法静下來。在觀看妄念時,如果我們是依佛法做為準則,就可以用佛法來衡量所觀的念頭,因此,為什麼要用正確的方法呢?因為方法正確的話,法会漸漸带著你向正確的方向,但盲修的話,你只是跟了你的想法与妄念走,这個就是分別了。会導致我們造惡業的念頭,要用方法將它净化,轉化清乾淨,这需要定力与能觀的智慧一齊起作用,这就'是止觀要一齊發展正定,心才会有力量去除雜染,煩惱而依法而住。善意的心所法,就要令它繼續增長,當我們的心力愈來愈强,覺照的作用愈來愈敏銳時,就能夠分辨自巳的妄念,依正法而做出正確的選擇。例有時當你打坐時,身體总是喜歡搖抖擺動,这是心在做作,它是屬於不善的念頭,如果这些不善的法塵如果不清理,它会積累成習慣習性而会障礙你進步。因此,修行就是要凝聚我們的心力,讓这種依止於法的作用成為心中一個主動的力量。如果心不能自主,不要說想學習禅修,單單要調整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們都做不到。所以當我們凝集心力時,能觀的作用会不断增強,我們就能夠自主了,有了自主的力量,就可以調整生活上很多事情。自主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自主,心力不够,就会向愚痴的方向發展。然而依止於法,不只是知道善恶法的分别,還要知道分辨善惡法的背後是依據怎麼理論?佛法是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分辨善恶,我們可以依法做為依據。假如我們能夠徹底瞭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冶的方法,这才是重点,方法是透过对無常,苦,無我的了解,看清色,声,香,味,觸法等外麈是虚幻的。我們千萬不要小看無常,苦,無我的主題。它不是專為老年人而說的東西,也不是在人去世時所唱念的東西。它是生者必須提起和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題。任何只要能夠把他对無常,苦,無我的了解,應用來監督他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拥有最究竟的抗体,色声香味觸法等外塵都不能毒害他,我們獲得了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佛陀並不用快樂这個字眼,因為快樂会誤導,安全則恰當了,如果你有正念,就'不会用錢買平安,而平安是不需要用錢買的,心有力量,自然平安。而平安的意思是自由安詳,說得清楚一点,就是安全無漏,漏的意思就是煩惱,安全無漏就是止息苦,到達涅槃彼岸。如果你希望过著平安的生活,就必須透徹了解無常,苦,無我,如此,你就'能夠抗拒色声香味觸法等外塵的迷惑,虽在十千紅塵中而不迷失。迷惑分二種,迷於爰和迷於憎,有笑声也有眼淚的原因,如果一個人能夠看清,笑声只是欲望和渴求的令一種形式,而維持平衡的心則比較好,那就稱為安全。我們不要变成觸的奴隸,不要受它們的引誘哭或笑,我們是自由的。無罣礙的,安全的。这样子比較好。这就是把無常,苦,無我當作主宰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我們能夠看清觸是幻影,只要看清我和我所有是幻影,觸本身也是幻影,苦的疾病就不会爆發了。疾病也是你的法,從病苦中才能夠体驗無常。这是一個循環的旅程,從禅修的練習,你可以溶入整個身心五蕴內在的法里面。

 


注:简体版使用微信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

             

守护根门,减少外缘干扰|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1)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欣)

女声朗读:AI情感版 

男声朗读:AI情感版 

女声朗读:AI机器版 

女声朗读:AI粤语版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从业的运转,妄念的流动中,行者要看清楚,是杂染的成分多?或是善念的成分多?通常杂染的成分会比较多。

所谓观心不净,我们可以从妄念中观察到自己的心是不净的。这种不净的作用,会干扰身心,令我们感受到种种的不安和烦恼,使我们觉得心很苦,即所谓观受是苦。观受不只是外在五根的感受而已,其实人的意识也有受,而且比外在的感受还要深。外在的感受有时还可以用一些乐受来满足它,但是内在的感受就比较深细了。我们心里的感受有喜有忧,内在的乐名为喜,苦则名为忧。若我们细心地去观照内心的苦,会发觉心里有太多的忧虑。

我们常常不安于未来,不安于现在。担忧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又顾虑现在的日子该怎么过,对过去种种好的,我们怀念,对不好的会懊恼。所有的忧悲苦脑夹杂在心里变成了苦,由此我们在观心时,即可观到苦,观不到净,杂染的成分最多。

禅定是由观想的方式入定观,如果心没有定力是浮动不安的,一直在思考、幻想、做梦与计划,那个浮动的因是你的造作,即你对于控制身心的尝试。即使当你认为自己并未在做任何事时,你还是倾向于跟着随着旧的恶习而行,你甚至未察觉造作仍然继续在进行,因为你是在随波逐流,所以会感觉不到造作仍在进行。

行者真正可能知道自己停止造作的唯一方法,是由其结果来看,心不再浮动不安,我们感觉到的许多浮动与不安,来自于习惯性的贴标签与分別计较。行者在禅修时得抛开这个习惯才行,不能由想出来的东西入定,而是感觉感受。

感觉是有观察有触感的觉受,感觉心变得安定、平静而不是打妄想。虚妄不实的思維,想象出来的心是不能平静的,禅定也不是由这样产生作用的。行者知道心何时行动,因为心是浮动与不安的,但如果心并未在行动,则心会慢下来并逐渐静止,此時行者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如果正念就只那个过程,便很容易由觉受进入禅那,随着定力的加深,心会变得平静安稳、柔软、清晰、自在。因此,禅定是去感觉止息与止息心的这一整个过程,令心迈向道的整个过程与经验,让五根冷静下来。

在燃烧经中,佛陀宣说五根连同意根都在着火,它们都因为贪欲、嗔恚与生老病死等苦而燃烧。行者可以感觉到这把火在窜动与燃烧,火焰闪燃,伤害着接触到它的人们。

当你禅修时,你借由让五根冷静下来而熄灭这些火焰,这不只止息五根本身而已。行者同时也止息五根所对应的五境与五识,感觉过程的每一个面向。当你禅修得力时,你会感到清安与安稳清晰。如果你焦虑不安,身心就会感觉有如发烧一般。但当你在禅修中逐渐达到寂止时,你会感觉身心的温度也跟着降下来。身体的疼痛情况也是如此,当你平静下来有禅定功夫时,身体疼痛是清凉、寂止与平静。

如果五根着火,燃料是什么?燃料就是你投入五根当中,你涉入其中。经中谈到贪欲的障碍,对五根攀缘,投入同意与涉入,陷入并困在五根意根中时,烦恼就不断地增生,行者永远没有办法入禅定,反之行者厌离时,便会当下切断贪欲的燃料并放下时,五根意根便会自动安静下来。

讲到这里,让我们看看乐,乐也是一种幻影,因为它像定期的波浪并无实体,世间的每一件事或目的,都是依它所能够提供的乐来衡量其价值积聚财富、名闻利养、吃喝玩乐等。你为什么要做目前所做的事呢?完全为了一个乐字,它会令我们上瘾。

行者必须看清乐的本质,把它当作一种幻影、是虚幻的、乐极生悲的很快变成苦,很快不是你的。沉溺于乐会变成它的奴隶,能够正确的对待它就是法。保持正确的态度借此击败它,做到的方法就是要观照乐的虚幻性。乐像波浪一样,它的生起是由于风拂水面。换句话说,当色、香、味进入时,无明就会出来迎接他们,乐的波浪就从触产生然后破灭、分解。

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个层面,有时疾病也是乐出来的,例如:贪吃,吃的時候很乐,但很快病从口入,疾病积累,变成乐的奴隶,这是苦的根源。有百分之八十疾病的根源是吃出来的,每天也要有正念的吃,观察你的心意与物的接触,从你持续不断的练习中,培养有正念的吃。


繁体原文:

守護根門,减少外緣干擾

從業的運轉,妄念的流動中,行者要看清楚,看看雜染的成分多?或是善念的成分多?通常雜染的成分会比較多。所謂觀心不净,我們可以從妄念中觀察到自己的心是不净的。这種不净的作用,会干擾身心,令我們感受到種種的不安和煩惱,使我們覺得心很苦,即所謂,觀受是苦。觀受不只是外在五根的感受而巳,其實人的意識也有受,而且比外在的感受還要深。外在的感受有時還可以用一些樂受來滿足它,但是內在的感受就比較深細了。我們心裡的感受有喜有憂,内在的樂名為喜,苦則名為憂。若我們細心地去觀照內心的苦,会發覺心裡有太多的憂慮。我們常常不安於未來,不安於现在,担憂將来会發生怎麼事?又顧慮現在的日子該怎麼过?对过去種種好的,我們会懷念,对不好的会懊惱。所有的憂悲苦惱夹雜在心理变成了苦,由此我們在觀心時,即可觀到苦,觀不到净,雜染的成分最多。

禅定是由感覺的方式入定觀,如果心冇定力是浮動不安的,一直在思考,幻想,做夢与計劃,那個浮動的因是你的造作,即你对於控制身心的嘗試,即使當你認為自己並未在做任何事時,你還是傾向於跟隨舊的惡習而行,你甚至未察覺造作仍然繼續在進行,因為你是在随波遂流,所以会感覺不到那個流動,行者真正可能知道自己停止做作的唯一方法,是由其結果來看,心不再浮動不安,我們感覺到的許多浮動与不安,來自於習慣性的貼標籤与分別計较,行者在禅修時得抛開这個習慣才行,不能由想出來的東西入定,而是感覺感受,感覺是有觀察有觸感的覺受,感覺'心变得安定,平静,而不是打妄想,虚妄不實的思維,想像出来的,'心是不能平静的,禅定也不是由这样產生作用的,行者知道心何時行動,因為心是浮動与不安的,但如果心並未在行動,則心会慢下来並逐漸静止,此時行者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如果正念覺知那個过程,便很容易由覺受進入禅那,随著定力的加深,' 心会变得平静安穩,柔軟与清晰,自在,因此,禅定是去感覺止息与止息'心的这一整個过程,令心邁向道的整個过程与經驗,讓五根冷静下来,在燃燒經中,佛陀宣說五根連同意根都在著火,它們都因為貪慾,瞋恚与生老病死等苦而燃燒,行者可以感覺到这把火在竄動与燃燒,火焰閃燃,傷害著接觸到它的人們,當你禅修時,你籍由讓五根冷靜下来而熄滅这些火焰,这不只止息五根本身而己,行者同時也止息五根所对應的五境与五識,感覺过程的每一個面向,當你禅修得力時,你会感到輕安与安穩清晰,如果你焦慮不安,身心就会感覺有如發燒一般,但當你在禅修中逐漸達到寂止時,你会感覺身心的温度也跟著降下來,身体的疼痛情况也是如此,當你平静下来有禅定功夫時,身體疼痛是清涼,寂止与平静,如果五根著火,燃料是怎麼?燃料就是你投入五根當中,你涉入其中,經中談到貪慾的障礙,对五根攀緣,投入同意与涉入,陷入並困在五根意根中時,煩惱就不断地增生,行者永遠冇法入禅定,反之行者厭离時,便会當下切断貪慾的燃料並放下時,五根意根便会自動安静下来。講到这裡,讓我們来看看樂,樂也是一種幻影,因為它像定期的波浪,並無實体,世間的每一件事或目的,都是依它所能够提供的樂来衡量其價值,積聚財富,名聞利養,吃喝玩樂等你為什麼要做目前所做的事呢?完全為了一個樂字,它会令我們上癮,行者必須看清樂的本質,把它當作一種幻影,它是虚幻,樂極生悲,很快变成苦,很快不是你的。沉溺於樂会变成它的奴隸,能够正確的对待它,就是法,抱持正確的態度藉此擊敗它,做到的方法,就'是要觀照樂的虚幻性,樂像波浪一样,它的生起是由於風拂水面。換句話說,當色,香,味進入時,無明就会出來迎接它們,樂的波浪就從觸產生,然後破灭,分解。如果我們能了解这個層面,有時疾病也是樂出来的,例貪吃,吃的時候很樂,但很快病從口入,疾病積累,变成樂的奴隸,这是苦的根源。有百分之八十疾病的根源是吃出來的,每天也要有正念的吃,觀察你的心意,与物的接觸,從你持續不断的練習中,培養有正念的吃。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开悟需要多长时间?|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2)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开悟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问,这要看行者自己能走多快和你看上去有多坚决,但急功近利者不算在内,很多人都是半途而废的多。有些人什么禅法都学,有些不知道觉知是什么,初学者或不懂佛法的人们,要寻找适合自己的禅法是困难的,因为没有正确知见,世间法很普遍。

其实佛法很简单观心为上,如果观察不到心,就观身体,如果连身体都观不到,就先修禅定。因此,初阶者应以禅修为自己每天的功课,日久见功夫,坚持是力量。定力也会持续增长,渐渐能觉知到触和感受,自然也能观到心息,法尘里的垃圾也能净化了。

佛法是用到方法,在平时生活上,智慧能够用得上,那些坚信自己的潜有开悟并追随开悟之路的行者,很少花时间去猜测开悟多久才会发生,七天、七个月、七年或七世或更长久的生生世世。无论需要多久,这里没有其他可替代的道路,只有实践每天坚持下去,法自然而至。如果我们要让这些方法发挥功效,就必须仔细的看随時警觉,心志专一和智慧明灵。让看只是看,听只是听,不要产生受。如果受已经成形的话,就不要让它发展成爱。你必须及时观察你自己,务必抓住重点。

当行者不迷惑,而且有相当程度的定力与慈悲时,我们就已经有心的能力空了自己。烦恼“我”和“我所有”的感觉不断地出现,它的定期现形就称为生。有生就有苦,但有时也会一点生和苦都没有。有些行者也会体验过一晃即过的宁静,一闪而过的涅槃。因此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纵然它只是一闪即逝,它却是真实的寂静,虽然很短暂,但与持久的完全相同法的味道。不同的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预防疾病与烦恼,也不知道怎样摧毁疾病烦恼的苦,所以涅槃就不能持续下去。结果受老病死的轮转,生生不息。

如果每一个人都有智慧了解心并能用对方法,依据佛陀的教理来修法,如此一来,就可以产生四如意足:一是欲如意足,对法有坚固的信心,二是勤如意足,对法精进不退,三是心如意足,对法完全专注,四是观如意足,持续的警觉而无往不利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错误,那将会比滚臼上山还难,但如果正确的态度下手方法稳准,那将会比滚臼下山还容易。必須保持自觉,不要让心趋向错误的见解,迷失在烦恼的事情中。

其实,断苦并不困难,都是我们自身范围之内,解脱精神疾病的关键词,就在于如何防止“我”和“我所有”的生起,从心的疾病获得解脱。佛陀说,精神疾病才是最大的苦,才是真正的疾病。而用方法在触受上断,就没有爱取有生老病死苦了,涅槃就在那。它也不能用文字表达,只是一个体验。

每个人都拥有智慧与开悟的种子,但为何开悟那么困难?是因为喜欢作为欲望的奴隶,不敢运用智慧的人,不应用智慧的固执者,不能运用智慧的人占大多数。而能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的智慧,能改善改变所种下的因。

说说智慧的发展,智慧正常的做事原則是诚实真诚、坚忍、不避艰难、淡泊、节制压抑欲望。智慧不是聪明,而是放下和舍。涅槃是微妙精细的,并且需要许多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达,需要有一颗坚毅忍耐的心才能超越。

 

第二条

老师教导你坐禅也一样,只能激发你正见的种子。努力修习了一段时间后,当你体验到苦的生起,是源于自己的“想”,这是不安不实的虚幻。无论老师如何教导,只有你亲自放下虚幻不实的“想”才行。

苦的成因是自己,正见的深浅也是自己的体证,任由风从八面吹来,实相呼唤的是一颗安住的心,佛陀告诉我们感官的娱乐和欲望是有毒的,而我们却不顾死活的品尝。每天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观察你的烦恼是如何生起的,观察心里的欲望与嗔恨,最难观察的是愚痴。修行就是使心变得更好,舍与放下。

 

 

繁体原文:

第一条

開悟需要多長時間?

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問,这要看行者自已能走多快和你看上去有多堅决,但急功近利者不算在內,很多人都是半途而廢的多,有些怎麼禅法也學,有些不知道覺知是怎麼?初階者或不懂佛法的人們,要尋找適合自已的禅法是困難的,因為冇正确知見,世間法很普遍,其實佛法很簡單觀心為上,如果觀察不到心,就觀身体,如果連身体都觀不到,就先修禅定,因此,初階者應以禅修為自巳每天的功課,日子有功,堅持是力量,定力也会持續增長,漸漸能覺知到觸和感受,自然也能觀到心息,法塵里的垃圾也能净化了,佛法是用到方法,在平時生活上,智慧能夠用得上,那些堅信自已的潛力有開悟並追隨開悟之路的行者,很少花時間去猜測開悟多久才会發生,七天,七個月,七年,或七世,或更長久的生生世世,無論需要多久,这里沒有其他可替代的道路,只有實踐,每天堅持下去,法自然而至。如果我們要讓这些方法發揮功效,就必須仔細的看,随時警覺,心志專一和智慧明靈,讓看只是看,聽只是聽,不要產生受,如果受巳经成形的話,就不要讓它發展成爰。你必須即時觀察你自巳,務必抓住重点,當行者不迷惑,而且有相當程度的定力与慈悲時,我們就巳经有心的能力空了自巳。煩惱我和我所有的感覺不断地出現,它的定期现形就稱為生。有生就有苦,但有時也会一点生和苦都沒有。有些行者也会体驗过一晃即过的寧靜,一閃而过的涅槃,因此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縱然它只是一閃即逝,它郤是真實的寂靜,需然很短暫,但与持久的完全相同,法的味道。不同的只是時間久暫而已。因為我們不知道怎样保護自巳預防疾病与煩惱,也不知道怎样摧毀疾病煩惱的苦,所以涅槃就不能持續下去。結果受老病死的輪轉,生生不息。如果每一個人都有智慧了觧心用方法,依據佛陀的教理来修法,如此一来,就可以產生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对法有堅固的信心,2,勤如意足,对法精進不退,3,心如意足,对法完全專注,4,觀如意足,持續的警覺而無往不利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錯誤,那將会比滾臼上山還難,但如果正確的態度下手,方法穩準,那將会比滚臼下山還容易。還有必須保持自覺,不要讓心趨向錯誤的見解,迷失在煩惱的事情中。其實,断苦並不困難,都是我們自身範圍之内,解脱精神疾病的関鍵,就在於如何防止我和我所有的生起,從心的疾病獲得解脱,佛陀說,精神疾病才是最大的苦,才是真正的疾病。而用方法在觸受上断,就沒有爰取有生老病死苦了,涅槃就在那。它也不能用文字表達,只是個人的体驗。每個人都拥有智慧与開悟的種子,但為何開悟那麼困難?是因為喜歡做為欲望的奴隸,不敢運用智慧的人,不應用智慧的固執者,不能運用智慧的人佔最多数,而能認識自身的缺点,是一個人最高的智慧,能改善改變所種下的因,以下是智慧的發展,智慧正常的做事原則,誠實真誠,堅忍,不避艱難,節制壓抑欲望,淡泊自持的原則,而智慧不是聰明,而是放下和舍。涅槃是微妙精細的,並且須要許多智慧。那不是欲望的力量所能到達,需要有一顆堅毅忍耐的心才能超越。

第二条

老師教導你坐禅也一样,只能激發你正見的种子,努力修習了一段時間,當你体驗到苦的生起,源自於自已的想,不安不實在的虚幻,無論老師如何教導,只有你親自放下想,虚幻不實的,苦的成因是自巳,正見的深淺也是自巳的体証,任由風從八面吹来,實相呼喚的是,有一顆安住的心,佛陀告訴我們感官之.娱欲望是有毒的,而我們郤不顧死活的品嘗,每天最應該做的事,觀察你的煩惱,它是如何生起的,觀察自已.心裡的欲望与嗔恨,但是很難觀察愚痴,修行就是使'心变得更好,舍与放下。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修行的心态与观念|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3)

简体版(编辑:萱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佛法中的苦、集、灭、道、缘起、四念处的道理,都有其理论基础,当我们在打坐内观时,即集中心力在思考的时候,待能观的作用凝集了,我们即可依着所理解的理去观,去思考分析,当你有体验的时候会更顺畅地领悟其道理。倘若这时我们观察妄念,也可以从妄念的流动中明白更多的佛法或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正见。因此,理要通过实际的修行才能深入。

我们要真正地领悟佛法,不要只在打坐时实践,平时也要观察你的行为和心。然后还要不断的熏习,法的力量才会越大而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依法而行。当佛法成为我们思想的主流,我们在观念上就会有很大的改变,习性也会减少,生活也会随着调整,我们的行为,也会很自然的与佛法相应。

修行,就是要修我们的心,调心工夫做得好,修养也会跟着提升,这些都在生活中自然的流露出来。我们的工夫到那里,是可以从我们的行为反映出来的。有时候我们的正念会被烦恼覆盖,会与貪嗔痴心所相应。有时会争执的心喜欢撑场面,只有两分工夫却要表现七八分,但都是假的。例如:一些用空油桶撑起来的房子,很快就会倒塌了。人也一样,虚假的东西撑不了多久,別人稍微震你一下,你就倒了。你认为自己很有修养,但是別人说两句,你的空油桶很快就跑出来了。因此,修行工夫是不能用撑的。不过,有时是因为对自己不了解,以为自己到达什么境界了。这种情況在佛法里称为增上慢,属于一种慢心。

有些人打坐不久,觉得好像有点动静了,就以为自己悟了,应该是初禅了,这种经验多了几次之后,他就想已经四次了,应该是四禅了。也有人以为自己证到什么果位了,他们在不知的情況下误以为是,然后到处宣扬自己的境界怎样怎样了。为什么四处向別人说呢?因为想要表达自己的境界比別人高。坦白说,能够讲得出来都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倘若我们真正能够用到很深的工夫,別人问到时,我们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清楚的传达那个境界,法是不可说,它只是个人的体验。其实打坐中出现的状况,知道它只是一个过程,最好放下,如果喜欢讲,讲多了会越来越执着,喜欢那种境界,那会偏离向道,你不会再进步。令一方面你会继续加强它,而你在加強它的时候,会原地踏步,跑来跑去还是在原地。其实你在和别人说的時时候,即不断地与慢心、贪心相应,你越讲执着就越深,境界也容易出来。因为你已变成习惯了,在弄虚作假了。

另一种,你一打坐要气动,它就可以动得很开心。但是,你这样动来动去又怎样呢?我们是在禅修、静坐,静得下来不是在动坐啊。如果你的体内有气在动,最后还是要让它静下来的,气顺了以后,就会静下来,气不顺才会动。身体调得好,色身会转化,气会顺,这时气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打坐不需要用到气,因为不是在练气功啊,而气脉是不会断的,因此內观禅是观感受,不是气脉。因气脉死了才会断,观气脉是观不完的。

第二条

当你对佛法有了比较深入的领悟,就能将所学,所思维的东西整理出来。因为你在深入思维的时候,很多不通达的理论,慢慢会理解,许多连贯不起来的理论,会慢慢地贯通,即所谓融会贯通。

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当能观的作用比较敏锐时,你可以从理解中去领悟一些深细的道理。有很多沒有真实体验的人,书看了之后,但对修行作用不大,沒有什么力量。但有修证的圣者阿罗汉所体验而写出来的文章,会很有深度让人得到大助益,这是真修实证的体验,真实不虚,你会发现他们的教导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它就有一股力量。这是因为这些著作,都是古圣贤在修行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而领悟的法宝。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修行的心態与觀念

我們在打坐中觀的時候,即是集中心力在思考的時候。佛法中的苦,集,灭,道緣起,四念處的道理,都有它們一定的理路。待能觀的作用凝集了,我們即可依著所理解的理去觀,去思考分析,當你有体驗的時候会更順地领悟其道理。倘若这時我們觀察妄念,也可以從妄念的流動中,明白更多的佛法或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正見。因此,理要通过實際的修行才能深入。我們要真正地領悟佛法,不只在行動上要"實踐,平時也要觀察你的行為和心。然後還要不断的薰習,法的力量才会愈大而起作用,在日常生活上,才能依法而行。當佛法成為我們思想的主流,我們在觀念上就會有很大的改變,習性也会减少,生活也会随著調整。我們的行為,也会很自然的与佛法相應。修行,就是要修我們的心,調心工夫做得好,修養也会跟著提升,这些都在生活中自然的流露出來。我們的工夫到那里,是可以從我們的行為反映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的正念会被煩惱覆蓋,会与貪嗔痴心所相應,有時会爭執的心,喜歡撑場面,虚假只有兩分工夫,郤要表現七八分,但都是假的,例一些用空油桶撐起來的房子,很快就會倒塌了。人也一样,虚假的東西撐不了多久,別人稍微震你一下,你就倒了。你認為自己很有修養,但是別人說兩句,你的空油桶很快就跑出来了。因此,修行工夫是不能用撐的。不过,有時是因為对自巳不了解,巳為自巳到達什麼境界了。这種情況在佛法裡稱為增上慢,属於一種慢心。有些人打坐不久,覺得好像有点動静了,就以為自己悟了,應該是初禅了,这種經驗多了幾次之後,他就想巳经四次了,應該是皿禅了。也有人以為自巳證到什麼果位了,他們在不知的情況下,误以為是,然後到處宣揚自巳的境界怎样怎样了。為什麼四處向別人說呢?因為想要表達自巳的境界比別人高。坦白說,能夠講得出來都是一些膚淺的東西。倘若我們真正能夠用到很深的工夫,別人問到時,我們是很難用語言文字清楚的傳達那個境界,法是不可說,它只是個人的体驗。其實打坐中出現的狀況,知道它只是一個过程,最好放下,如果喜歡講,講多了会愈來愈執著,喜歡那種境界,那会偏离向道,你不会再進步。令一方面你会繼續加强它,而你在加強它的時候,会原地蹅步,跑来跑去還是在原地。其實你在和别人說的時候,即不断地与慢心,貪心相應,你愈講,執著就愈深,境界也容易出来,因為你已变成習慣了,在弄虚作假了。令一種,你一打坐要氣動,它就可以動得很開心,但是,你这样動來動去又怎样呢?我們是在禅修,静坐,静得下來,不是在動坐啊,如果你的体內有氣在動,最後還是要讓它静下来的,氣順了以後,就會静下來,氣不順才会動,身體調得好,色身会轉化,氣会順,这時氣就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打坐不需要用到氣,因為不是在練氣功啊,而氣脈是不会断的,因此內觀禅是觀感受,不是氣脈。因氣脈死了才会断,觀氣脈是觀不完的。

第二条

當你对佛法有了比較深入的領悟,就能將所學,所思維的東西整理出來。因為你在深入思維的時候,很多不通達的理論,慢慢会理解,許多連貫不起來的理論,会慢慢地貫通,即所謂融会貫通。在修習止觀的过程中,當能觀的作用比較敏銳時,你可以從理解中去領悟一些深細的道理。有很多沒有真實体驗的人,書看了之後,但对修行作用不大,沒有什麼力量。但有修証的聖者阿罗漢所体驗而寫出來的文章,会很有深度讓人得到大助益,这是真修實証的体驗,真實不虚,你会發現他們的教導能應用在生常生活上,它就有一股力量。这是因為这些著作,都是古聖賢在修行的过程中,親身体驗,領悟的法宝啊。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佛法的宝藏:不执着,包括一切佛法|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4)

简体版(编辑:欣校对:奕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诸行无常,是宇宙中不变的事实。

寿命的长度,随时间日减。我们不想老,但日渐衰老,有时突然间疾病袭来,因为自己的四大渐渐解体,所以一天天的老化,迈向老、病、死。日子和时间一天天的减少,只有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刻才是你最应该珍惜的,不是安排明天。一定有死神和业报随时来找你,因此,不要借口说因为我坐禅,就产生“业”令我受苦和难受。一切都由因果业力带动,业力在前,没有人能逃避,色身何用?它只是个臭皮囊,是病痛纠缠败坏的地方。

众生让自己的贪欲无限增长,看不清人生无常,寿命无常,不要为这种不能改变的事实烦恼。也没有一种地方可以逃离,心创造各种妄念,来去无踪,意念多虚妄,智者减少意识的干扰,从而解脱了诸魔的束缚。明白自己的心如何运作,排除不必要的事,把时间用来修行,专心做应做的事,是为最吉祥,能勤修道用,才是真佛子。

任何法门都不可执着,这是佛法的核心宝藏,执着是表示产生自我意识为“我”,是指执着一个不存在的自我意识,“我所有”是指执着与自我有关的现象。因此,既不执着“我”,也不要执着“我所有”,当你在禅坐里面,至高无上的佛法和涅槃都不可以执着。不执着“我”或“我所有”,这就是佛法的核心宝藏、也是佛陀所强调的。能够实践这句话,就等于实践了一切法,因此,你不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

佛陀曾经做过比喻,他所证悟的东西,就像林中的树叶那么多,但他拿出来教导他人的,却只像一手掌的树叶那么少。所谓的一手掌,就是指不执着任何东西为我和我所有的原则,就等于获得了一切佛法的好处。

 

第二条

有些念轻轻放下,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有些人慢慢遗忘,未必不是一种轻松,有些痛渐渐淡忘,未必不是一种睿智,身安不如心安,路宽不如心宽,一无所有的时候,守着自己的心便可安然。佛说,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宿因所构,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放下越多,收获越多。

有很多人不重视修心的重要性,实际上,没有一次起心动念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不要小看一念的力量,一念虽小,但产生的能量势不可挡。世界看起来复杂异常,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说我们生活就在一念之间,一念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畜生,就看自己如何转念,所以,自己时时要洞察心念的起伏,如同洞察呼吸一样,通过正念的转化,来改善心灵的取相和念头、内心的状况。在觉知觉察当中,就能改善自己生活的境遇。因此,坐禅能令你智慧增长,转识成智在当下,心是自己所造,而非他人可以替我代劳。努力朝向正道,未达彼岸绝不回头,能见法者最安详,智慧守护微妙心,斩断世间苦因缘,智慧与心魔决战,战胜自己比什么都强,应时时观照,不令放逸。

第三条

坐姿。

禅修的行者,身体要保持正直,这样身体的皮肤和肌肉才不会扭曲、压廹,气才能顺畅地流动。下颚微缩,舌顶上颚,闭眼,接着,不要让身体因为内心挂碍某些人、事、物而有紧绷的现象,放下万缘。为何要执取对无益的事物?不在禅坐中。

你要知道自己在坐禅,为何坐禅?目标和心态要正确,不要浪费时间在放逸、放弃、逃避上,一无所得,是你想要的吗?还是智慧增长、迈向道,都是自己的选择,修行要认真、如实,骗自己最傻。

知道抑制恶的确很难,但是别让贪、嗔使自己陷入长久痛苦中,无火能大于贪欲的烈火,无执着能大于嗔的执着,无罗网能大于痴的罗网,无河流能大于渴爱洪流。看清他人的过失很容易,但看清自己的过失却很难。宣扬别人的不是,匿藏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的过失而心生忿怒,这只会增长烦恼,修行之路离他很遥远。凡夫障于爱染,佛法之门无碍障。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佛法的宝藏,不執著包括一切佛法

諸行無常,是宇宙中不变的事實

壽命的長度,随時間日減,我們不想老,但日漸衰老,有時疾病來時突然間病了,因為自己的四大,漸漸解体即是一天天的老化,邁向老病死,日子和時間一天天的在減少,只有當下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你最應該珍惜的,不是安排明天,你就一定有,死神和業報随時來找你,因此,没有直口說因為我坐禅,就產生業令我受苦和難受,一切都由因果業力带動,業力在前,没有人能逃避,色身何用?它只是個臭皮囊,是病痛糾纏敗壞的地方。衆生讓自己的貪欲無限增長,看不清人生無常,壽命無常,不要為这種不能改變的事實煩惱。也沒有一種地方可以逃离,心創造各種妄念,来去無蹤,意念多虚妄,智者减少意識的干擾,而解脫了諸魔的束縛。明白自己的心如何運作,排除不必要的事,把時間用來修行,專心做應做的事,是為最吉祥,能勤修道用,才是真佛子。任何法門都不可執著,这是佛法的心藏,執著是表示產生自我意識為我是指執著一個不存在的自我意識',為我所有是指執著与自我有関的現象,因此,既不執著我,也不要執著我所有,當你在禅坐里面,至高無上的佛法和涅槃,都不可以執著。我或我所有,这就是佛法的心臟、也是佛陀所强調的。能夠實踐这句話,就等於實踐了一切法,因此,你不需要學習太多的東西,佛陀曾經做过比方,他所證悟的東西,就像林中的树葉那麼多,但他拿出来教導他人的,郤只像一手掌的树葉那麼少,他所謂的一手掌,就是指不執著任何東西為我和我所有的原則,就等於獲得了一切佛法的好處。

第二条

有些念輕輕放下,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有些人慢慢遺忘,未必不是一种輕鬆,有些痛漸漸淡忘,未必不是一种睿智,身安不如心安,路寬,不如心寬,一无所有的時候,守着自己的心便可安然,佛說,眾生无我,苦樂随緣,宿因所构,緣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放下越多,收获更多,有很多人不重視修心的重要性,實际上,沒有一次起心动念不对我們的生活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不要小看一念的'力量,一念虽小,但产生的能量勢不可挡,世界看起來复杂异常,其實也很簡單,可以說我們生活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畜生,就看自己如何轉念,所以,自己時時要洞察心念的起伏,如同洞察呼吸一样,通过正念的轉化,來改善心靈的取相和念頭,内心的狀況,在覺知覺察當中,就能改善自己生活的境遇,因此,坐禅能令你智慧增長,轉識成智在當下, 心是自己所造,而非他人可以替我代勞,努力朝向正道,未達彼岸绝不回頭,能見法者最安詳,智慧守護微妙心,斬断世間苦因緣,智慧与心魔决戰,戰勝自己比怎麼都強,應時時觀照,不令放逸。

第三条

坐姿,禅修的行者,身体要保持正直,这样身體的皮膚和肌肉才不会扭曲,压廹,氣才能順暢的流動,下顎微縮,舌頂上顎,閉眼,接著,不要讓身体因為內心掛碍某些人,事,物而有緊綳的現象,放下萬緣,為何要執取对妳無益的事物?,不在禅坐中,你要知道自己在坐禅,為何坐禅,目標和心態要正確,不要浪費時間在放逸,放棄,逃避上,如果一無所得,是你想要的嗎,還是智慧增長,邁向道,都是自己的選擇,修行要認真,如實,騙自己最傻,知道抑制惡的確很難,但是別讓貪嗔使自己陷入長久痛苦中,無火能大於貪欲的烈火,無執著能大於嗔的執著,無羅網能大於痴的羅網,無河流能大於渴爰洪流,看清他人的过失很容易,但看清自己的过失郤很難,宣揚別人的不是,匿藏自己的过失,看見別人的过失而心生忿怒,这只会增長煩惱,修行之路离他很遙遠。凡夫障於爱染,佛法之門無礙障。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观呼吸,观感受|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5)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观呼吸,观感受

从吸气开始,你会注意到气息接触到鼻端或上嘴唇,热切、敏锐地念住于气息的触。警觉地维持念住,强烈地、稳实地和快速地呼吸。强、猛、快的呼吸能挡开外在的声音,有助于控制这个心,迅速地去除盖障,快速地建立专注,以及使禅修者能应付稍后可能生起的苦受。强、猛、快的呼吸会让入出息接触鼻孔末端,上嘴唇或身体那个范围的某个其他部位的摩擦力增加。

保持念住于呼吸的触。当呼吸接触鼻端或上嘴唇时你会觉知着它。保持念住于那个触的觉知,不要漏掉对任何一个气息接触的觉知,保持觉知着每一个气息的接触。

念住应该是严密的,不应该松散的。意思是应该要用精进力,禅修者应该要热切而积极。重点是,不要觉知气息本身,不要跟随气息进出身体,不要数它的进和出,不要在心中标记气息接触的位置是在鼻端或是上嘴唇。只是觉知在气息接触的感受上,只保持念住于触受上。

 

专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气,就好像用注射筒把水抽进来一般。急速地呼出,鼻息出。充分而用力地吸进气息有助于快速地建立专注。它帮助了感受的生起,它对于即将到来的和苦受的奋战,提供了力量。因为大部分的人呼气,鼻出息比较强而缺氧,因此更加注意在吸气鼻息入上,多加力度以达到入出息间的平衡,而能够持续地呼吸,是需要的。

当呼吸是平衡的,接触感便会持续。当呼吸平衡了,行者就可以达到平稳流畅的,不费力的容易呼吸,自发性,自然有节奏的呼吸阶段。呼吸时不要去摇动头和身体,这样会很快地得到专注,但如果摇头和摇动身体,你的专注力会跑去专注头和身体,专注力便会离开鼻与呼吸了。

在强、猛、快呼吸的初始阶段,疲惫可能就开始出现,但是禅修者不应该停止或减低呼吸的强度和速度,师尊说,疲惫时也不要停。疲累可能是由于吸气的力度不足或者过度的呼气,鼻息出。矫正的方式就是增加吸气的强度。当吸气与呼气的强度达到一个高层次的平衡时,疲惫就会消失。接着行者将会摆脱困难呼吸的区域,进到一个平稳精准不费力而有定力,有节奏的呼吸会变成自动波,注意力就能够完全地集中在呼吸接触的念住上。

有三个层次的呼吸,高非常强猛快的呼吸,中强猛快,和低弱柔慢或者平常的呼吸,要看个人自己的体质,因为人不是机器,行者有时也会疲乏和衰退。因此早一点达到高层次呼吸是需要的。那么稍后节奏降低时,行者就能到达平衡的,中层次的呼吸,并且能够维持它,而持续的呼吸着。

不要预设呼吸的时间长短,念住于呼吸上,苦受会在身内生起。这些苦受可能的呈现是疼痛、抽筋、酸麻胀痒、热冷或者其他感受。持续呼吸,直到生起足够的感受,可作为下阶段的所缘,这才停止强烈的呼吸。

这里,感受便是决定呼吸时段长短的闹钟。如果共修可预设呼吸时间,45分或一小时是标准的时间,之后接着持续进行第二阶段。当停止强烈呼吸的时间快到时,应该再做五十或一百次的呼吸,此时行者要尽可能地用上所有力气呼吸。同时要毫不放松地念住于气息的接触,然后应该在入息时突然地将呼吸停止,全神贯注地向内观照着整个身体。

呼吸应该要完全地和突然地停止在吸气上。身体应该静止不动,全神贯注,严密地观照整个身体,疼痛、抽筋、麻痹冷热痒的感受会在身体内生起。念住于最明显感和感受上,观察最强烈的所缘,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肚脐或丹田,气脉,太阳神经丛或者任何其他部位。最明显的感受会引起行者的注意是自然不过的事,要是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没有显著感受的部位上去,会使行者失去对于当下的掌握。是强、是弱只是知道它是强或是弱的事实。只是知,如是的无论生起什么,如实知道它生起的,纯粹地只是了知,要念住的只是这个所缘。不要让“我”或“我的”这些念头介入,包括这个身体任何一个部位,不要去思考这是身和心,不要去思维任何加东西的所有这些想法,入想都是概念上的,并不是内观的修习。

宣隆禅法是直接,立即地触及真实相。当痛生起时,立刻地掌握住这个痛的事实。

 

第二条:

在修习禅坐中,如果行者想好念头就让它通过,坏念头就止住它们。看看那是谁正在想好念头或坏念头,好念头和坏念头将会自己消失,因为它们都在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下。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

有什么事物说过它们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呢?它们不曾说啊,所以可别那样子归罪它们,专注到底是什么在指使它们,因为那就是过错之所在啊。每天在生活上,无论自己的心集中在哪里,都只是给它过。如是知道,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着它们,你就是错,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这念头是不善意向的,要确定你并没有与它们行动一致,如是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法就在那,只是知。

烦恼没来找你,别去自找烦恼,当下就自在了,一切现成。终止错误、戒掉脾气、锻炼身心不纠缠,才能对抗世事的万难。

 

第三条:

当你观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不需要太用意于呼吸,否则必定会引起鼻子、面额及头部的紧绷,鼻子会变得呼吸困难,而头部会变得沉重,过度精进会引起心的掉举不安,反之,则会引起心的懈怠。新同修一定要注意:首先集中专注,把心安静下来,一下一下的在鼻子的触感上知道,要注意,不用急促。刚开始,要稳定在觉知上是重点所在,如果你没在觉知,便会跟了念头跑。初学者,心是非常散乱和没定力,要知道重点,和方法要正确,不要急于进步,因为法是自然的,这是多数禅修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而不进步。要知,清清楚楚的觉知到每一下。

死亡像一片掉落的枯叶,当死神来到自己身旁,伫立于死门之前才发现,生前没为后世存资粮。你应当为自己建立皈依处,努力练习勤修成为智者,清除尘与解脱烦恼之后,你的心将会听到,由彼岸传来的声浪,刹那又刹那,一分又一分。智者有次第的清除自己的污垢,不再有苦生苦灭的痛苦循环轮转,懈怠和放逸是修行者之污垢

 

 

 

繁体版:

 

第一条:

觀呼吸,觀感受

 

從吸氣開始,你会注意到氣息接觸到鼻端或上嘴唇,熱切,敏銳地念住於氣息的觸。警覺地維持念住,强烈地,穩實地和快速地呼吸。强,猛,快的呼吸能擋開外在的声音,有助於控制这個心,迅速地去除蓋障,快速地建立專注,以及使禅修者能應付稍後可能生起的苦受。强,猛,快的呼吸会讓入出息接觸鼻孔末端,上嘴唇或身體那個範圍的某個其他部位的摩擦力增加。保持念住於呼吸的觸。當呼吸接觸鼻端或上嘴唇時你会覺知著它。保持念住於那個觸的覺知。不要漏掉对任何一個氣息接觸的覺知。保持覺知著每一個氣息的接觸。念住應該是嚴密的,不應該鬆散的。意思是應該要用精進力,禅修者應該要熱切而積極。重點,不要覺知氣息本身,不要跟隨氣息進出身體,不要數它的進和出,不要在心中標記氣息接觸的位置是在鼻端或是上嘴唇。只是覺知在氣息接觸的感受上。只保持念住於觸受上。

 

專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氣,就好像用注射筒把水抽進来一般。急速地呼出,鼻息出。充分而用力地吸進氣息有助於快速地建立專注。它幫助了感受的生起,它对於即將到来的和苦受的奮戰',提供了力量。因為大部分的人呼氣,鼻出息比較強而缺氧,因此更加注意在吸氣鼻息入上,多加力度以達到入出息間的平衡,而能夠持續地呼吸,是需要的。當呼吸是平衡的,接觸感便会持續。當呼吸平衡了,行者就可以達到平穩流暢的,不費力的容易呼吸,自發性,自然有節奏的呼吸階段。呼吸時不要去搖動頭和身體。这样会很快地得到專注,但如果摇頭和摇動身体,你的專注力会跑去專注頭和身体,專注力便会离開鼻与呼吸了。在强,猛,快呼吸的初始階段,疲憊可能就開始出現,但是禅修者不應該停止或减低呼吸的强度和速度,師尊說,疲憊時也不要停。疲累可能是由於吸氣的力度不足或者过度的呼氣,鼻息出。矯正的方式就是增加吸氣的強度。當吸氣与呼氣的強度達到一個高層次的平衡時,疲憊就会消失。接著行者將会擺脫困難呼吸的區域,進到一個平穩精準不費力而有定力,有節奏的呼吸会变成自動波,注意力就能夠完全地集中在呼吸接觸的念住上。有三個層次的呼吸,高非常強猛快的呼吸,中強猛快,和低弱柔慢或'者平常的呼吸,要看個人自己的体質,因為人不是机器,行者有時也会疲乏和衰退。因此早一点達到高層次呼吸是需要的。那麼稍後節奏降低時,行者就能到達平衡的,中層次的呼吸,並且能夠維持它,而持續的呼吸著。不要預設呼吸的時間長短,念住於呼吸上,苦受会在身內生起。这些苦受可能的呈現是疼痛,抽筋,痠麻脹癢熱冷或者其他感受。持續呼吸,直到生起]足夠的感受,可作為下階段的所缘,这才停止强烈的呼吸。这裡,感受便是決定呼吸時段長短的閙鐘。如果共修可預設呼吸時間,45分或一小時是標準的時間,之後接著持續進行第二階段,當停止强烈呼吸的時間快到時,應該再做五十或一百次的呼吸,此時行者要儘可能地用上所有力氣呼吸,同時,要毫不放鬆地念住於氣息的接觸。然後應該在入息時突然地將呼吸停止,全神貫注地向內觀照著整個身體。

呼吸應該要完全地和突然地停止在吸氣上。身體應該'靜止不動,全神貫注,嚴密地觀照整個身體,疼痛,抽筋,麻痺冷热癢的感受会在身體內生起。念住於最明顯感和感受上,觀察最强烈的所缘,不要將注意力轉移到肚臍或丹田,氣脈,太陽神经叢或者任何其他部位。最明顯的感受会引起行者的注意是自然不过的事,要是將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沒有顯著感受的部位上去,会使行者失去对於當下的掌握。是強.是弱只是知道它是强或是弱的事實,只是知,如是的無論生起怎麼,如實知道它生起的,纯粹地只是了知,要念住的只是这個所緣。不要讓我或我的这些念頭介入。包括这個身体任何一個部位,不要去思考这是身和心,不要去思維任何加東西的所有这些想法,入想都是概念上的,並不是內觀的修習,宣隆禅法是直接,立即地觸及真實相。當痛生起時,立刻地掌握住这個痛的事實。

 

第二条:

在修習禅坐中,如果行者想好念頭就讓它通過,壞念頭就止住它們,看看那是誰正在想好念頭或壞念頭,好念頭和壞念頭將会自已消失,因為它們都在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下,如果这顆心要想,讓它想,但別被它的念頭騙了,抓了,有怎麼事物說过它們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呢?它們不曾說啊,所以可别那样子歸罪它們,專注到底是怎麼在指稱它們,因為那就是过錯之所在啊,每天在生活上,無論自巳的心集中在那裡,都只是給它过,如是知道,縱使你的見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黏著它們,你就是錯,只要看住它,但是,如果这念頭是不善意向的,要确定你並沒有与它們行動一致,如是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法就在那,只是知,煩惱沒來找你,別去自找煩惱,當下就自在了,一切現成,终止錯誤,戒掉脾氣,鍛鍊身心不糾纏,才能对抗世事的萬難。

第三条:

當你觀呼吸,保持自然的呼吸,不需要太用意于呼吸,否則必定会引起鼻子,面額及頭部的緊绷,鼻子会变得呼吸困難,而頭部会变得沉重,过度精進会引起心的掉舉不安,反之,則会引起心的懈怠,新同修一定要注意,首先集中專注,把心安靜下來,一下一下的在鼻子的觸感上知道,要注意,不用急促,剛開始,重点,要穩定在覺知上是重点所在,如果你冇在覺知,便会跟了念頭跑,初學者,心是非常散乱和冇定力,要知道重点,和方法要正確,不要急於進步,因為法是自然的,这是多數禅修者經常犯的一個錯誤,而不進步,要知,清清楚楚的覺知到每一下,死亡像一片掉落的枯葉,當死神來到自已身旁,佇立於死門之前才發現,生前沒為後世存資糧,你應當為自己建立皈依處,努力練習勤修成為智者,清除塵圬与解脱煩惱之後,你的心將会聽到,由彼岸傳來的声浪,杀那又杀那,一分又一分,智者有次第的清除自已的污垢,不再有苦生苦灰的痛苦循環輪轉,懈怠是美的污圬,放逸是修行者之圬。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超越感受,因中灭因 |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6)

简体版(编辑/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超越感受,因中灭因

当禅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关念头地观照着感受,对身受不再生起其它心理反应。比如贪,乐受生贪,为贪随眠所使;比如瞋,苦受生嗔,为嗔随眠所使;比如痴,于二受不如实知,不苦不乐受生,潜伏之痴,为痴随眠所使。

感受啪一声断了或者完全地熄灭了,禅修者的心变得清净、涤净、稳定而有用,生起慈悲喜舍心,这种心不仅仅字句的覆诵,这是没有贪爱和自我认同我执的。以这种清净,涤净,稳定和有用的心,行者于心识“观照心识”,心念处,安住于心,随观心识,于心观心而住。

心有贪时,行者了知心有贪,心无贪时,他了知心无贪,心有嗔时,他了知心有嗔,心无嗔时,他了知心无嗔,他知道,当贪和瞋已生起时对它们保持念住,那么它们就不会成了因,进一步对缘起贪与嗔而续转轮回之轮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当他接触到一个会引起贪或嗔的所缘时,保持严密地念住于它,那么贪或瞋就无法生起,这则是在因中灭因。有了这个因中灭因的念住力,行者便是圆满地修习着经典上所教示的:看,应当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感知就只是感知,想就只是想。而行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透过对苦受精进地念住,他已经净化了自己的心并且令心稳定而有用。

对于一般直观力还很迟钝的行者,如果刚开始的念住练习就要试着修习看就只是看的话,是极为困难的。这是因为心识是个细微的观照所缘,而一个散乱不堪的心与没有定力的心,是一个尚未清净、羸弱、未调伏的心是还没辨法掌握它的。但是,当禅修者的心经由念住于苦受而强化了,他就能掌握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想就只是想。而念住修习中如果妄念生起了,心应该跟随其后去注意它们。

理论上,去跟上每一个念头,念住地掌握住它应该是可能的,然而,实际修习中,要散乱的心去念住于让它分心的所缘上是极其困难的。假使心已经强而有力地专注,就一点也不会从原先所选定的禅修所缘上跑掉。再者,注意在妄念上,禅修者时常是失念而散乱的,相信自己正念住于妄念上,而事实却是他已经被妄念拖着走了。因此,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更加热诚地,专注地念住于这个禅修的初始所缘,触或感受。

关于观照法、心的元素,法念处侧重于观照心所,所有心所亦包含在法处、法界里,法念处是安住于法,随观诸法,于法观法而住。接下来要提到五盖,七觉支就都是属于一些心所,这些是比心识更为微细的。观照心的元素法念处可以说是,因为对于感受的精进念住,所生起的一种修习,精进念住于感受时,五盖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可能会生起。

当感受耗尽了或止息了,七觉支七菩提分,就可能出现。当它们生起时和灭去时,禅修者必须念住于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如果嗔恚盖生起,行者不要用一个心里的标记去标记这是嗔恚,行者只要去对嗔恚的事实警觉地保持觉知。如果舍觉支生起了,行者就警觉地保持觉知着舍觉支的事实。禅修者将能完好地完成他的任务,这也是因为他从念住于感受的修习中已经发展出一个强而有力的专注以及一个清明稳定的心。

事实上四念处中的身、受、心和法,它们彼此并不是各自独立生起的。它们是联合在一起生起的。当禅修者正念住于接触之明觉时,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这四个念处都包含在其中,念住于其中一个,禅修者也是念住于其他三个了。当感受最突出偏重,它就叫受念处,当偏重在心识,它就叫心念处。当四念处的修持完全了,圆满了,行者便完全地发展了七觉支。当七觉支完全圆满地发展了,禅修者就达到了觉悟。

然而,这是个未来的成果,在此,宣隆内观禅修法的概略简介中,不需考虑到对它作进一步的说明。如果一粒芒果种子种下了,一棵芒果树将会萌芽,修习者应该全心全意地把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芒果种子好好种下,果就会照顾好它自己,结果自然成,修行也就这样,种怎么样的因,就结怎么样的果。只要有努力过,是不会白费的。

 

第二条

每当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再生,有一个新的开始。如果自己愤怒生气,就生在地狱中,愤怒令你的心变得愚痴,你的心就投生在畜生道一阵子了,这就是恶业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心情和心的取向,现在的心又创造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

因此,如果你总是看别人不顺眼,而令自己心的一刻,投向了畜生道,而令自己有兽性的愤怒,你是不值得的,你要留意观察你在禅坐中,心的取向和状态,你为何总是如此想象,总离不开观察别人的心意,不是自己呢,别人与你何干?

譬如拔除茅草,握不紧会割伤手,做应该做的事,守戒必须贯彻到底,远离各种恶意与不善行为,不沾染世间的尘垢,修行散漫放逸,不能消除众恶,清净行有污缺,得不到福德与利益,自己心行不正,却去毁谤他人,将受恶业捆绑,自己投入火坑,做不该做的事,必然回到自身,学习正法舍非法,清净身口意,这才可称为正习。

 

 

繁体原文:

第一条

超越感受,因中灭因

當禅修者完全地安住於感受,不再对感受生起任何相関念頭地觀照著感受,对身受不再生起其它心理反應,貪,樂受生貪,為貪随眠所使,瞋,苦受生嗔,為嗔随眠所使,痴,於二受不如實知,不苦不樂受生,潛伏之痴,為痴随眠所使,感受啪一声断了或者完全地熄滅了,禅修者的心变得清净,滌净,穩定而有用,生起慈悲喜捨心,这種心不僅僅字句的覆誦,这是沒有貪愛和自我認同我執的。以这種清净,滌净,穩定和有用的心,行者於心識'觀照心識',心念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於心觀心而住。心有貪時,行者了知心有貪,心無貪時,他了知心無貪,心有嗔時,他了知心有嗔,心無嗔時,他了知心無嗔,他知道,當貪和瞋已生起時对它們保持念住,那麼它們就不会成了因,進一步对缘起貪与嗔而續轉輪㢠之輪了,这是在果中灭去了因的力量。當他接觸到一個会引起貪或嗔的所缘時,保持嚴密地念住於它,那麼貪或瞋就無法生起,这則是在因中灭因。有了这個因中灭因的念住力,行者便是圓滿地修習著經典上所教示的,看,應當就只是看,聽就只是聽,感知就只是感知,想就只是想。而行者之所以能夠做到这样,是因為透过对苦受精進地念住,他已经净化了自己的心並且令心穩定而有用。对於一般直觀力還很遲鈍的行者,如果刚開始的念住練習就要试著修習看就只是看的話,是極為困難的。这是因為心識'是個細微的觀照所緣,而一個散乱不堪的心与冇定力的心,是一個尚未清净,羸弱,未調伏的心是還没辨法掌握它的。但是,當禅修者的心經由念住於苦受而强化了,他就能掌握看就只是看,聽就只是聽,想就只是想。而念住修習中如果妄念生起了,心應該跟随其後去注意它們。理論上,去跟上每一個念頭,念住地掌握住它應該是可能的,然而,實際修習中',要散乱的心去念住於讓它分心的所緣上是極其困難的。假使心已經強而有力地專注,就一点也不会從原先所選定的禅修所缘上跑掉。再者,注意在妄念上,禅修者時常是失念而散乱的,相信自己正念住於妄念上,而事實郤是他已經被妄念拖著走了。因此,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更加熱诚地,專注地念住於这個禅修的初始所緣,觸或感受。

関於觀照法,心的元素,法念處側重於觀照心所,所有心所亦包含在法處,法界裡,法念處,安住於法,随觀諸法,於法觀法而住。接下来要提到五蓋,七覺支就都是属於一些心所,这些是比心識更為微細的。觀照心的元素法念處可以說是,因為对於感受的精進念住,所生起的一種修習,精進念住於感受時,五蓋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可能会生起。當感受耗盡了或止息了,七覺支七菩提分,就可能出現。當它們生起時和灭去時,禅修者必須念住於这些'心的元素心所。如果嗔恚蓋生起,行者不要用一個心里的標記去標記这是嗔恚,行者只要去对嗔恚的事實警覺地保持覺知。如果捨覺支生起了,行者就警覺地保持覺知著捨覺支的事實。禅修者將能完好地完成他的任務,这也是因為他從念住於感受的修習中已經發展出一個强而有力的專注以及一個清明稳定的心。事實上四念處,身,受,心,和法,它們彼此並不是各自獨立生起的。它們是聯合在一起生起的。當禅修者正念住於接觸之明覺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这四個念處都包含在其中,念住於其中一個,禅修者也是念住於其他三個了。當感受最突出偏重,它就叫受念處,當偏重在心識,它就叫心念處。當四念處的修持完全了,圓滿了,行者便完全地發展了七覺支。當七覺支完全圓滿地發展了,禅修者就達到了覺悟。然而,这是個未来的成果,在此,宣隆內觀禅修法的概略簡介中,不需考慮到对它作進一步的說明。如果一粒芒果種子種下了,一棵芒果树將会萌芽,修習者應該全心全意地把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芒果種子好好種下,果就会照顧好它自己,結果自然成,修行也就这样,種怎麼样的因,就結怎麼样的果。只要有努力过,是不会白費的。

 

第二条

每當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再生,新的開始,如果自己

憤怒生氣,就生在地獄中,憤怒令你的心变得愚痴,你的心就投生在畜生道一陣子了,这就是惡業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現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心情和心的取向,現在的心又創造缘起,決定了將來心的狀况,因此,如果你總是看別人不順眼,而令自己心的一刻,投向了畜生道,而令自已有獸性的憤怒,妳是不值得的,你要留意觀察你在禅坐中,心的取向和狀態,你為何總是如此想象,總離不開觀察别人的心意,不是自巳呢,别人与你何干?譬如拔除茅草,握不緊会割傷手,做應該做的事,守戒必須貫徹到底,遠離各種惡意与不善行為,不沾染世間的塵垢,修行散漫放逸,不能消除衆惡,清净行有污缺,得不到福德与利益,自巳心行不正,郤去毁謗他人,將受恶業綑綁,自巳投入火坑,做不該做的事,必然迴到自身,學習正法捨非法,清净身口意,这才可稱為正習。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宣隆禅修法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念住于对触的明觉|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7)

简体版(编辑:圆子校对:觀)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宣隆禅修法是一个简单的法门,在触受上断,是立即、直接地与实相接触。

 

它像画一条线那样简单,但是,要画一条完美的直线,就极为困难了。然而,当一个人以足够的精进和热诚来修习的话,成果便能快速地获得,它也是给出家众日以继夜的练习,而达至证果,也是最多人证果的方法。大部分其他的方法描述起来困难,虽然容易去做,成果却来得缓慢。

 

宣隆禅修法容易描述,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几乎是零。只有缅甸文的一本描述此方法的小册子和一本关于宣隆师尊一生的小书。由于这个方法易于描述且理论又很少,那么小册子上的方法要重看再重看。而初阶者或修了一段时间再重看,它会令你更清楚这个方法,有时会更令你进步,更有信心。

 

宣隆内观禅法是实行上困难,这并非意味着操作上的次第很复杂,它们都是很简单的。只能说它不是个轻松,舒适的方法。它需要勇气来面对强烈呼吸和苦受的不舒服,需要热诚来跨越过它们,需要不间断的念住来完成目的。但先苦后甜,一旦呼吸做得好,持续不要断你的呼吸,它是能被做好的,便能快速地获得成果,心会稳定下来,而身体会因为排毒而好起来,人也会老得慢,但呼吸不能停止,每天都要练习。

 

呼吸非常重要,如果放弃了呼吸,你便不是修习此法,很多人不进步的原因也在此,无觉知的做呼吸,只是表面作个样,心飞出去飘荡、想事情、散乱,有时呼吸,有时停下来打妄想。因为宣隆禅修法是立即,直接地与实相接触,并且要专精于有勇气,毅力热诚地面对强烈的痛受,而呼吸是念住的关键。定力的提升而持续能观进去,刹那刹那的定力持续,都会令行者迈向更高的观智,帮助行者以极大的脚步向前迈进,永不退转。

 

对于当今的懒人而言,他没有太多时间可以花费在任何事物上,他背负着他的观念,逻辑和理性,使得他愈来愈远离实相与智慧的根源。

 

宣隆禅修法贡献良多。它能使行者抛开自己的思维模式,而直接,立即地掌握事物的实相,它拉紧发条,振奋起来,并且能发挥出行者的身心潜能。它给予行者得以承受人生兴衰起伏的方法与力量。它正中要害的打击了,这个骗人的,自爱而虚幻的我见。这可是所有不幸痛苦与烦恼和不圆满的来由。

 

因此法是个强大,坚决,热诚以建立四念处的方法。四念处也是唯一止息烦恼迈向涅槃,成就正道的不二法门,使众生清净,超越生死轮回。严密地念住于对接触的明觉。

 

第二条:

不仅我们周遭的事物不断改变,我们自己也是每一个刹那都在改变中,可以看见它们全都是无常的。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粗、细、劣胜、远近都不断改变灭去,毫无踪影。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任何事物都会消失,包括身体的各种感受,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生了又灭。就如佛陀在蕴品中说,身体就像一堆泡沫,感受则如水泡一样,认知就如海市蜃楼,造作行为则如芭蕉,而识就像梦幻一样。

 

    对于无相的觉知,有助于消融我们对于无常事物的贪爱执着,嗔恨厌恶消失,因为没什么是恒常的,想要执取任何事物的渴望终究会破灭,这会带来痛苦,观察这痛苦的生起的只是灭去而已。没什么是你的,这种理解称为无我,因为一切事物都正在不留痕迹地消失。

 

第三条:

对于精进稍减些的修习者,或有工作事务做生意过于繁忙的人而言,则应该一天修习两次,同时,禅坐时段时,心也不应任其游荡,不加守护。

 

行者应当努力于持续地念住。行者借着念住于触觉来成就念住。一天当中,行者的身体无时无刻无不是与东西接触着。当坐着会与椅子接触;如躺着,头会接触在枕头上;当走着,脚每一步都会接触地面;如拿着东西,手会接触工具与物品,手指会接触到它。行者应该对念住于身体对椅子,面对枕头,脚对地面,手指对工具物品等的接触。行者应当,如果可能,保持念住于所视对象与眼睛的接触,声音对上耳朵的接触,味道对舌头的接触,气味对鼻子的接触,当然打坐对呼吸的觉知。此法是日以继夜的给出家在家众日夜修习的,念住于对接触的明觉。

 

 

繁体版:

 

第一条:

也是最多人证果的方法。大部分其他的方法描述起來困難,虽然容易去做,成果郤來得緩慢。宣隆禅修法容易描述,関於这方面的著作幾乎是零。只有缅甸文的一本描述此方法的小册子和一本関於宣隆師尊一生的小書。由於这個方法易於描述且理論又很少,那麼小册子上的方法要重看再重看,而初階者或修了一段時間再重看,它会令你更清楚这個方法,有時会丁一聽更令你進步,更有信心。宣隆內觀禅法是實行上困難,这並非意味著操作上的次第很複雜,它們都是很簡單的。只能說它不是個輕鬆,舒適的方法。它需要勇氣来面对强烈呼吸和苦受的不舒服,需要熱誠來跨越过它們,需要不間断的念住來完成目的。但先苦後甜,一旦呼吸做得好,持續不要断你的呼吸,它是能被做好的,便能快速地獲得成果,心会穩定下來,而身體会因為排毒而好起來,人也会老得慢,但呼吸不能停止,每天都要練習。呼吸非常重要,如果放棄了呼吸,你便不是修習此法,很多人不進步的原因也在此,冇覺知的做呼吸,只是表面作個样,'心飛出去飄蕩,想事情,散乱,有時呼吸,有時停下來打妄想。因為宣隆禅修法是立即,直接地与實相接觸,並且要專精於有勇氣,毅力热誠地面对强烈的痛受,而呼吸是念住的関鍵,定力的提升而持續能觀進去,刹那刹那的定力持續,都会令行者邁向更高的觀智,幫助行者以極大的脚步向前邁進,永不退轉。对於當今的懶人而言,他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费在任何事物上,他背負著他的觀念,邏輯和理性,使得他愈来愈遠離實相与智慧的根源。宣隆禅修法貢獻良多。它能使行者抛開自巳的思維模式,而直接,立即地掌握事物的實相,它拉緊發條,振奮起來,並且能發挥出行者的身心潜能。它給予行者得以承受人生興衰起伏的方法与力量。它正中要害的打擊了,这個騙人的,自爱而虚幻的我見,这可是所有不幸痛苦与煩惱,和不圓滿的來由,因。此法是個强大,堅决,熱誠以建立四念處的方法,四念處也是唯一止息煩惱邁向涅槃,成就正道的不二法門,使眾生清净,超越生死輪迴。嚴密地念住於对接觸的明覺。

第二条:

不僅我們周遭的事物不断改變,我們自己也是每一個刹那都在改變中,可以看見它們全都是無常的,过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劣勝,遠近,都不断改變灭去,毫無踨影,沒有怎麼是不朽的,任何事物都会消失,包括身體的各種感受,完全不留任何痕跡,生了又灭,就如佛陀在蕴品中說,身体就像一堆泡沫,感受則如水泡一样,認知就如海市蜃樓,造作行為則如芭蕉,而識就像夢幻一样,对於無相的覺知,有助於消融我們对於無常事物的貪爱執著,嗔恨厭惡消失,因為無什麼是恆常的,想要執取任何事物的渴望终究会破灭,这会带來痛苦,觀察这痛苦的生起的只是灭去而巳。冇怎麼是你的,这种理解稱為無我,因為一切事物都正不留痕跡地消失。

 

第三条:

对於精進稍减些的修習者,或有工作事務作生意过於繁忙的人而言,則應該一天修習兩次,同時,禅坐時段時,心也不應任其遊盪,不加守護。行者應當努力於持續地念住。行者藉著念住於觸覺來成就念住。一天當中,行者的身體無時無刻無不是与東西接觸著。當坐著会与椅子接觸,如躺著,頭会接觸在枕頭上,當走著,腳每一步都会接觸地面,如拿著東西,手会接觸工具与物品,手指会接觸到它,行者應該对念住於身體对椅子,面对枕頭,腳对地面,手指对工具物品等的接觸。行者應當,如果可能,保持念住於所視对象与眼睛的接觸,声音对上耳朵的接觸,味道对舌頭的接觸,氣味对鼻子的接觸,當然打坐对呼吸的覺知。此法是日以繼夜的給出家在家衆日夜修習的,念住於对接觸的明覺。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非我,非我所|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8)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简体版(编辑:蕾校对:奕

第一条

非我,非我所

有机会在佛法中修行,学习禅修很重要佛陀说,昼与夜不断地流逝,我们要如何利用时间呢?他担心我们会忘失正念而放逸,因此提醒我们于日子的流逝,那不只是日子流逝而,生命也在流逝。我们一直在变老,变得老,有一天它会结束。因此佛陀提出这个问题昼与夜不断地流逝,我们要如何利用时间呢?

佛陀告诫我们念兹在兹,我们从里来?为何而来?带我们来这里并继续引领自的是谁?我们知道自还能活几年或几个月吗?我们离开这里会去里?当我们想到昼夜流逝时,就会不断思维这些问题修习前与修习后,你会开始思考它们吗?当你真的经常思考它们时,将了解到人生是不长久的不想病,然病了,身体一天一天的衰老,若看到这件事,我们就会更认真地注意自的生活与行为。

凡夫想到的都是这是我,那是我的,每件事都是我的。其实绝对听不到,没有任何东西是我的,世间与佛法相互矛盾世间不会放弃它的观点,这是”,这东西是我的当你在打坐的时候,把身体执得死死的,因为有个,身体是我,我痛,我不舒服。

当你体验观察自一段时间,你会开始洞见事物的真相,在身心五蕴呈现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体验来来回回,上上下下的过程中,花很长的时间才会看见实相真实不虚,如是身心就是这样流逝变动无常行者必须下定决心,通过这来消除困惑

在禅修之后,你会开始产生洞见修行便具有这样的价值,它会一点一滴渗透进来,而你也会开始认真与努力地觉察。由于了解世间的过失,觉知自的老化时间流逝你开始放在心上,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思维与行为上产生变化,此时我们了解佛法是真实的,所谓我的都只是一种假名而

绝对别在意这些外在事物,你自己的身体如何?你为什么会生病?若你真的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你为什么会让它生病?身体就只是地水火风诞生到这些身体里,我们却相信真的是自己的,因此,一直在和它们和这些无常抗争。但我们根本不可能赢,我们一直遭遇挫折烦恼,最后还是得和它们分离。疾病死亡不会先征询你的意见。

若我们从修习的过程趋入法,心就会有力量面对觉知自的身与心佛陀留下来的法,我们学习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然后色非我,非我所。其他诸蕴也是如此。遍观身与心。除了无常之外,并无其他。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存在然后消失,生与灭,法尔如是,于一切时间地点皆然。

第二条

人生就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波浪线,不是在这条波浪线上定下一个点,而是向那个点前进,因为下一个波浪是怎么来,怎样发展是不知道的,到哪就是哪里,要把它当成水,流到哪就是哪里,这是因缘法则,不是执着在一个点上。因为是修行,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能执呢?

例:禅修时和人生是一样的,当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经变异、无常,如果有一个概念、你已经加了一个点,已经执着它。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已经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己限制就错了。

观呼吸在触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为呼吸是自然的,身体也是自然的,变异的上一秒呼吸和下一秒呼吸,在触感上已经不同。观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动,只是知即可,如果执一丁点,就障碍了自己的修习了。善恶是习气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我们一切的意识活动,总是因为情绪的缘故,在刹那刹那间改变。我们从自己的经验就可以得知,光从早到晚的每一天,我们的情绪就变化了很多次,而内心也会随着起伏。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射,外在的人、事、物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要做情绪的主人,需要具备反省、诚实和更加注意感觉的能力,并且明了任何造成苦的东西,都是杂染烦恼。只要我们知道苦是源自于我们的反应,在自己心中找到清净,可以连续的一切也一起清净,直到到达心清净,而一切清净的地步。

繁体原文:

第一条

非我,非我所

 

有机会在佛法中修行,學習禅修很重要,佛陀說,晝与夜不断地流逝,我們要如何利用時間呢?他担心我們会忘失正念而放逸,因此提醒我們関於日子的流逝,而那不只是日子流逝而巳,生命也在流逝。我們一直在變老,变得愈來愈老,有一天它会結束。因此佛陀提出这個問題,晝与夜不断地流逝,我們要如何利用時間呢?佛陀告誡我們念茲在茲,我們從那里来?為何而来?带我們來这裡並繼續引領自已的是誰?我們知道自已還能活幾年或幾個月嗎?我們离開这裡会去那裡?當我們想到晝夜流逝時,就会不断思維这些問題,未修習前与修習後的,你会開始思考它們嗎?當你真的經常思考它們時,將了解到人生是不長久的,不想病,特然病了,身體一天一天的衰老,若看到这件事,我們就會更認真地注意自已的生活与行為。凡夫想到的都是这是我,那是我的,每件事都是我与我的,但絕对聽不到,没有任何東西是我的,世間与佛法相互矛盾,世間不会放棄它的觀点,这是我,这東西是我,當你在打坐的時候,把身體執得死死的,因為有個我,身體是我,我痛,我'不舒服。但當你有体驗觀察自巳一段時間,你会開始洞見事物的真相,在身心五蕴呈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体驗,你会來來回回,上上落落的过程中,花很長的時間才会看見實相,真實不虚,如是,身心就是这样流逝,变動,無常,行者必須下定决心,通过这関来消除困惑,在禅修之後,你会開始產生洞見,修行便具有这样的價值,它会一点一滴滲透進來,而你也会開始認真与努力地覺察。由於了解世間的过失,覺知自已的老化,時間流逝。你開始放在心上,練習了一段時間後,我們会改變,看到思維与行為上產生变化,此時我們了解佛法是真實的,所謂我或我的都只是一種假名而巳。绝对別在意这些外在事物,你自己的身體如何?你為什麼会生病?若你真的是自己身體的主人,你為什麼会讓它生病?身體就只是地水火風。但誕生到这些身體裡之後,我們卻相信真的是自己的,因此,一直在和它們和这些無常抗爭。但我們根本不可能赢,我們一直遭遇挫折煩惱,最後還是得和它們分离。疾病死亡不会先徵詢你的意見。若我們從修習的过程趨入法,心就会有力量面对,以覺知自巳的身与心,佛陀留下來的法,給我們學習,色無常,受無常,想無常,行無常,識無常。然後,色非我,非我所。其他諸蕴也是如此。遍觀身与心。除了無常之.外,並無其他。沒有什麼東西是我或我的存在然後消失,生与灭,法爾如是,於一切時間,地点皆然在。

第二条

人生就是一條不断变化的波浪線,不是在这条波浪線上定下一個点,而向那個点前進,因為下一個波浪是怎麼來,怎樣發展是不知道的,到那就是那里的,要把它當成水,流到那就是那里,这是因缘法則,不是執著在一個点上,因為是修行,修行就要行在道上,道是自然的,变易的,怎能執呢?例,在禅修時和人生是一样的,當下的,知和下一秒的知已經变易,無常,如果有一個概念、你已經加了一個点,已經執一,因此,用方法也一样,刻意要立一個固定的格式,已經不是法了,如果把自已限制就錯了,觀呼吸在觸上,每一下都不相同的,因為呼吸是自然的,身體也是自然的,变易的上一秒的呼吸和下一秒的呼吸,在觸感上已經不同,在觀感受也是一样,方法是死的,身心五蕴也是不定法,在变,在動,只是知即可,如果執一丁点,就障礙了自已的修習了,善惡是習氣所染,自己是控制不了的。我們一切的意識'活動,总是因為情緒的原故,在刹那刹那間改變。我們從自己的經驗就可以得知,光從早到晚的每一天,我們的情緒就变化了很多次,而內心也会随著起伏,為什麼会这样呢?这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射,外在的人事物影響著我們的内心世界。如果要做情緒的主人,需要具備反省,誠實和更加注意感覺的能力,並且明瞭任何造成苦的東西,都是雜染煩惱。只要我們知道苦是源自於我們的反應,要在自心中找到清净,是指我們可以連續的一切也一起清净,直到心清净,而一切清净的地步。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戒”和“禅定”是死亡时的利器|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29)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简体版(编辑:校对:圆子

第一条

戒和禅定是死亡时的利器

修行者要小心谨慎的持戒,是羞耻之心,当我们有所疑惑时,行者不应该做或说,这是。清净是心中毫无疑惑。有两种修行,第一种是基础持戒。为了让人们愉快和睦相处,必须持戒。第二种是修行法,以心解脱为唯一目标。这种解脱是智慧和慈悲的来源,也是佛陀说法的原因。了解这两种层次是真正修行的基础。

和道德是法的父母,它们在我们内心成长,与道德以适当的资粮和引导提供给法。当一位修习者,在平时生活或工作上,都要与人相处,而是在你心中建立,是自律有戒别人的一些行为或话语,会影响着我们的心,当你有戒时,别人的不善言语,你的心只有一下感觉,然后由它过,一点也没有影响你,你的心也没有起反应,只是知,只是听,这表示你心中有戒,已足够了。

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在和谐的生活过日子,自己会容易过,烦恼也会减少持戒是我们修行的核心,受戒持律,培养慈悲心和尊重所有生命。你的行为和言语需要有正念,持戒让你的行为变得简单清净。以做为你的行为基础,你的心会变得仁慈清明和平静,在这种环境下,禅修会很容易进步。

护持戒律,如同园丁照顾他的植物。不要执着戒律的大小,重要或不重要,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也要顾及他人有些人想走捷径,他们说忘了,我们直接修,忘了,我们从开始,对于我们的执着,我们有许多的理由,都觉得自才是对的。

正精进和持戒不是你表面上所做的,而是内心持续的觉知和自制。因此,如果以良好的意图布施,坚持善业,慈济会给自和别人带来愉快是清净布施的根,如果心中有疑惑,也是你心中有染。佛陀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我们的修行是要去除杂染保持有价值的

你的心里还有恶的或不善的念头吗?当然有,那么为什么不清扫心灵的尘埃呢?然而真的修行不只是去恶修善,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后,必须超越善恶。末了,是无欲无求的究竟解脱,慈悲和智慧从中自然流溢。我们必须直接而简单的从此时此刻开始,当前面两个阶段,和正见完全时,第三阶段是烦恼会自然连根拔除,无须刻意为之。当太阳出来了,还用点灯吗?当有光明时,我们不忧虑要去除黑暗,它就在那自然呈现。

持戒有三个层次,首先,它是训练的规范其次,是修习者能自动自发的持戒,安住在戒法中最高境界是圣者的境界,无须思考戒律是对是错的,这种持戒来自了四圣谛的智慧

第二条

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样死,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因此,在死亡发生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些准备工作,就是坐禅,行者是正视自己的死亡,或者忽视死亡,都跟自己的觉知正念有关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死得安详,不受痛苦,但是如果平时的生活充满了烦恼暴躁,心总是被愤怒执着或恐惧不安散乱贪安逸懒随放逸等情绪所控制,如果是这样,显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死得安详,自在,就必须学习如何活得好培养宁静,安详,自在,就要在平时坚持练习禅坐,有觉知觉察正念

虽然我们不清楚如何再生或再生到里去,都取决于自己的业力当然平时自律有戒也很重要临终一刻的心境平静不散乱有戒的保护,可以影响到下一世因此,在死亡的瞬间,虽然经累积了各式各样的业,戒德和坚持正念,还是可以加强和激发善业当然如果在平时已经有很好的禅坐功夫,心能净化贪痴和恶业的行者,可能会在死亡一瞬间证入圣果的行者例外因此,平时有持戒有禅定功夫,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产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内心经验,也是死亡时的利器

繁体原文:

第一条

戒和禅定是死亡時的利器

修行者要小心謹慎的持戒,戒是羞恥之心,當我們有所疑惑時,行者不應該做或說,这是戒。清净是心中毫無疑惑。有两種修行,第一種是基礎持戒。為了讓人們愉快和睦相處,必須持戒。第二種是修行法,以心解脱為唯一目標。这種解脱是智慧和慈悲的來源,也是佛陀說法的原因。了解这兩種層次是真正修行的基礎。戒和道德是法的父母,它們在我們內心成長,戒与道德以適當的資糧和引導提供給法。當一位修習者,在平時生活或工作上,都要与人相處,而戒是在你心中建立,是自律有戒,别人的一些行為或話語,都会影響著我們的心,當你有戒時,別人的不善話語,你的心只有一下感覺,然後由它过,一点也沒有影響你,而你的心也没有起反應,只是知,只是聽,这表示你心中有戒,已足夠了。戒是和諧世界的基礎,在和諧的生活上过日子,自己会容易过,煩惱也会减少,持戒是我們修行的核心,受持戒律,培養慈悲心和尊重所有生命。你的行為和言語要保持正念,持戒讓你的行為变得簡單,清净。以戒做為你的行為基礎,你的心会变得仁慈清明和平静,在这種環境下,禅修会很容易進步。護持戒律,如同園J照顧他的植物。不要執著戒律的大小,重要或不重要,不要只顧自巳的感受,也要顧給他人,有些人想走捷徑,他們說忘了定,我們直接修觀,忘了戒,我們從定開始,对於我們的執著,我們有許多的理由,都覺得自已才是对的。正精進和持戒不是你表面上所做的,而是內'心持續的覺知和自制。因此,如果以良好的意圖布施,做善業,慈濟会给自巳和别人带來愉快,而戒是清净布施的根,如果心中有疑惑,也是你心中有染。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净其意。我們的修行是要去除雜染和保持有價值的。你的心裡還有惡的或不善的念頭嗎?當然有,那麼為什麼不清掃心靈的塵埃呢?然而真的修行不只是去惡修善,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後,必須超越善惡。末了,是無'慾無求的究竟解脱,慈悲和智慧從中自然流溢。我們必須直接而簡單的從此時此刻開始,當前面两個階段,戒和正見完全時,第三階段是煩惱会自然連根拔除,無須刻意為之。當太陽出來了,還用点燈嗎?當有光明時,我們不再憂慮'要去除黑暗,它就在那自然呈現。持戒有三個層次,首先,它是训練的规範,其次,是修習者能自動自發的持戒,安住在戒法中,最高境界是聖者的境界,無須思考戒律是对是錯的,这種持戒來自了四聖諦的智慧。

第二条

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会死或怎樣死,,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因此,在死亡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做些準備工作,就是坐禅,行者是正視自己的死亡,或者忽視死亡,都跟自巳的覺知正念有関,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巳死得安詳,不受痛苦,但是如果平時的生活充滿了煩惱,暴躁,心總是被憤怒,執著或恐懼不安,散乱,貪安逸,懶隨,放逸等情緒所控制,如果是这样,顯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自在,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培養寧靜,安詳,自在,就要在平時堅持練習禅坐,有覺知覺察正念,雖然我們將会如何再生或再生到那里去,都取决於自巳的業力,當然平時自律有戒也很重要,臨终的一刻的心境平静不散乱有戒的保護,因為可以影响到下一世,因此,在死亡的瞬間,需然巳经累積了各式各样的業,有戒德和有正念,還是可以加强和激發善業,當然如果在平時巳经有很好的禅坐功夫,'心能净化貪嗔痴惡業的行者,可能会在死亡一瞬間証入聖果的行者例外,因此,平時有持戒有禅定功夫,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產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內心经驗,也是死亡時的利器。

 

注:简体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心与意念|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30)

简体版(编辑:蕾|校对:欣)


女声朗读:AI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心与意念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致力于自己如何体验当下发生的事情,而非担心体验到了什么。应该将焦点放在你如何觉知各种盖障上,包括贪欲与瞋恚,无聊与挫折等,重点在于你对待在禅修中所遭遇的各种状况的态度,以及你回应它们的方式,而非状况本身。

在法句经内,有一首偈颂,说到无慧者无定,第三七二偈,这首偈颂是教导行者使用慧根与观智去增长更深的禅定,我在此想要谈论的是将智慧运用于禅修本身,而非禅修产生智慧,智慧可以是帮助行者找到寂静,寂止与定的大利器,而定则可以带领心到达不断深入的层次,最终让修习者见到觉悟的真谛,借由了解苦而放下。

行者禅修时经常太过用力,或不足够,或太过放逸,因此只会在原地踏步,像这般缺乏进展的原因,并非总是努力不够,动机不足,或花太少时间在行禅或坐禅道上,有时是因为智慧不够敏锐,无法看穿问题,只要你拥有多一点的智慧,就能减少痛苦并更快达到更深入的阶段。

因此,培养慧根是极为重要的,修习者必须将自己的慧根聚焦于苦之上,苦无处不在,它和你是否尝试避开它无关,它是世间的本质,身体的本质和心的本质,事情无法总是如你所愿,它们偶尔会如你所愿,但事实上不如意总是十之八九。

禅修中所引起的痛苦,例如无聊,停滞不前,或各式各样的苦受,都是苦谛呈现的面向。失望也好,得不到也罢,总体而言,五蕴皆苦。

当你修习时,保持专注,观呼吸非常重要,如果禅修不如自己的期待,或如果身体感到疼痛,或心禁不住昏昏欲睡,一定要切记,这就是身体与心的本质。当你明了身体,心与生命本质时,一切事物的本质就是如此,法就在那,只是因与果的过程时,你同时也领悟到那再也不是你的问题,你明白无执著,是来自于认识生命痛苦本质的智慧,既然你也帮不上它的忙,那就随它去,当你随它去时,就增长了觉知与警醒的心灵力量,只是知而不涉入,如是看见。

观察自己的心,搬东西的人认为他获得东西,但是,旁观者只看到负荷,沉重。把东西放下,放下后,身心轻安。心本来是平静的,在平静外,忧虑和困惑会生起,行者如果发现知道贪嗔困惑,他已看见,表示心有警觉,由它过,佛陀教导的法,是心法,仅此而已。训练心,培养心的人,即是修行佛法的人。

 

第二条

佛陀教导熄灭苦的方法,道,是要使得,法,如实地在行者的心中生起而成为自己的法的见证人,比如假使有人说我们好,我们不会迷失其中,假使有人批评你,自己也不会因此而忘失自己,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够坦然自在。

善和恶只是世间法,只是心的状态,假使行者追从它们的话,行者的心就变成世俗,而只能在幽暗中摸索,不知出路,也不能领悟法,如果是这样的话,表示行者还未能主宰自己,心在俗世上,不知法藏身何处,打败你的是自己,不是他人。

如果你的外在是那样的,外在同时反映了内在,有些人只知外在,而不知道内在,如要学习,请往内观察,而不是向外,别人你永远不知道,也不是修别人的心,但人们总是在修别人的心,自己的呢?永远看不见,你有如是看见吗?如果你的心是愉快的,那么无论到那都会愉快,当智慧清明时,无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实相,实相无所不在。

训练心并非像锻炼身体一般到处移动,而是使心停止,使心止息。

 

繁体原文:

第一条

心与意念 禅修的真正重點,是致力於自己如何体驗當下發生的事情,而非担心体驗到了怎麼,應該將焦点放在你如何覺知各種蓋障上,包括貪欲与瞋恚,無聊与挫折等,重點在於你对待在禅修中所遭遇的各種狀況的態度,以及你回應它們的方式,而非狀况本身,在法句經內,有一首偈頌,說到無慧者無定,第三七二偈,这首偈頌是教導行者使用慧根与觀智去增長更深的禅定,我在此想要談論的是將智慧運用於禅修本身,而非禅修產生智慧,智慧可以是幫助行者找到寂靜,寂止与定的大利器,而定則可以帶領心到達不断深入的層次,最終讓修習者見到覺悟的真諦,藉由了解苦而放下,行者禅修時經常太过用力,或不足夠,或太过放逸,因此只会在原地踏步,像这般缺乏進展的原因,並非總是努力不够,動机不足,或花太少時間在行禅或坐禅道上,有時是因為智慧不够敏銳,無法看穿問題,只要你擁有多一点的智慧,就能減少痛苦並更快達到更深入的階段,因此,培養慧根是極為重要的,修習者必須將自己的慧根聚焦於苦之上,苦無處不在,它和你是否嘗試避開它無関,它是世間的本質,身體的本質和'心的本質,事情無法總是如你所願,它們偶爾会如你所願,但事實上不如意總是十之八九,禅修中所引起的痛苦,例如無聊,停滞不前,或各式各样的苦受,都是苦諦呈現的面向,失望,得不到,總括而言,五蕴皆苦,當你修習時,保持專注,觀呼吸非常重要,如果禅修不如自己的期待,或如果身體感到疼痛,或心禁不住昏昏欲睡,一定要切記,这就是身体与心的本質,當你明瞭身体,心与生命本質時,一切事物的本質就是如此,法就在那,只是因与果的过程時,你同時也領悟到那再也不是你的問題,你明白無執著,是來自於認識生命痛苦本質的智慧,既然你也幫不上它的忙,那就隨它去,當你随它去時,就增長了覺知与警醒的'心靈力量,只是知而不涉入,如是看見。觀察自己的心,搬東西的人認為他獲得東西,但是,旁觀者只看到負荷,沉重。把東西方下,放下後,身心輕安。心本来是平静的,在平静外,憂慮和困惑会生起,行者如果發現知道貪嗔困惑,他巳看見,表示心有警覺,由它过,佛陀教導的法,是心法,僅此而巳。訓練心,培養心的人,即是修行佛法的人。

 

第二条

佛陀教導息灭苦的方法,道,是要使得,法,如實地在行者的心中生起而成為自己的法的見証人,例假使有人說我們好,我們也不会迷失其中,假使有人批評你,自己也不会因此而忘失自己,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夠坦然自在,善和恶只是世間法,只是心的狀態,假使行者追從它們的話,行者的心就变成世俗,而只能在幽暗中摸索,不知出路,也不能領悟法,如果是这样的話,表示行者還未能主宰自己,心在俗世上,不知法藏身何處,打敗你的是自己,不是他人,如果你的外在是那样的,外在同時反映了內在,有些人只知外在,而不知道內在,如要學習,請往內觀察,而不是向外,别人你永遠不知道,也不是修別人的心,但人們總是在修别人的心,自己的呢?永遠看不見,你有如是看見嗎?如果你的心是愉快的,那麽無論到那都会愉快,當智慧清明時,無論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實相,實相無所不在。訓練心並非像鍛鍊身體一般到處移動,而是使心停止,使心止息。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了知与智慧|Lisa老师每日分享(2020.12.31)

简体版(编辑:欣校对:圆子

 


女声朗读:AI (微软:晓晓)

男声朗读:AI (微软:云扬)

男声朗读:朱师兄 点此进入


第一条

了知与智慧

没有人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使你解脱,除非你自己领悟,聪明的人用智慧观察别人,而不是以无明来观察。如果有人以智慧来观察,他会学到很多,如果有人以无明来观察,他只会挑剔。目前,人们真正的问题在于知而不行。如果因为他们不了解佛法,所以不知道要修行,问题在哪里?当你愤怒时,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给你有体验,但首先你要看到愤怒的升起,而你能够察觉到它,你才有机会看见与自制,会成为有智慧的人。我们不要想太多,如果我们不了解实相,我们会比有智慧的人想得更多,或完全没有智慧,有许多念头而没有智慧是极苦。

人们之所以如此难教,是因为不了解佛法,不知法藏身何处,不知它是从自身内里去发现去感知。利他是克服自我重要感的良方,人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他人之上,凡事总会斤斤计较,但这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并与他人深深相连的世间,如果行者能够为他人付出而喜悦,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培养一颗利他的心去关怀他人,是克服自我重要感强而有力的方法。如此一来,其他的众生就成为让我们从自我重要感中解脱出来的因,自己修行的路,也会宽广,以及对世间的人和事,渐渐会转化而有不同的感觉。

一个修行者就是从内到外都已经得到了转化,心的负面状态转化为清晰正面的思考模式,这样的转化是基于直接的经验而不是妄想,这不只是知性上的转变,也不仅仅是意念的改变,心也被同时深深的转化。真实修行者的定义,就是一个已经建立了觉醒意念以及觉醒心的人,能为他人付出。也是你每天的功课。

有些人会对布施产生疑惑,但布施也是为他人付出,能利益别人的,你的内心也会得到喜悦。布施是心灵的资粮,我们只做必要的事,做事要从心出发,有一颗纯净无染的心作布施,已经足够,如果做了斤斤计较或有疑惑,也可以选择不做,但是如果心中有疑惑,做了会令自己烦恼的,不如不做。心如果有染,你的布施只会令你烦恼的话,这也是不善意的法,也是种了不善的因。

 

第二条

 

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是志力于把自己的心,训练培养成一位觉醒者,心安住成为觉知者,喜悦者,就会洞悉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身只是物质,不再是我,如果持续的训练培养,坚持下去最终就能清除以为身是我的邪见。

然而即便消除了这种错解,也尚未证得道与果,如果已经将身与心分离成不同的部分,便会看见是身体在老,不是“我”老,身体在病,不是“我”病,是身体死,不是“我”死,物质元素临时聚集而后分离消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它们不是“我”。这样的训练,称之为开发智慧,也就是洞悉身心的实相,直至照见生起在身心一切现象与状况都是临时的,生起而后灭去,生灭,生灭而已,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任何的苦受乐受也一样,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或者有情绪生起,生气愤怒生起,谁在生气?当你看见愤怒生气,那么就会看见心在愤怒生气。进一步则洞察生气不是身体,愤怒不是苦乐,生气也不是心,愤怒生气只是被心觉知的对象,生气的不是我,只是生起而后灭去的现象。凡是生起而后灭去的,均非是我,直到最后抵达心,洞悉到心跑去眼耳鼻舌身去觉知所缘,时而跑去想和思维。去看,是心自己跑去看的,去听,去想,都是自己的心跑去想的,心不是我,没有谁可以指挥它。

心安住而成为观者,就可以分离蕴,将我分离成一部分,所有的蕴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烦恼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当行者可以分离成一部分的时候,就看见真相。一旦身与心可以分离,便会看见行住坐卧活动的身体,不再是我,让心到达洞察一定的量,安住,只是知,就会明白此身非我,仅是一堆不断生灭进出的物质元素。例如吃了要去厕所,吸气之后要呼气,不停的有元素在循环往复,身体仅仅只是物质而已,如果你执著了它,而不放下,修错了,因为你还有一个我,是我的身体。

 

繁体原文:

第一条

了知与智慧

 

沒有人也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使你解脫,除非你自己領悟,聰明的人用智慧觀察別人,而不是以無明來觀察。如果有人以智慧來觀察,他会學很多,如果有人以無明來觀察,他只会挑剔。目前,人們真正的問題在於知而不行。如果因為他們不了解佛法,所以不知道要修行,問題在那里?當你憤怒時,只有親身经歷才能給你有体驗,但首先你要看到憤怒的升起,而你能夠察覺到它,你才有机会看見与自制,会成為有智慧的人。我們不要想太多,如果我們不了解實相,我們会比有智慧的人想得更多,或完全没有智慧,有許多念頭而沒有智慧是極苦。人們之所以如此難教,是因為不了解佛法,不知法藏身何處,不知它是從自身內里去發現去感知。利他是克服自我重要感的良方,人們習慣于將自己放在他人之上,凡事總会斤斤計較,但这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并与他人深深相連的世間,如果行者能夠為他人付出而喜悅,会發現自己的人生更美好,培養一顆利他的心去関怀他人,是克服自我重要感強而有力的方法,如此一來,其他的众生就成為讓我們从自我重要感中解脱出來的因,自己修行的路,也会寬廣,以及对世間的人和事,漸漸会轉化而有不同的感覺,一個修行者就是从內到外都已經得到了轉化,心的負面狀態轉化為清晰正面的思考模式,这样的轉化是基于直接的經驗而不是妄想,这不只是知性上的轉变,也不仅仅是意念的改變,心也被同時深深的轉化,真實修行者的定義,就是一個已經建立了覺醒意念以及覺醒心的人,能為他人付出。也是你每天的功課。有些人会对布施產生疑惑,但布施也是為他人付出,能利益別人的,你的內心也会得到喜悦,布施是心靈的資糧,我們只做必要的事,做事要從心出發,有一顆純净無染的心作布施,已經足夠,如果做了斤斤計較或有疑惑,也可以選擇不做,但是如果心中有疑惑,做了会令自己煩惱的,不如不做,心如果有染,你的布施只会令你煩惱的話,这也是不善意的法,也是種了不善的因。

第二条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是志力於把自己的心,訓練培養成一位覺醒者,心安住成為覺知者,喜悅者,就会洞悉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身只是物質,不再是我,如果持續的訓練培養,堅持下去最終就能清除以為,身是我的邪見,然而即便消除了这种錯解,也尚未証得道与果,如果巳經將身与心分离成不同的部分,便会看見是身体在老,不是我老,身体在病,不是我病,是身體死,不是我死,物質元素臨時聚集而后分离消散,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它們不是我,这样的訓練,稱之為開發智慧,也就是洞悉身心的實相,直至照見生起在身心一切現象与狀況都是臨時的,生起而後灭去,生灭,生灭而已,根本沒有永恆不变的實体,任何的苦受樂受也一样,只是被心覺知的对象,或者有情緒生起,生氣憤怒生起,誰在生氣?當你看見憤怒生"氣,那麼就會看見心在憤怒生氣,進一步則洞察生氣不是身体,憤怒不是苦樂,生氣也不是心,憤怒生氣只是被心覺知的对象,生氣的不是我,只是生起而後灭去的現象,凡是生起而後灭去的,均非是我,直到最後抵達心,洞悉到心跑去眼耳鼻舌身去覺知所缘,時而跑去想和思維,去看,是心自己跑去看的,去聽,去想,都是自己的心跑去想的,心不是我,沒有誰可以指揮它,心安住而成為觀者,就可以分离蘊,將我分离成一部分,所有的蕴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煩惱与心也是不同的部分,當行者可以分离成一部分的時候,就会看見真相,一旦身与心可以分离,便会看見行住坐卧活動的身體,不再是我,讓心到達洞察一定的量,安住,只是知,就会明白此身非我,仅是一堆"不断生灭進出的物質元素,例吃了要去厕所,吸氣之後要呼氣,不停的有元素在循環往复,身体仅仅只是物質而巳,如果你執著了它,而不放下,修錯了,因為你還有一個我,是我的身体。

 

注:简体版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谢谢。

             

Copyright © sunlunfan.com 2019-2025.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SunLunFan
PV:9106K / UV:60084  Online user 0 guest 0